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配藜

雜配藜

雜配藜原產地:歐洲及西亞,現廣布於北半球溫帶及夏威夷群,具淡黃色或紫色條棱。一年生草本,對環境條件耐受範圍廣,但通常在陽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長旺盛。花果期7~9月。種子繁殖。乾旱和陰蔽條件下,種子可保持休眠狀態。

基本信息

命名人

Carolus Linnaeus

鑑別特徵

雜配藜雜配藜

高40~120cm。莖直立,具淡黃色紫色條棱。葉寬卵形至卵狀三角形,兩面均呈亮綠色,基部圓形、截形或略呈心形,邊緣掌狀淺裂,輪廓略呈五角形;上部葉較小,多呈三角狀戟形。花兩性兼有雌性,排成圓錐狀花序花被裂片5;雄蕊5。胞果雙凸鏡狀。種子直徑通常2~3mm,黑色,表面具明顯的圓形深窪或呈凹凸不平

生物學特性

一年生草本,對環境條件耐受範圍廣,但通常在陽光充足和灌溉良好的土壤上生長旺盛,常見於林緣、山坡灌叢間、溝沿、曠野、荒地等處。花果期7~9月。種子繁殖乾旱陰蔽條件下,種子可保持休眠狀態。

原產地

雜配藜大葉落藜

歐洲西亞;現廣布於北半球溫帶夏威夷群島。

中國分布現狀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東浙江陝西山西寧夏甘肅湖北四川重慶雲南青海西藏新疆

國外分布

分布於北美歐洲蘇聯中亞地區及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夏威夷群島、印度東部。

利用

雜配藜雜配藜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本種通過家畜攜帶散播,也可通過農業生產活動,以及運輸過程中無意散播。為最常見的農業、園藝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雜草之一。在農田中與作物競爭水源,降低產量;幼苗可做家畜飼料,但大量食用會引起豬羊等硝酸鹽中毒。

控制方法

開花前拔除。由於該種種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個生長季都可發芽生長,因此必須反覆剷除。大多數除草劑對該種都有效,但有些群體對三嗪(triazine)類除草劑有抗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