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鎮

石樓鎮

石樓鎮。美麗的珠江貫穿全鎮南北,南瀕深圳、珠海特區和香港、澳門,東鄰東莞,北通廣州,與黃埔港隔江相望。石樓全鎮面積126.5平方公里,人口12萬多人,是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廣州地區科技鎮,廣州市創建文明示範鎮,廣東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廣東省、廣州市中心鎮。蓮花山客貨運港進出口岸的依託支持,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儲備豐富的土地資源,風光旖旎的黃金海岸,正在崛起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完善齊備的基礎設施,優惠靈活的政策措施。

基本信息

簡介

石樓鎮石樓鎮
石樓鎮位於番禺區東部,北與番禺區化龍鎮接壤,西鄰石碁鎮,南至沙灣水道,東靠獅子洋。石樓鎮區位良好,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珠江河畔,南距香港64海里,北距廣州市中心區32公里,東與廣州黃埔港隔海相望,在周邊100公里範圍內有七個機場。石樓鎮舊名石子頭,在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建村。《石樓陳氏家譜》載,東晉陳元德的後人,“二十二世敏行公卜宅於石子頭,又名石樓”。當地人又稱石樓為“社頭”、“石獅頭”。石樓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夏長冬短。氣溫受偏南季候風影響,調節和削弱了夏暑與冬寒,並使全年的雨水集中於夏季。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年均降雨量1635.6mm;歷年平均氣溫22℃。相對濕度81—84%。年均風速2.4米/秒。冬季以北風為主,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亦即常年主導風向。石樓鎮2003年底戶籍人口64799人,外來人口約6萬人,轄18個行政農業村,4個漁業村與2個居委會。石樓土地資源豐富,全鎮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北部為民田區,南部為沙田區,北部民田區又有平原與低山丘陵之分,低山丘陵約占全鎮總面積的20%。旅遊資源主要有蓮花山旅遊區。石樓鎮漁港是全國491個重點漁港之一。2003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21.6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6.95億元。

歷史沿革

石樓鎮石樓鎮
石樓,舊名石子頭,當地人亦有稱之為“社頭”、“石獅頭”的。一說石樓原名石獅頭,因蓮花山上有一巨石,酷肖獅形,故名;後因土音訛傳,約定俗成稱為石樓。據《石樓陳氏家譜》載,石樓陳氏原籍晉代秦州南安郡豲道縣(今甘肅省隴西縣)。始祖陳元德(即陳玄德)是東晉建國大將軍,因劉裕篡位而棄官攜眷南逃至廣東番禺桂林鄉寧仁里(今坑頭村)定居。其二十二世孫、石樓始祖陳敏行(1141--1199年 )“立志高卓,不與俗倫”,有志向外繁衍發展,於是“遵海濱,探名勝,見夫礪山(蓮花山)獅海(獅子洋),層峰參雲,環流贔響,以為勝地可居,乃攜妻子至止其下,爰居爰處而不忍去。” 大約在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4年)開族,至今830餘年。“石樓原姓陳關鄭,朱張高馬蔡秦梁”,今除陳姓外,多已式微,甚至消失。村由東約、中約、西約組成。清代評有竹園鳥語、荔圃蟬鳴、獅江帆影、馬嶺松陰、練溪釣月、沙浦鋤雲、蓮岩懺佛、石礪歸樵等“石樓八景”。清代,石樓屬茭塘司的大嶺堡和聖堂堡。清末及民國時屬崗尾社鄉。1949年10月,為禺南東區鄉辦事處駐地。1950年5月,改為第二區。1953年春,二區分為三區和四區,石樓為三區駐地。1955年秋改稱石樓區。1957年3月撤區,分為石樓、化龍、明經三個大鄉。1958年10月三個大鄉並為石樓團。同年12月為石樓基層公社。1959年3月為石樓公社。同時析出蓮花山和化龍兩個公社。1984年為石樓區。1987年為石樓鎮。1986年1月析聯圍村入蓮花山鎮。建國前,蓮花山無人定居,1957年2月至1958年11月,墩頭基等9個漁業生產合作社成員先後遷來定居,建立漁民鄉。1958年12月為蓮花山漁民營。1959年3月析出為蓮花山公社。1984年為蓮花山區。1987年為蓮花山鎮。2002年3月蓮花山鎮併入石樓鎮。

市政建設

“昔日荒地沙丘,今朝玉宇瓊樓。”20多年的改革開放,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石樓,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通衢大道縱橫交錯,一個文明、富庶、美麗的海濱城鎮已屹立在南海之濱。如今,鎮城區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6倍。近年,石樓鎮以廣州南拓為契機,確立把石樓建設成為新型工業產業化基地和商貿、流通、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比較發達,且具有水鄉特色的現代化城鎮作為全鎮的發展定位。按照省中心鎮的要求,從2003年完善了全鎮總體規劃,把全鎮126.5平方公里進行重新整合規劃,高起點修編城市建設用地和功能布局,進行了全鎮旅遊規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規劃、跨國公司工業園區規劃、現代漁港經濟區規劃、大嶺村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村規劃等。按照“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花大力氣整治鎮容鎮貌,使人民生活環境和鎮投資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僅2004年,區、鎮兩級就投入1.05億元,重點搞好國康大道配套、蓮花山工業路整治、骨灰樓建設、水產品集散市場規劃、華山路、長江路、石化路官橋段改造、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石樓中學綜合樓等工程,完善了鎮區域的周邊環境綠化。

水陸交通

石樓鎮水路交通

1988年以來,由區、鎮、村共同投資近3億元,先後建成了石清公路、海鷗公路、利豐大道等多條上等級公路,公路建設總長度40多公里;投資1億多元建成了海鷗大橋、南派大橋、裕豐大橋等大小橋樑20多座,總長度3000多米。3公里長的國康大道已正式投入使用;京珠高速公路、捷運四號線、金楓大道、北環路正在緊張施工興建之中;連線金山大道、利豐、蓮花港、清河東路的東部幹線基本完成了設計、征地、拆遷等工作,不日可以投入使用。在水路方面有蓮花港,擔負著客運與貨運進出海外的任務。貨運港可直通港(香港)澳(澳門),把貨物轉口到世界各地。

自然環境

大石河、周口店河馬刨泉河三條河流在境內蜿蜒穿繞,為供、排水提供了便利條件。鎮域內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本地區屬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6℃,平均相對濕度為55﹪。

基礎設施

2007年有11萬伏輸變電站一座,天然氣加壓站一座,可提供可靠的電力能源支持。鎮內有規模的中國小校3所,幼稚園11所,健身樂園1處,老年康復中心一處,醫療保障網路輻射全鎮。

特色產業

鎮共有三個產業集中地,南部形成了以北京成宇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極易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為化工產業基地,中部藉助鐵路優勢形成了以中興燕房儲運有限公司為首的石油化工危險品儲運基地,北部形成了以北京遠達天馳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博源包裝紙品有限公司、北京隆盛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為骨幹的現代製造與加工產業基地。

港口碼頭

石樓鎮港口碼頭
蓮花山客貨運港是番禺區唯一的對外口岸,自上世紀80年代投入使用以來,不斷完善,為地方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港區內設有海關、檢疫、邊防、港監、報關等水路運輸查驗和服務機構,並裝有先進的X光機等檢測設備,為客戶提供方便的通關服務,被廣州海關譽為廣州地區模範碼頭。蓮花山客運港每天與香港對開6班船,航行時間只需90分鐘就可直達位於香港中心地區的新港城碼頭,方便快捷。年接送旅客達40萬人次。蓮花山貨運港碼頭擁有岸線800米,可同時靠泊8-10艘2000噸級貨輪,最高可靠泊3000噸級貨輪,現有堆場面積80000平方米,倉庫6000平方米。每天定期和不定期班散貨、貨櫃船10多艘進出於蓮花山港,經香港接駁遠洋貨輪送達世界各國,目前還開通蓮花山到深圳蛇口、赤灣碼頭的定期駁船專線,通過國際班輪將貨物轉運至世界各地。碼頭年貨櫃吞吐量10-12萬個櫃,貨物吞吐量200多萬噸。

供水供電通信

石樓鎮供水供電
石樓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發展通訊、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供電方面,投入5000多萬元,改造農村高低壓電網及供電設施,先後建成11萬伏變電站,完善了清流線、沙南線、官橋線、茭塘線和墟鎮的高低壓電網改造,年售電量1億多度;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達10萬立方米,目前,日供水量已達2萬多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達100%。通訊方面,全鎮裝機容量達16000門,實施了海鷗、觀龍圍過海通訊電纜工程,電信業務的發展,加快了經濟信息的傳遞。

農田水利

石樓鎮農田水利
石樓鎮域面積大、耕地多,且耕地肥沃,是一個農業大鎮。全鎮有農業用地6.3萬畝,其中耕地2.4萬畝。石樓鎮鎮委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全面實施機耕路和自然村通公路建設工程,努力最佳化農業發展環境,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僅2001年至2004年,由市、區、鎮、村四級財政投入4500萬元建成機耕路560條,總長達25公里,全面完成了49700畝標準化農田建設,10條村受惠;投入4100萬元完成自然村通公路硬底化工程16項(其中公路15項、橋樑1項),全長27公里。在水利建設方面,目前全鎮有水利堤防(海岸線)74公里,水閘26座,水泥竇189座。2000年以來,已投入2億多元改善水利設施,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投資環境

石樓鎮環境
石樓鎮鎮委、鎮政府確立“工業立鎮、科技興鎮、房地產富鎮、旅遊業旺鎮、商業活鎮以及漁農並舉”的方針,充分發揮優勢,使新石樓凸現的發展潛力得到有效的釋放。“借船出海”,駛入世界經濟大洋,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成為石樓的主要特色和優勢。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石樓於近年開發建設了跨國公司工業園區、潮田工業區、蓮花山工業區。為加 快和完善工業集聚園區的發展,我鎮根據現有工業園區的發展情況,通過加快園區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制訂工業園的優惠政策和建立良好的配套服務設施,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良的投資環境,促使我鎮工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此外,石樓還制定了財政、稅收、項目審批、資金投向、土地徵用以及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等一系列政策,實行“一條龍”的全套服務體制,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

經濟建設

石樓鎮石樓鎮
(1)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農一體化生產。農業的內涵得到了拓寬和延伸,農業的鏈條通過延伸更加完整,農業領域通過拓寬,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

(2)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鄉鎮有工業的協調布局,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於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互動和組合,推進農村鄉鎮建設。

(3)突破了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後的局限性,實現了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4)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套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

21世紀新鄉鎮發展的重點,大體有以下幾項:

(1)充分利用生物遺傳潛力,加快新品種的培育,並重視資源與環境;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重點是通過土壤培肥和科學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創造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土地生產力;

(3)保護和有效利用水資源,灌溉農業、節水農業和雨養農業、旱地農業、鹼地農業2008年已經成為重要研究內容;

(4)食物安全、人類營養和健康、改善人們膳食結構,提高營養水平,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

(5)提高科學種植和養殖業水平,加強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規範化、標準化,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增強防禦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動植物綜合生產能力;

(6)改進農產品加工、貯運技術,大力發展農產品保鮮、加工、貯運、包裝、銷售和綜合利用等技術,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技術保證;

(7)積極促進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和其它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套用,開闢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新途徑和技術;

(8)發展現代農業管理科學,促進農業生產力的進步。

社會事業

為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引導民眾開展科學健身,2008年8月19日,石樓鎮在國學廣場舉行了主題為“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太極培訓班開班儀式,免費向民眾傳授陳式太極拳。 本次太極培訓班由石樓鎮文體中心主辦,為期兩個月,旨在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全民健身的活動中來,推進石樓鎮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培訓班邀請了番禺區武協太極拳分站的苗勝利教練前來授課,利用每周的一、三、五進行教學,二、四、六讓學員練習,培訓完成後還將進行考核,以檢驗培訓效果。開班儀式上,在石樓鎮領導的帶頭下,廣大幹部職工、民眾報名踴躍。

為鞏固村莊環境整治成果,石樓鎮於2008年10月30日,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全民清潔日”活動。石樓鎮針對三秋後村莊道路環境出現反彈這一情況,組織機關幹部、各村民眾和各企業、學校、衛生院等單位近千人,對鎮域內主要公路兩旁的亂堆亂放的玉米皮、玉米秸以及暴露垃圾、白色污染等進行徹底清除,確保環境整治工作達到“乾淨、整潔、路暢、村綠、建制”的十字標準。區委常委劉欣國到石樓鎮進行了檢查。

2007年10月19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這一天,石樓鎮大學生村官來到鎮敬老院開展了一次“我們是您的兒女”主題活動,並看望了院裡的孤寡老人。大學生村官們積極踴躍,真情服務。有的陪老人談心、拉家常,關心了解老人身體狀況;有的幫老人剝香蕉、削蘋果;有的幫老人揉胳膊,攙扶老人活動散步,真正給老人們當了一次“兒女”,讓老人們感到了家的溫馨。活動中,他們還紛紛為老人們表演了自行編排的文藝節目,整個敬老院裡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位九十多歲的銀髮老奶奶拉著一位女“村官”的手,激動的說:“這幾個閨女像俺哩親孫女一樣!”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行政區劃

番禺區位於廣州市中南部,總面積786.15平方公里,處於北緯22°45′~23°05′、東經113°14′~113°34′之間。東面是珠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及西南以陳村水道和洪奇瀝為界,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及中山市相鄰;北是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南面是南沙區。區人民政府設在市橋街清河東路。

房山區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