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了兩種求解非線性方程組(1)的新方法。一種稱為區間疊代法或稱區間牛頓法,它用區間變數代替點變數進行區間疊代,每疊代一步都可判斷在所給區間解的存在惟一性或者是無解。這是區間疊代法的主要優點,其缺點是計算量大。另一種方法稱為不動點算法或稱單純形法,它對求解域進行單純形剖分,對剖分的頂點給一種恰當標號,並用一種有規則的搜尋方法找到全標號單純形,從而得到方程(1)的近似解。這種方法優點是,不要求f(□)的導數存在,也不用求逆,且具有大範圍收斂性,缺點是計算量大。

正文

n個變數n個方程(n >1)的方程組表示為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1)

式中ƒi(x1,x2,…,xn)是定義在n維歐氏空間Rn 的開域D上的實函式。若ƒi中至少有一個非線性函式,則稱(1)為非線性方程組。在Rn 中記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ƒ=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則(1)簡寫為ƒ(尣)=0。若存在尣*∈D,使ƒ(尣*)=0,則稱尣*為非線性方程組的解。方程組(1)可能有一個解或多個解,也可能有無窮多解或無解。對非線性方程組解的存在性的研究遠不如線性方程組那樣成熟,現有的解法也不象線性方程組那樣有效。除極特殊的方程外,一般不能用直接方法求得精確解,目前主要採用疊代法求近似解。根據不同思想構造收斂於解尣*的疊代序列{尣k}(k=0,1,…),即可得到求解非線性方程組的各種疊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牛頓法

牛頓法及其變形

牛頓法基本思想是將非線性問題逐步線性化而形成如下疊代程式: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2)

式中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是ƒ(尣k)的雅可比矩陣,尣0是方程(1)的解尣*的初始近似。
這個程式至少具有2階收斂速度。由尣k算到尣k+的步驟為:①由尣k算出ƒ(尣k)及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②用直接法求線性方程組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的解Δ尣k;③求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由此看到疊代一次需計算n個分量函式值和 n2個分量偏導數值,並求解一次n階線性方程組。
為了評價非線性方程組不同疊代法的優劣,通常用效率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作為衡量標準,其中P為疊代法的收斂階,W為每疊代步計算函式值ƒi及偏導數值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的總個數(每疊代步中求一次逆的工作量相同,均不算在W 內)。效率e越大表示此疊代法花費代價越小,根據效率定義,牛頓法(2)的效率為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牛頓法有很多變形,如當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奇異或嚴重病態時,可引進阻尼因子λk,得到阻尼牛頓法,即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式中I是單位矩陣。牛頓法是局部收斂方法,因而對初始近似尣0限制較嚴,為放寬對尣0的要求,擴大收斂範圍,通常可引進鬆弛因子ωk,得到牛頓下降法: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3)

式中ωk的選擇應使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成立。
為減少解線性方程組次數,提高效率,可使用修正牛頓程式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4)

這種算法也稱為薩馬斯基技巧,它的收斂階為 p =m+1,由尣k 計算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的工作量為W =n2+mn,於是該法的效率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當n=10,m=7時,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當n=100,m=37時,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由此看到修正牛頓法(4)比牛頓法效率高,且m 越大效果越明顯。
在計算機上往往採用不計算偏導數的離散牛頓法,即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5)

式中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其中ej為基向量,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若取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則(5)仍具有2階收斂速度。其效率與牛頓法相同。
若在牛頓法(2)中解線性方程組不用直接法,而採用疊代法則得到一類解非線性方程組的雙重疊代法。按解線性方程組採用的方法不同就得到不同名稱的疊代法,如牛頓-賽德爾疊代法,牛頓-sor疊代法,牛頓-ADI疊代法,等等。這些方法都具有超線性收斂速度,工作量也比牛頓法大,除了對某些特殊稀疏方程組外,通常用得校少。若將解線性方程組疊代法的思想直接用於非線性方程組(1),然後把(1)化為一維方程求解,可得到另一類雙重疊代法,由於採用的疊代法與解一維非線性方程的方法不同,則得到不同的雙重疊代法。如果利用SOR疊代法後再用牛頓法解一維方程則得SOR-牛頓疊代法,在牛頓法中只計算一步而不進行疊代,則得一步的SOR-牛頓疊代,其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式中記號嬠iƒi表示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ω為疊代參數,當ω=1時就是賽德爾-牛頓疊代法,這類方法對解維數高的稀疏的非線性方程組是有效的。
 

割線法

若對方程組 (1)線性化時使用插值方法確定線性方程組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6)

中的Ak和bk,則可得到一類稱為割線法的疊代序列。假定已知第k步近似尣k,為確定Ak和bk,可在尣k附近取n個輔助點у忋(j=1,2,…,n),使n個向量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線性無關,由插值條件可知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由此可求得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由(6)解得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以此作為方程 (1)的新近似,記作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於是得到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7)

(7)稱為解非線性方程組的割線法。輔助點у忋 取得不同就得到不同的割線法程式,例如取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為常數(j=1,2,…,n),就得到與(5)相同的程式,由於它只依賴於尣k點的信息,故也稱一點割線法,若取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它依賴於點尣k及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稱為兩點割線法。其他多點割線法由於穩定性差,使用較少。

布朗方法

布朗採用對每個分量方程 ƒi(尣)=0逐個進行線性化並逐個消元的步驟,即在每疊代步中用三角分解求線性方程組的解,得到了一個效率比牛頓法提高近一倍的疊代法,即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式中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8)中當i=n時求得xn記作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再逐次回代,求出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i=n-1,n-2,…,1)就完成了一個疊代步。布朗疊代程式的斂速仍保持p=2,而每一疊代步的工作量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故效率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對這方法還可與牛頓法一樣進行改進,得到一些效率更高的算法。這類方法是70年代以來數值軟體包中常用的求解非線性方程組的算法。

擬牛頓法

為減少牛頓法的計算量,避免計算雅可比矩陣及其逆,6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類稱為擬牛頓法的新算法,它有不同的形式,常用的一類是秩1的擬牛頓法,其中不求逆的程式為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式中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稱為逆擬牛頓公式。計算時先給出尣0及 B0,由(9)逐步疊代到滿足精度要求為止。每步只算 n個分量函式值及O(n2)的計算量,比牛頓法一步計算量少得多。理論上已證明,當尣0及B0選得合適時,它具有超線性收斂速度,但實踐表明效率並不高於牛頓法,理論上尚無嚴格證明。

最最佳化方法

求方程組 (1)的問題等價於求目標函式為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的極小問題,因此可用無約束最最佳化方法求問題(1)的解(見無約束最佳化方法)。

連續法

又稱嵌入法,它可以從任意初值出發求得方程組(1)的一個足夠好的近似解,是一種求出好的疊代初值的方法。連續法的基本思想是引入參數 t∈【0,b】,構造運算元H(尣,t),使它滿足條件:H(尣,0)=ƒ0(尣),H(尣,b)=ƒ(尣),其中ƒ0(尣)=0的解尣0是已知,方程: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10)

在t∈【0,b】上有解尣=尣(t),則尣(b)=尣*就是方程(1)的解。當b有限時,通常取b=1,例如可構造。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11)

這裡尣0是任意初值,顯然H(尣0,0)=0,H(尣,1)=ƒ(尣)。為了求得(10)在t=1的解尣*=尣(1),可取分點0=t0<t1<…<tN=1在每個分點ti(i=1,2,…,N)上,求方程組

H(尣,ti)=0 (i=1,2,…,N) (12)

的解尣i,如果取尣i-1為初值,只要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足夠小,牛頓疊代就收斂,但這樣做工作量較大。已經證明,如果方程組(12)只用一步牛頓法,當t=tN=1時,再用牛頓疊代,結果仍具有2階收斂速度。以(11)為例,得到連續法的程式為: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若H(尣,t)的偏導數Ht(尣,t)及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在D×【0,1】嶅R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上連續。且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非奇異,則由(10)對t求導可得到等價的微分方程初值問題:

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  (13)

於是求方程(10)的解就等價於求常微初值問題(13)的解,求(13)的解可用數值方法由t=0計算到t=tN=b得到數值解非線性方程組數值解法。已經證明只要N足夠大,以尣N為初值再進行牛頓疊代可收斂到方程(1)的解x*,這種算法稱為參數微分法。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了兩種求解非線性方程組(1)的新方法。一種稱為區間疊代法或稱區間牛頓法,它用區間變數代替點變數進行區間疊代,每疊代一步都可判斷在所給區間解的存在惟一性或者是無解。這是區間疊代法的主要優點,其缺點是計算量大。另一種方法稱為不動點算法或稱單純形法,它對求解域進行單純形剖分,對剖分的頂點給一種恰當標號,並用一種有規則的搜尋方法找到全標號單純形,從而得到方程(1)的近似解。這種方法優點是,不要求ƒ(尣)的導數存在,也不用求逆,且具有大範圍收斂性,缺點是計算量大。  

參考書目

J.M.Ortega and W.G.Rheinboldt,Iterative Solution of Nonlinear Equations in Several variable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