革苞菊

革苞菊

革苞菊革苞菊,稀有種。多年生草本,僅分布於內蒙古局部地區海拔1000至1200米的荒漠地帶,為強旱生植物。花期5至6月,本種為蒙古高原植物區系的特有種,對研究亞洲中部植物區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統發育有一定的科學意義,革苞菊是一個獨立種。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革苞菊革苞菊形態分析圖
種中文名:革苞菊
種拉丁名:TugarinoviamongolicaIljin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中部。生於乾旱草地,海拔1500米。
國外分布:也分布於蒙古南部。
海拔:1500米
命名來源:(中國植物科屬檢索表)[Bull.Jard.Bot.Princ.URSS.27:357.1928]
中國植物志:75:248
亞族中文名:鏇覆花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O.Hoffm.

形態特徵

革苞菊革苞菊植株
多年生草本;根頂部包被多層棉毛狀枯葉纖維,無地上莖。基生,蓮座狀,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15厘米,寬1-4厘米,羽狀淺裂至深裂或全裂,裂片皺曲,具不規則淺齒,齒端有長硬刺,兩面被蛛絲狀毛或棉毛,具長柄。雌雄異株,花葶長2-4厘米,頭狀花序盤狀,下垂或直立,無舌狀花;雄株頭狀花序較小,總苞倒圓錐形或基部稍寬,長7-15毫米,總苞片3-4層,外層較寬,革質,有淺齒和黃色刺,內層較短,無齒,頂端具刺尖;小花花冠管狀,長7-9毫米,白色,5裂;花葯粉紅色或淡紫色,基部有絲狀長尾;花柱分枝短,卵圓形,先端銳尖,密被極細乳頭狀毛;子房無毛;冠毛1層,長5-6毫米,有不等長的糙毛;雌株頭狀花序較大,總苞鍾狀或寬鍾狀,長2.5-2.8厘米;總苞片4層,外層較短,上部兩側具鋸齒,邊緣膜質,內層較長,兩側有小齒,邊緣寬膜質;小花花冠管狀,長達14毫米,白色,5裂;退化雄蕊5;花柱頂端膨大,分枝短,先端鈍,密被細乳突狀毛。瘦果長圓形,長8-10毫米,密被長柔毛;冠毛多層,長達15毫米。

生長習性

革苞菊為強旱生植物,主要見於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帶。生長區的年降水量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為小針茅StipaklemenziiRooshev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於礫石質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長於石質殘丘頂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花果期5-6月。

分布範圍

革苞菊僅見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北部,巴彥淖爾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及與蒙古毗鄰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帶。生於海拔1000-1200米的石質殘丘頂部或礫石質坡地。

發育解剖學

革苞菊革苞菊植株
革苞菊(Tugarinoviamongolica)花蜜腺為筒狀,圍繞花柱基部著生,屬於花柱蜜腺類型。蜜腺中無維管束分布,只具分泌表皮和泌蜜組織。分泌表皮細胞排列整齊,表皮細胞之間分散分布著許多氣孔,氣孔的孔下室發達。蜜腺基部細胞與花柱維管束相鄰。隨著蜜腺的發育,泌蜜組織細胞結構和儲藏物質呈規律性變化。原蜜汁的來源主要是由花柱基部維管束提供多糖,經過泌蜜組織加工成蜜汁後,由分泌表皮上的氣孔將蜜汁排出體外。同時討論了革苞菊花蜜腺結構與進化的相關性問題。
孕蕾期
花蕾早期,在雌花的縱切面上,雌蕊原基剛剛形成時,位於花柱基部的一圈細胞的表皮恢復分裂能力,開始進行垂周分裂。接著表皮以內的幾層細胞也開始分裂分化,從而使花柱基部產生一圈突起。這些細胞較其周圍細胞核大,細胞質濃,為典型的分生組織細胞特點。這個時期的分泌表皮和泌蜜組織還未分化,也沒有多糖和蛋白質的積累,此為蜜腺原
花蕾膨大期
雌蕊原基由孢原細胞分化發育至大孢子母細胞階段時,蜜腺原基細胞經過平周和垂周分裂,整個蜜腺體積增大並分化形成分泌表皮和泌蜜組織,並在蜜腺中開始積累少量的澱粉顆粒。氣孔的保衛細胞中積累的澱粉顆粒大而密集。花柱細胞中也看到少量澱粉粒,維管束中則具大量可溶性多糖,未見到蛋白質的積累。從大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開始,至二核胚囊形成這一階段,蜜腺繼續長大,澱粉大量增加。
花初放期
雌蕊進一步發育至四核—八核胚囊時,蜜腺中澱粉含量最多,同時期馬虹等:革苞菊花蜜腺的發育解剖學研究出現可溶性蛋白質。這時花柱維管束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其周圍細胞中可見到澱粉粒,蜜腺細胞開始出現較大的液泡。
盛花期
此階段胚囊已發育成熟,是蜜腺泌蜜最旺盛的時期。但在蜜腺中澱粉含量卻開始減少,可溶性蛋白質大量增加,氣孔保衛細胞中含大量澱粉和可溶性多糖,花柱細胞中仍含澱粉,維管束中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維管束中出現少量澱粉粒和可溶性蛋白質
花敗期
胚囊受精後,蜜腺體積增加到最大,蜜腺細胞中液泡增大,澱粉繼續減少,仍含大量可溶性蛋白質。花柱細胞中澱粉較多,花柱維管束中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蛋白質消失。合子分裂至多細胞原胚期,蜜腺細胞變形,細胞質變稀薄,呈退化趨勢,分泌表皮與泌蜜組織之間出現大的裂隙。蜜腺細胞中含可溶性蛋白較多,澱粉粒較少,氣孔保衛細胞中澱粉粒仍較多。花柱細胞中含少量澱粉粒。

多糖動態

石蠟製片法,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了多糖在革苞菊胚珠發育過程中的消長動態。觀察發現,胚囊發育的不同時期,在珠被、珠柄及子房壁細胞中,多糖含量呈不同程度的變化。而胚囊的整個發育過程始終無多糖積累。受精後,胚和胚乳內均未發現可溶性多糖和儲藏澱粉。珠心細胞中只見到可溶性多糖。認為胚囊發育所需營養是由子房壁通過珠柄到達珠被和胚囊的。

胚胎學研究

革苞菊革苞菊花朵
革苞菊成熟胚囊為蓼型。受精前,一個助細胞退化,兩極核融合為次生核,卵具明顯極性。花粉管從胚珠的珠孔處穿過一個助細胞進入胚囊,釋放內容物後,殘留一段時間即消失。進入胚囊的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其融合過程為有絲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另一個精子與次生核融合後,形成初生胚乳核。細胞型胚乳。胚胎髮生為紫菀型。胚柄不發達,具胚柄吸器。
革苞菊為雌雄異株。在雄花中,花葯4室,藥壁發育為雙子葉型,由表皮、藥室內壁,一層中層和絨氈層組成。絨氈層於小孢子四分體時期開始變形,其細胞原生質體向藥室中移動,為變形絨氈層。小孢子孢原為多細胞,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產生四面體型的小孢子四分體。四分體胞質分裂為同時型。成熟花粉3-細胞型。單核期的小孢子出現壁發育不良和巨大及空花粉現象。在雌花中,胚珠是倒生的,單珠被,薄珠心,珠被於孢原期已發育完整。大孢子孢原單細胞。由孢原細胞直接發育形成大孢子母細胞。4個大孢子直線型,蓼型胚囊。於成熟胚囊期觀察到發育異常的胚囊。通過對胚囊發育過程中營養物質消長規律的研究,討論了環境與發育的相關性問題。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本種為蒙古高原植物區系的特有種,對研究亞洲中部植物區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統發育有一定的科學意義。革苞菊是一個獨立種。因此,革苞菊屬包含了2個種。革苞菊為北阿拉善一東戈壁分布種,卵葉革苞菊為南阿拉善東部(桌子山-賀蘭山)低山丘陵分布種,二者形成明顯的替代分布格局。該屬為阿拉善荒漠特有屬,亦為蒙古高原特有屬。
保護措施
建議在革苞菊分布區內,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過度放牧,並進行引種繁殖試驗。

栽培方法

可以試用種子繁殖。

革苞菊屬

革苞菊革苞菊種群
屬中文名:革苞菊屬
屬拼音名:gebaojushu
屬拉丁名:Tugarinovia
中國植物志:75:246
描述:TugarinoviaIljin革苞菊屬菊科,只有革苞菊T.mongolicaIljinl種,分布於亞洲東部,中國內蒙古亦產。多年生草本;葉基生,羽狀分裂,裂片有硬刺;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莖上頂;總苞鍾狀,總苞片硬,厚革質,頂端有銳刺;花柱枝略扁,棒狀;瘦果圓柱形;冠毛多數,粗糙。
所有物種:
革苞菊
革苞菊(原變種)
革苞菊卵葉變種
革苞菊屬
卵葉革苞菊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