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饕餮紋三足壺

青銅饕餮紋三足壺

饕餮紋三足壺,商代後期的銅器,為傳世品。壺通體高60厘米,有蓋,斂口,無頸,腹上部兩側有一對獸首耳。腹部下垂,自然膨出,最大直徑為腹下近底處。腹下有三隻粗壯的柱足。壺主體口沿下飾有蕉葉紋,頸部飾有饕餮紋,中夾夔紋帶,紋間有低扉棱。 器蓋頂部的中央有一菌形狀鈕,蓋面的花紋已模糊不清,扉棱尚在。蓋隨主體形順沿而上至頂。

青銅-壺

古代銅器中的壺為盛酒器,非謂盛水之壺,後者為盥器,不當入酒器類。鄭玄註:“壺,酒器也”。《詩·大雅·韓奕》:“清酒百壺”。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等,皆是盛酒之壺。金文中壺作 ,形似有蓋兩側有系和腹部龐大的容器,故壺可以視為長頸容器的統稱。

酒文化

我國古代酒的品種很多,所以,盛酒的器皿也應運而生,盛酒的壺發展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銅壺在歷史上使用的時間自商代至漢代及更晚,因而變化的形式相當的複雜。

釀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若干小型容器,推測這些容器可能就是用來飲酒用的。

根據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各種酒器,說明那時釀酒得到了發展。到了商代,酒更加普遍了,統治階級飲酒的風氣極盛,如在出土的商代飲酒器和貯酒器的數量很大,品種很多,有如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枓、勺、禁等。有銅製也有陶製的。一般製作的都相當的精緻。這證實了古文獻中關於商代貴族沉湎於酒的記載。古代用壺盛酒還曾出土有實物,1974 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里,出土了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酒。出土時,酒裝在兩個銅壺中,打開壺蓋時,仍可嗅到壺內的酒香。這也是古時釀酒技術高度發達及壺裝酒的例證。

酒壺

我國商代早期的酒壺,主要有瓠形壺和長頸圓壺兩種。瓠形壺口較小,容器像瓠,上小下大而伸長,有圈足。長頸圓壺則口小頸長,器腹圓鼓,下有圈足。無論哪一種,其特徵是鼓腹。

到了商晚期有明顯變化,器腹下垂,圈足較寬侈,上無大方形孔。無提梁,作貫耳形。長頸圓體壺儘管在提梁或大小,高矮方面有所差異,但比較一致的是垂腹。

“介紹

饕餮紋三足壺,商代後期的銅器,為傳世品。壺通體高 60 厘米,有蓋,斂口,無頸,腹上部兩側有一對獸首耳。腹部下垂,自然膨出,最大直徑為腹下近底處。腹下有三隻粗壯的柱足。壺主體口沿下飾有蕉葉紋,頸部飾有饕餮紋,中夾夔紋帶,紋間有低扉棱。

器蓋頂部的中央有一菌形狀鈕,蓋面的花紋已模糊不清,扉棱尚在。蓋隨主體形順沿而上至頂。

饕餮紋三足壺從外形看造型很奇特,所見出土物中僅此一例。有關專家根據器形等將此器暫定名為壺。由於是傳世之物,尚不清它的出土地點,故暫難弄清此器造型之淵源及具體的製作年代等。有關青銅方面的專家根據器上的饕餮紋飾,暫定為商代後期的器物。雖說此器還沒有新的發現,但其紋飾完全反映出了商文化的特徵等。這件奇特又珍貴的三足壺,是我國古時商代人的智慧傑作。使我們感到非常痛心的是它早已流落到了異國他鄉,現收藏在了日本藤井有鄰館。

流落到日本的中國文物不少,尤其是青銅器不在少數,有的青銅器連國內都見不到。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日前展開“國寶工程·海外淘寶行動”,組織文物鑑定專家和收藏家前往海外搜購珍貴中國文物。海外淘寶的首站是日本,希望有好多珍貴的中國文物回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