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為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鹹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其陵為泰陵,楊陵由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隋文帝泰陵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合葬陵墓,又名楊陵,位於楊凌五泉鎮王上村以北100米處。(此為最新調整後的行政區劃,百科名片中的五泉鄉已升格為五泉鎮,且隋文帝泰陵自古就在王上村境內,名片創建者信息有誤)
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風雨的楊堅陵益顯古老滄桑。
隋文帝泰陵,始建於隋仁壽四年(西元604),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陵火車站在其東南原下,南與張上村毗鄰,隔渭河與南山相望。陵園占地寬敞,規模宏大。從殘存的陵園基址勘探得知,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餘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陵園外有隋文帝廟遺址,是後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廟宇建築宏偉瑰麗,其占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泰陵經過千餘年的風風雨雨,園內地面建築及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築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所以,對泰陵的保護開發是必要的。

陵冢封土

陵園內墓葬封土尚存,整體呈覆斗形,底部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築而成。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陵冢頂部平坦,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陵冢周圍原築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唯北城尚有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經初步鑽探,陵垣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49.29萬平方米。垣牆的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是當時建有闕樓和城門的殘跡遺存。
陵冢封土附近有殘存的陵園遺址,殘基發現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磚瓦紋飾。

泰陵石碑

陵冢南邊有一塊清代石碑,碑高約3.5米,寬0.95米,厚0.28米,石質為石灰岩,圓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潔,碑正文隸書“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右側楷書“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敬書”,左側落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扶風縣事熊家振立石”。

隋文帝廟遺蹟

陵東南塬下1.25公里處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廟(祭壇),廢墟上曾有倒臥螭首圭額一通宋碑文稱“隋文帝廟”。該處石碑經風雨剝蝕,字跡難以辨認。
文帝泰陵及其祠廟遺址內,遺物相當豐富。在多次的調查中,採集到許多文物,這些文物大多以建築材料為主,有鋪地磚和砌牆磚兩類。鋪地磚有蓮花方磚和菱形紋磚兩種。蓮花方磚長寬均為32cm,厚5.5cm,磚中央圖案為浮雕蓮花圖案,角隅飾以蔓草,四邊低,飾陰刻聯珠紋;菱形格線方磚長寬均31cm,厚5.5cm,一側為格線飾紋,另一側為素麵。另外還出土有條磚,(分粗繩紋和素麵兩種),素麵條磚火候很高,質地堅硬,出土的板瓦和筒瓦均為輪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筒瓦較多,而板瓦則少,文飾外為素麵,內為粗布紋居多;其次還出土了大量的瓦當,主要分單瓣蓮花瓦當、雙瓣蓮花瓦當、獸面當、雲紋和菩薩瓦當,圖案風格生動逼真,工藝考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菩薩瓦當,僅發現一件,已殘直徑13cm。瓦當面用弦紋和聯珠紋組成一個“桃心”形,中心一尊雙手合十結跏而座的菩薩,其衣著紋飾現已不清(現存扶風縣博物館)。這種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瓦當,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見的。另外,還有大量的陶脊飾物和其他建築材料,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隋代的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陵墓周圍環境

陵園南邊是一片獼猴桃園,北邊是大棚蔬菜基地,東邊是農田,西邊是大棚蔬菜基地。 天氣晴朗時,登臨陵墓頂端,南邊的秦嶺、隴海鐵路線、渭惠渠盡收眼底、農田、村落盡收眼底。陵冢上原本有專為保護陵體栽植的樹木,但因近年來疏於管理,已逐漸減少。陵墓附近有今人為文帝修建的小廟,但是現在已經破舊不堪,只能用一縷感傷來告慰文帝曾經的輝煌。

泰陵傳說

傳說泰陵原本可不是這般低矮。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晚年仍不忘操勞國事,出巡疆域。在出巡迴歸大興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車隊行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車轅折壞在了現在這個地方。時值炎暑驕陽如熾,只好就地埋葬。如蟻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黃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圓幾十里。現在低矮的樣子是周圍農民開闢田地,取土不止而消減所致。
還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時分,夜色深沉,人聲闐寂。從陵墓里便跑出來七匹金馬駒,他們在陵頂追逐戲耍,清脆悠揚的鈴鐺聲在靜寂曠遠的月夜裡被夜風傳送得很遠,很遠。勞累了一天的農人們睡在夢中尚能聽到悅耳的脆響。涉世不深的小馬駒們哪裡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謀算呢。終於在一個無月的漆黑夜,盜賊捉走了六匹。還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來尋找同伴,發出孤單悽厲的嘶鳴。最後連唯一的這一匹神駒也被盜走了,不信,泰陵頂現在還留著一處凹坑,那就是盜墓賊盜馬時留下來的。神駒沒有了,泰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隋文帝泰陵位於楊後村附近,村中一座廟裡轉轉,見一石碑,是村民近幾年所立看碑身銘文:
楊後村史略 據史料記載,公元六零四年七月,隋宮廷之變,楊廣繼位後矯詔賜已廢太子楊勇死,葬文帝於泰陵(亦楊陵),劃地三千餘畝以資祭祀,勇之後代遷此守陵,稱為文帝後裔延續至今,字音叫轉通稱楊家後頭。
新中國成立前,後遷入張李吳三姓與村人和睦相處,共建文明小康之村為使歷史不被湮沒特立此碑。

陵墓主人

隋文帝簡介

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是西魏大將軍楊忠之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公元581年代周稱帝,建立隋朝,建都長安,年號開皇。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為中國的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青海,北至五原。
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帝勤於政務,體恤民間疾苦,在專制帝王中頗不多見。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文帝因重新統一中國,並建設大運河,列居第82位。
和他巨大的歷史影響力相比,他的最後歸宿地還是有些冷落。仁壽四年隋文帝病逝,同年十月與皇后獨孤氏合葬於泰陵,同墳異穴。

文獻皇后簡介

文獻皇后獨孤氏,名伽羅(公元543~602年),隋朝雲中(今內蒙古)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偉,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文獻皇后。
文獻皇后柔順恭孝,謙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寵愛。文帝上朝時,她與帝同輦而進,至閣乃止。候其退朝之後又一起回宮,同吃同樂同寢,相顧歡欣。平日生活儉樸,不好華麗,專喜讀書,識達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處,她就忠心苦勸,於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
文獻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當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聖。
仁壽二年八月,文獻皇后病逝永安宮中,終年59歲,葬於泰陵。

陵內隨葬

一代勵精圖治的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的靈柩,實現了最後的歸葬。
泰陵一如秦漢封土為陵的建制,然而,也許是隋文帝遺有前囑,這座開國君王的陵墓,遠遠不如秦漢皇陵的規模。而據西漢墓葬制度規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每年從全國稅收中抽取三分之一營造皇帝陵墓,即壽陵。帝王陵園占地七頃,陵穴占地一頃,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個墓道,都能通過六匹馬駕的車子。四門埋設暗劍、伏弩機關以防盜墓。死者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經過遍閱典籍以及遍訪泰陵周圍民間鄉里,發現典籍沒有記載有關泰陵隨葬的例證,而現這裡鄉里百姓俱傳說泰陵無寶可盜,言說歷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穫。尤其民國時軍閥樊老二、張白英等盜掘法門寺地宮珍寶未成,轉而來到泰陵掘洞以盜,在終無所得之後,只好悻悻離去。1998年10月17日中午,中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法王塔地宮開啟全過程,使好奇自負的現代人對隋朝的帝王陵寢、寺塔廟宇的建構供奉,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舍利塔,為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詔令建造的。時文帝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
陝西仙遊寺法王塔地宮的開啟,撩開了尋覓已久的面紗,幽閉千餘年的石函、石碑伴隨著諸多神秘面世。
仙遊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縣,法王塔地宮的發現實為偶然。當時在法王塔拆遷中清理塔基,並未發現有地宮,但繼續往下清理才發現跡象。循跡下挖,終於發現塔基下1.65米處的地宮門洞。
地宮頂部周圍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塊卵石, 1米多寬、2米多高、1.5米長的通道上原來堵滿的卵石已被搬出,卵石中夾雜著古代的殘石構件和地下宮殿石門的殘件。
地宮內出土了高0.7米,寬0.4米的宮門兩旁的線刻人物畫像,線條流暢,雕刻精美傳神。地下宮殿往裡,宮中放有石函一具,約60厘米見方,高40厘米,外部雕有精美花紋,蓋上放著一隻造型優美的陶熏爐。石函左側放著一塊約50厘米見方、厚約10厘米的青石碑,碑兩面刻有銘文,一面是隋《舍利塔下銘》,約100多字,另一面為唐《仙遊寺舍利塔下銘》,約200多字。據文物專家介紹,按記載分析,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宮大約在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造,距今已經1300多年。
正如佛語有云:一切的因便有自身的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隋文帝楊堅知曉。因為他信佛而下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是真,也因為他提倡儉葬習俗是真,才有今日的沒有讓千萬人看到大批珍寶自塔下滾滾而來的壯觀場面。其實,敬佛崇佛、奉佛事佛的高境界是捧一顆真心就是了,捧金捧銀地大肆鋪張,不是正處於廣積國財、勵精圖治階段的隋文帝楊堅的作為。

文帝行宮

仁壽宮是隋唐帝王的休閒、避暑的勝地,位於歧州郊外(今陝西省麟遊縣境內),在泰陵的北邊。仁壽宮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年後完工。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擴建,改名為九成宮,並置禁苑、武庫及官寺。史載,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也都特別喜歡這裡,經常過來休閒。
現存宮城東西長1010米,南北寬300米,城牆長448米,殘高3至4米。有夯築宮殿台基、闕門基址、石柱礎、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宮醴泉銘碑”和“萬年銘碑”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89年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經時五年,到1994年才算正式結束。此項考古成果,被作為1994年重要的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報導過。

保護與開發

對泰陵的保護

目前,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正在籌資建設泰陵遺址,對隋文帝泰陵周邊進行保護、開發。
泰陵是隋王朝的創立者—文帝楊堅及其文獻皇后獨孤氏的合葬墓,是現存隋代歷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以泰陵為依託,建設一座反映隋代歷史文化,集文物展示、民俗風情、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帝陵遺址旅遊公園,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效益。泰陵公園擬建泰陵博物館、綜合展示廳、隋文化研究中心、隋代風俗區、綜合管理區和綜合服務區6大主體景點,占地700畝,建設期2年。

未來開發的可行性分析

1. 歷史方面:隋文帝的歷史功績及隋文化對當今的影響
隋文帝在位期間(581~604年),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推行均田制度,擴大墾田面積,免除鹽酒商稅,搜查隱漏農戶,重新編查戶籍,以削弱豪強勢力,使封建國家管轄的人丁數字大增,並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確立三省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廢除九品官人法,加強中央集權。在文化上,發展了繪畫、舞蹈、音樂、雕塑、陶瓷等,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同時也為以後各朝及現在的文化發展與繁榮奠定了基礎。當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進步,得益於隋文帝的才能智慧和治國方略,由此可見,隋文帝功不可沒,我們應該給予隋文化足夠的重視。
2.楊陵的現狀分析:現代農科城、綠色矽谷
交通十分便利。楊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4000多年前,農業始祖“后稷”在這裡“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1997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在楊凌正式成立,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通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楊凌示範區已成為陝西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已被國家批准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十大工業園區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一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
楊陵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以中國的農科城著稱於世,有中國的“綠色矽谷”之稱。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總人口14萬,總面積94km,新建區規劃面積22.12km。這裡農林水牧科技實力雄厚,聚集著70多個學科的5000多名科教人才。建國以來,累計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2500多億元,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小麥育種、旱作節水農業、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內分泌與胚胎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園林綠化、果樹園藝、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及綜合利用等研究居全國領先水平,部分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旅遊資源:楊凌周邊旅遊資源星羅棋布。東臨西安鹹陽旅遊圈,西依佛教聖地法門寺,南靠太白山樓觀台,北有乾陵。區內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誕生於此,克隆技術揭開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奧秘;農業博覽園內擁有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收藏國內外各類昆蟲標本100萬號,是人們學習了解紛繁多變昆蟲世界的最好去處;水上運動中心遊樂項目豐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車、跑馬、射箭、沙灘、浴場、情侶腳踏車吸引著熱愛自然的人們;新天地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基地的無土栽培技術和智慧型化溫室大棚,為現代高科技農業作了生動而形象的定義,展示了現代農業文明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在完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旅遊公用設施的同時,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不斷加大旅遊開發建設力度,按照打造楊凌農業科技旅遊優勢品牌、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總體目標,積極發展農業特色旅遊產業,並形成了農業科技(普)、會展商務、休閒度假和民俗風情四大特色旅遊產品系列。目前,楊凌已成為一個天藍、地綠、水碧、花紅、草木蔥蘢、空氣清新,且具有田園風光的旅遊新城。區內現有旅遊景點9家星級旅遊飯店6家旅遊公司1家,國內旅行社2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800多人。
同時,依託旅遊環境、區位、資源、人才的聚集優勢,作為國家旅遊局命名的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楊凌已逐漸成為西部地區假日特色旅遊的新亮點。相信,隨著農業博覽園、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拓展營地等一大批特色旅遊精品項目的開放,楊凌作為來陝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將會更具無限魅力。加入“楊凌農科城之旅”,做客楊凌,走進科學,去體驗現代農業文明;回歸自然,來享受都市田園風光。
交通狀況:楊凌本地道路寬闊平坦,路旁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並且還在不斷完善階段。對外聯繫也很方便,新建設的火車站已經投入了使用,汽車也很便捷,管理有序,收費合理。區內公交方便快捷。
3.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完善發展規劃 實施政策傾斜
楊陵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總體規劃充分體現了國家設立示範區的目的 如突出“農”“高”“產”“示”四大功能以農業科學研究、教學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為主導;以產業經濟為支柱以示範推廣為目標,楊凌至2010 年將建成為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產業城,全區總人口將達到10萬。但楊凌示範區在合理確定不同功能園區的布局規劃時,要進一步慎重考慮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態條件,追求人工建設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保持城鄉一體化的、特色鮮明的生態型田園都市格局,由田園和人工綠地及水面、濕地構成示範區的“綠色視窗” 並從政策和資金支撐上實施傾斜,保障旅遊業的建設發展在規劃中以貫徹和體現。

開發計畫

泰陵山建設

泰陵四周是松柏,這些松柏茂密枝盛,百鳥栖息其中。夏日的傍晚,這裡必定是一道優美而寧靜的風景。所以,必須保護好這些樹木。同時,在泰陵頂植上松柏,使全山都覆蓋上樹木。這樣泰陵即為山又為陵。有人在觀賞古陵的同時又可以領略山的風味。更進一步,泰陵可創造環境價值。為鳥類提供棲息地。
泰陵的路需重新修建,使其四通八達,有可能到達任何處。例如,四周山脊上的石階,以及山腰對通的路。這互相交織的小路構成遊客欣賞泰陵的交通。
地下博物館
在泰陵內部建起一座獨有的地下博物館。地下博物館以泰陵的墓室為基礎,展出隋朝文物以及隋文帝的事跡圖片。地下博物館充滿古代的神秘,又用現代手段將其保護起來,輔之以圖片與文物。它是泰陵建設的一大主題。是吸引遊人的一大景點。
在泰陵的南面開出一個山洞通往內部墓室,洞口高三米,用隋風建築做起一道門。往裡進的山壁上雕出隋式浮雕,與內部風格相映襯。
墓室分為三個主題。首先是隋文帝生前事跡篇,如隋文帝歷史功績。遊客們通過這部分了解了隋文帝陵墓主人。這部分主要用系列圖片展出,並且介紹這座陵墓的結構,使人們了解古代帝王的墓室如何建造的。
第二部分是隋文物與此陵墓的陪葬品。這些悠久的物品勾起遊人的興趣,它的神秘必能使遊人們流連忘返。
第三部分是墓棺,墓棺更使人接近隋文帝了,墓棺採用現代技術使其免受損環,人們可以瞻仰他的尊容。為更好地展現古人的風貌,在木棺旁做一件木乃伊。墓棺與木乃伊的組合把遊人的神秘感提到了極致。 地下博物館與泰陵山相統一,構成了泰陵的神秘與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