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滅陳統一戰爭

隋滅陳統一戰爭

南北朝末期,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大丞相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隨即著手做滅陳準備。開皇三年(公元584年),隋出兵反擊突原獲勝,消除了北面威脅,又經數年治理,國力日強。陳朝傳至後主陳叔寶,政治日益腐敗,庫空民窮,戒備懈怠。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隋文帝楊堅出兵北擊突厥、南滅陳朝及平定江南的統一戰爭隋文帝楊堅出兵北擊突厥、南滅陳朝及平定江南的統一戰爭

七年,楊堅採納大臣滅陳之計,多方誤敵、疲敵,加緊趕造戰船,迷惑、麻痹陳軍,並下詔揭露陳後主罪行,爭取陳國民心。八年十月,楊堅發水陸軍 50萬,分兵 8路攻陳:楊素軍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楊俊軍出襄陽;劉仁恩軍出江陵。以上三路由楊俊指揮,直指江夏(今武昌),阻止長江上游陳軍東援。 楊廣軍出六合(今屬江蘇);賀若弼軍出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韓擒虎軍出廬江(今合肥);王世積軍出蘄春( 今湖北蘄春東北);燕容軍出東海(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以上五路由楊廣指揮,直攻陳都建康。
年底,各路大軍都已到達長江北岸。在敵人大軍壓境的緊急情況下,南朝陳後主仍緬於酒色,自恃長江天險,忙於準備歡慶春節,甚至令駐守江州 (今江西九江) 、京口(今江蘇鎮江)的兩個兒子率艦返回建康,致使江防更加薄弱。隋軍在長江上游首先發起進攻,楊俊率軍10萬屯於漢口,與駐守江夏的陳軍相持月余不得進。揚素與劉仁恩率軍東西夾擊攻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 ,繼占歧亭和延州(今湖北宜都西北) ,爾後順江而下。屯於公安的陳荊州刺史陳慧紀一看形勢不利,忙率戰船千艘、將卒3萬餘人東撤,欲援建康,結果被隋軍阻於漢口。
九年正月初一,位於長江下游的隋軍乘陳軍歡度春節之機,分路秘密渡江,韓擒虎率軍襲占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楊廣率軍進屯六合南之桃葉山。這時,陳後主才感到事態嚴重,急忙下詣調兵抵禦,但為時已晚。初六,賀若弼率軍攻占京口,同時分兵至曲阿(今江蘇丹陽) ,防止三吳(今江蘇太湖東、南及浙江紹興寧波一帶) 陳軍北上支援建康,自率主力西進,十七日據鐘山,屯於白土岡東南 ; 韓擒虎已率軍攻克姑孰,沿江直下,進屯新林(今南京西南);隋行軍總管宇文述率軍3萬攻占石頭城,對建康已形成包圍之勢。配合主力進攻建康的其他兩翼隋軍亦進展順利。王世積軍在蘄口大敗陳軍,燕容軍已進入太湖,牽制住吳州陳軍。
這時建康附近陳軍尚有 10萬餘人,後主陳叔寶不懂軍事,又不聽臣下合理建議,將軍隊全部集中部署於城內外。二十日,倉促令諸軍出戰,在白土岡一帶南北列陣20餘里,加之指揮通訊不靈,首尾進退互不相知。賀若弼率 8000甲士進攻,初戰失利,後乘其驕,攻擊陳軍薄弱部,陳軍一部敗退,牽動全陣,一潰而不可止。同日, 韓擒虎率軍自新林直逼建康,石子岡陳軍守將降,引導陳軍從朱雀門進入建康城,俘陳叔寶。當日夜,賀若弼軍亦從北掖門人城。二十二日,楊廣入建康,令後主下沼投降,吳州等地拒降被攻滅,余皆歸附。至此,自東晉以來 270餘年的分裂局面歸於一統。

戰前準備

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地圖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地圖

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後顧之憂。
隋文帝加緊滅陳準備。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縣制,改革府兵制等措施,以利於發展社會經濟,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軍隊戰鬥力。又經過幾年勵精圖治,國力、軍力顯著增強。七年,楊堅君臣多次謀議滅陳之策,決定採納高熲、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議,根據長江地理形勢與陳軍分散守備之特點,實行多路進兵而置重點於長江下游的部署;在戰前多方誤敵、疲敵,破壞其物資儲備,欲乘敵疲憊懈怠之機,然後突然渡江,東西呼應,一舉突破取勝;在長江上游大造戰船,加強水師;向江南大量散發詔書,揭露陳後主之罪,以爭取人心。八年十月,隋文帝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命楊廣、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僕射王韶為司馬,集中51.8萬人的水陸軍,統由楊廣節度,從長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陳。十二月,隋軍發起攻滅陳朝的大規模作戰(參見隋滅陳之戰)。楊素率舟師出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順江東下,與荊州刺史劉仁恩軍相配合,一舉襲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參見狼尾灘之戰),繼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參見歧亭、延州之戰),擊破上游陳軍防禦。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東撤之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口)以西,為下游隋軍主力進攻陳都建康(今南京),創造了有利形勢。

戰爭經過

隋滅陳建康之戰隋滅陳建康之戰

九年正月,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配合鉗擊建康,至行軍總管宇文述軍占據石頭(今南京城西清涼山),隋軍主力已完成對建康的包圍。隨後,賀若弼軍與陳軍主力激戰於白土岡(今南京城東)(參見白土崗之戰),陳軍全線潰退。韓擒虎軍首先進入建康城,俘陳叔寶。楊廣入城後,令陳叔寶以手書招降上游陳軍。吳州(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湘州(治今長沙)等地陳將拒降,二月間均為隋軍擊破。嶺南數郡共奉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冼夫人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撫嶺南,楊廣亦命陳叔寶致書冼夫人,勸其歸隋。冼夫人以其孫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結束了東晉以來270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統一南北的大業。
隋滅陳後,在江南地方推行抑制士族豪強的政策,引起士族豪強勢力不滿。他們利用隋欲移民關中的流言,乘機煽動民眾叛隋。十年十一月,婺州(治金華,今屬浙江)汪文進、越州(治會稽,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等;均舉兵叛隋,並自稱天子。樂安(今浙江仙居)蔡道人、溫州沈孝徹、泉州(治今福州)王國慶等,亦自稱大都督,起兵回響,殺官吏,攻州縣,致使原陳故地多數皆反(參見隋平江南之戰)。隋文帝遂命內史令楊素為行軍總管領兵攻討。楊素率水陸軍,分路進擊,逐個殲滅,至次年春,所有叛軍均被消滅,江南遂安。

戰爭點評

隋統一戰爭在戰略運用上的特點為:集中使用兵力,力避兩面作戰。當決定先南後北時,即採用北守南攻方針,先鞏固北部邊防,並部署一定數量的戰略機動部隊,以保障南進時後方穩定。當突厥突然大舉進犯,對隋王朝構成嚴重威脅時,立即變更戰略,改為先北後南,採用南和北攻方針,撤回南進大軍,與陳結好談和,待擊敗突厥後,再轉兵攻陳。從而保證主要戰略方向上的兵力優勢。以軍事打擊與政治分化密切結合,充分運用外交策略,擴大彼方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攻戰,自行削弱,從而增大勝利機率。隋統一戰爭中國戰爭歷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朝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