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湖鎮

青龍湖鎮

京城西南25公里的青龍湖鎮,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所轄3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駐鎮人口5萬。

基本信息

概況

青龍湖鎮青龍湖鎮

青龍湖鎮位於北京西南部,東接豐臺,北鄰門頭溝。人口近5萬,其中農業人口28968人。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分別占25.3%、38.6%、31.8%,水域面積占4.3%。產業結構,一產以林果、食用菌(蔬菜)、養殖、民俗旅遊為主,占6.7%;二產以工業、建築業為主,占47.6%;三產以交通運輸、商飲、服務業為主,占45.7%。

定位

2007年9月,鎮域總體規劃獲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批准,2008年5月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批准。鎮域總體規劃確定了地區“山水文化名鎮”的功能定位和生態、宜居、文明、和諧青龍湖的發展目標。確定了“三橫五縱”道路網和“兩線連三區”生態建設網路布局。近期(2020年左右)以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旅遊服務現代小城鎮為目標。遠期(2050年左右)以建設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宜居小城鎮為目標。

優勢

青龍湖鎮青龍湖鎮

青龍湖鎮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優勢。青龍湖鎮距市區(六里橋)僅25公里。與良鄉新城接壤,屬良鄉新城經濟發展輻射範圍。京原鐵路、六環路和規劃的京石高速公路第二通道穿境而過,規劃中的京良路西沿線把鎮中心區與京石高速連線在一起,交通便利。

二是資源優勢。京西明珠“青龍湖”坐落在鎮域東部,蓄水量2900萬立方米,是北京西南最大的一盆淨水。鎮域內有明代姚廣孝塔、靈鷲禪寺、常樂寺等名勝古蹟,與石花洞、銀狐洞、聖蓮山等旅遊景點連成一線。地區生態環境良好,通過實施荒山造林、爆破造林、礦山生態修復、國家級碳匯造林,林木覆蓋率達到了54%。

三是空間優勢。地區發展空間極為廣闊,96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淺山區24.3平方公里,丘陵地區37.1平方公里,平原地區30.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4.1平方公里。根據鎮域總體規劃,確定了160公頃的青龍湖居住組團、100公頃的坨里居住組團和占地60公頃工業用地。規劃了占地26.2平方公里的旅遊景區。

經濟

青龍湖鎮的經濟發展正處在重要轉型期。一是處於產業轉型的攻堅期。近幾年來,我鎮先後關閉了127家粘土磚廠、沙石廠、灰粉廠等傳統資源型、環境污染型企業。培育新的替代產業已進入了攻堅階段。二是處於經濟加速發展的起步期。根據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都市工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將是地區的主導產業。目前還都處在發展的初期,一產經營水平偏低,二產增量不足、三產尚未形成強勢產業。近三年來稅收一直在4000萬元左右徘徊,擴充經濟總量尤為迫切。

主攻方向

青龍湖鎮青龍湖鎮

根據地區功能定位,今後將以都市工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房地產業、旅遊業為主攻方向。一是都市工業。以勞動力就業基地為依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旅遊與工業有機結合,發展都市工業,擴大地區經濟總量,提高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二是都市型現代農業。以設施農業為重點,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扭帶,大力發展林果、食用菌(包括蔬菜)、養殖、民俗旅遊等富民產業,為農民致富搭建平台。三是房地產業,是我鎮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爆發點。以青龍湖組團為起步區,發展房地產業。四是旅遊業,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們將抓住“市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要在首都西南部地區積極發展休閒娛樂產業,著力推動大新產業項目落戶”的大好機遇,整合地區區位、文化和發展空間的資源,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挖掘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全力打造“山水文化名鎮”,通過論證、策劃,整合旅遊資源,吸引重大旅遊產業項目落戶,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旅遊。

資源

全鎮既有高山、丘陵,又有平原、湖泊。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鎮域東部的青龍湖,水域面積6000畝,蓄水量2900萬立方米。鎮東部和北部儲藏著豐富的大理石、頁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

人文旅遊

青龍湖鎮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比較著名的有明代姚廣孝塔靈鷲禪寺常樂寺等名勝古蹟。湖西側占地1000畝的京輝高爾夫球場、占地70畝的北京天湖國際會議酒店和占地650畝的中國少年軍校總校

發展戰略

青龍湖鎮交通圖青龍湖鎮交通圖

鎮黨委、鎮政府以規劃為龍頭,以最佳化區域環境、迎接綠色奧運為己任,實施"旅遊之鄉、生態之鄉、林果之鄉、特種特養之鄉、新型建材之鄉"發展戰略,培育了以新型建材、印刷、服裝為主的支柱產業和以食用菌、特種養殖、苗圃藥材花卉為主的地區特色農業。在區委區政府給予土地一級開發的優惠政策下,旅遊業發展呈上升態勢,天湖國際會議酒店錦繡山莊京輝高爾夫球場、專家公寓、北京金世紀國際健身俱樂部等一批旅遊項目已經建成或將啟動建設。青龍湖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熱土,是投資創業發財的寶地,青龍湖鎮人民真誠歡迎您的光臨!

產業發展

1)大力發展一、三產業,有選擇地發展第二產業

從青龍湖鎮所處的區域位置出發,以北京市總體規劃和房山新城規劃為指導和依據,確定城鎮職能分工和城鎮規劃布局,統籌考慮區域內鎮與鄉村的均衡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均衡發展,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區域土地和各項資源最佳化配置。具體而言,鎮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第一和第三產業上,第二產業的發展必須有所選擇。

農副產品的發展必須走集約化農業的發展道路,抓住高附加價值、特色、健康幾個關鍵字,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價值,滿足首都及周邊市場的需求。同時,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是青龍湖鎮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產品品種上,選擇優良、特色品種。在農業生產組織上,積極學習和借鑑順鑫農業的經驗,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以農業合作組織為中心,積極發展和打開農產品流通的網路,藉助鎮域外資本的力量,政府積極推進和配合,打造地區品牌。

第三產業的發展應以旅遊業為重點。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業的發展既能夠增加收入,又符合生態型鎮域建設的要求。青龍湖鎮地區北京郊區,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從地理位置上看,青龍湖鎮距北京市區僅有半小時車程,交通便利。從資源上看,青龍湖鎮不僅擁有崇青水庫資源,作為房山區旅遊資源的北線,周邊分別分布有十渡、雲居寺、霞雲嶺、百花山等眾多的旅遊景區,而且是房山區距離北京最近的重要交通關口,這將成為青龍湖鎮發展旅遊業、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青龍湖鎮即可以獨立發展特色旅遊業,也可以作為房山區旅遊北線的重要景點之一,吸引到其他旅遊點的遊客順便來旅遊。

此外,青龍湖鎮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擁有崇青水庫和不少歷史遺存:姚廣孝墓塔和神道碑(市級)、常樂寺與明太監墓、靈鷲禪寺、環秀禪寺、豆各莊塔、金大人墓(區級)等。青龍湖鎮需要整合以上旅遊資源,建設特色旅遊。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帶動觀光農業的發展,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旅遊業應當成為牽引青龍湖鎮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青龍湖鎮工業發展的優勢並不明顯。由於原有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發展工業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道路,一是吸引外來資本進入,二是依靠自身力量和積累。房山區是北京市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良鄉的開發區尚有許多空地,等待外來企業的進入。因此,如果不考慮自身的優勢,僅僅依靠招商的辦法,即使是花了很大的代價,也很難將資本吸引過來。同樣道理,由於不具備優勢,依靠自身的資本,也很難打造出像樣的企業來。青龍湖鎮發展工業的唯一可行的辦法是緊密結合自身優勢。房山區作為建材之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青龍湖鎮也有一些以石材加工為主的建材企業,但是由於石材的採伐已經被迫停止,原有的石材業的基礎很難成為發展建材業的真正優勢。從青龍湖鎮現有條件分析,發展與本地特有的農產品相關的加工工業項目幾乎成為了工業發展的唯一選擇。今後招商引資和工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到農產品相關的加工工業項目上,這些工業項目的發展不僅具備原材料資源的優勢,而且可以帶動鎮域農業的發展,同時由於污染較少,與節能生態型鎮域的建設目標也是完全一致的。

(2)以生態保護和恢復為契機,在保持治理好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努力打造出一支環境修復的企業和人才隊伍

青龍湖鎮位於房山新城的上風上水區域,良好生態環境的營造對新城和城鎮至關重要。現狀鎮域生態環境比較敏感,石材的開採對環境的破壞較大,用地中磚瓦灰砂石用地較多,布局分散對環境破壞較重,急需進行生態恢復和保育。房山區的生態恢復已經納入了北京市的統一規劃,市政府將拿出財政資金,用於山區的生態恢復。對於青龍湖鎮來說,這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北京市的做法在國內是比較超前的,未來全國各地許多地區回效仿北京市的做法,進行生態修復。山區的生態修復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產業之一,前景廣闊。青龍湖鎮可以將生態保護和恢復作為一個新的商業項目進行運作,由政府出面組織專業的環境修復的企業和人才隊伍,利用政府的財政資金,摸索出一條環境修復的有效做法,並努力承接今後不斷擴大的環境修復項目。

3)合理利用資源,節約土地,尤其是要保護基本農田

發展特色農業離不開農田,保護基本農田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和保障。青龍湖鎮的城鎮建設要與耕地保護相結合,最佳化生產力布局和社會經濟資源的結合與配置,使人口向城鎮中心區集中,產業向工業區集中,保障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育。要保護基本農田,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嚴格控制農民宅基地,努力保證占用耕地與開發復墾相平衡。我國的土地是十分短缺的,北京市的周邊地區更是如此。儘管我們目前還難以看到青龍湖鎮土地的真正價值,但隨著北京市東部和南部土地資源的枯竭,以房山區為中心的西部地區土地的升值將變得十分迅速。合理利用資源,節約土地,是青龍湖鎮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4)保障區域基礎設施,完善鎮域各項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保障南水北調乾渠、高壓走廊等區域大型市政基礎設施的暢通,同時完善鎮域交通、水電等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通過疏通對外交通聯絡和內部交通組織來為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建設

(1)建設生態社區

以《綠色人居環境社區標準》為依據,加快綠色社區創建。重點建設公共綠地及零星住宅綠地,使居住社區綠地率達到30%以上;加快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使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相關要求,完善社區雨水收集系統;積極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廠,健全社區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加強社區管理,消除髒亂差現象,規範商業行為;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環境意識,使其對居住環境的心理要求不斷提高,促進生態社區建設。

(2)建設環境優美鄉鎮
按照北京生態市建設的總體部署和國家生態鎮建設標準,80%的村莊達到國家環境優美鄉鎮標準。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建設難點,嚴禁直接排放污水,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建成雨水、污水排水系統;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鎮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按照國家標準的填埋、焚燒、農用等三種方法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無害化處理,垃圾處理場“三廢”排放達到國家環保標準。
(3)建設生態村

做好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清”工作。呼應北京生態市建設,確保每年有8個村通過市級生態村考核驗收,2010年之前,30%的行政村建設成為市級生態村。
(4)新農村環境建設

積極開展“六清六建”工程,對面廣量大的農村面源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實施村莊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髒、村貌亂、設施差、布局散的現象;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改衛、改墳、改殯”和“綠化、淨化、美化”等工作,推廣沼氣綜合利用和太陽能熱水器,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深入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樹立農村社會新風尚。

房山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