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隋]

泰陵[隋]

泰陵是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獨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鹹陽市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陵,楊陵由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泰陵[隋]泰陵[隋]

隋文帝楊堅是華陰(今天的陝西)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受禪登基,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裡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圖)泰陵[隋]泰陵[隋]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蹟。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構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么地宏大。從這裡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蹟。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裡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陵冢封土

(圖)泰陵[隋]泰陵[隋]

隋文帝泰陵,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陵墓,又名楊堅陵,亦稱楊陵。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風雨的楊堅陵益顯古老滄桑。隋文帝泰陵為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鹹陽城西75公里處楊凌區五泉鄉廟坡村。(楊凌埋葬的第一位皇帝是隋代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陵名為泰陵,楊陵(凌)由此而得名)隋文帝楊堅墓,始建於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東為楊凌火車站,南和張上村毗鄰,隔渭河終南山相望。陵墓因屬皇家陵園,占地寬敞,規模宏大。從殘存的陵園基址勘探得知,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餘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陵園外有隋文帝廟遺址,是後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廟宇建築宏偉瑰麗,其占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泰陵經過千餘年的風風雨雨,園內地面建築及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築成的覆斗形墓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陵園內墓葬封土尚存,整體呈覆斗形,底部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築而成。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陵冢頂部平坦,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陵冢周圍原築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唯北城尚有殘牆,長約130米,最高處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經初步鑽探,陵垣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49.29萬平方米。垣牆的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是當時建有闕樓和城門的殘跡遺存。陵冢封土附近有陵園,殘基發現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磚瓦紋飾。

隋文帝泰陵石碑:陵冢南有一清石碑,碑高約3.5米,寬0.95米,厚0.28米,石質為石灰岩,圓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潔,碑正文隸書“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右側楷書“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敬書”,左側落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扶風縣事熊家振立石”。

主要景點

隋文帝廟

(圖)泰陵[隋]泰陵[隋]

陵東南塬下1.25公里處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廟(祭壇),廢墟上曾有倒臥螭首圭額一通宋碑文稱“隋文帝廟”。

該處石碑經風雨剝蝕,字跡難以辨認。文帝泰陵及其祠廟遺址內,遺物相當豐富。在多次的調查中,採集到許多文物,這些文物大多以建築材料為主,有鋪地磚和砌牆磚兩類。鋪地磚有蓮花方磚和菱形紋磚兩種。蓮花方磚長寬均為32cm,厚5.5cm,磚中央圖案為浮雕蓮花圖案,角隅飾以蔓草,四邊低,飾陰刻聯珠紋;菱形格線方磚長寬均31cm,厚5.5cm,一側為格線飾紋,另一側為素麵。另外還出土有條磚,(分粗繩紋和素麵兩種),素麵條磚火候很高,質地堅硬,出土的板瓦和筒瓦均為輪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筒瓦較多,而板瓦則少,文飾外為素麵,內為粗布紋居多;其次還出土了大量的瓦當,主要分單瓣蓮花瓦當、雙瓣蓮花瓦當、獸面當、雲紋和菩薩瓦當,圖案風格生動逼真,工藝考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菩薩瓦當,僅發現一件,已殘直徑13cm。瓦當面用弦紋和聯珠紋組成一個“桃心”形,中心一尊雙手合十結跏而座的菩薩,其衣著紋飾現已不清(現存扶風縣博物館)。這種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瓦當,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見的.另外,還有大量的陶脊飾物和其他建築材料,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隋代的經濟、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陵墓周圍環境:陵墓周圍是片獼猴桃園,清清的香氣讓人駐足流連,陵墓封土之上綠樹成林,陵頂野花點點,隨眼望去,可以盡情領略渭河與終南山的風采,陵墓附近有今人為文帝修建的小廟,但是現在已經破舊不堪,只能用一縷感傷來告慰文帝曾經的輝煌。

泰陵傳說

傳說楊堅陵原本可不是這班低矮。楊堅帝勵精圖治,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晚年仍不忘操勞國事,出巡疆域。但是在出巡迴歸大興都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車隊行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車轅折壞在了現在這個地方。時值炎暑驕陽如熾,只好就地埋葬。如蟻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黃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圓幾十里。現在低矮的樣子是周圍農民開闢田地,取土不止而消減所致。

還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時分,夜色深沉,人聲闐寂。從陵墓里便跑出來七匹金馬駒,他們在陵頂追逐戲耍,清脆悠揚的鈴鐺聲在靜寂曠遠的月夜裡被夜風傳送得很遠,很遠。勞累了一天的農人們睡在夢中尚能聽到悅耳的脆響。涉世不深的小馬駒們哪裡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謀算呢。終於在一個無月的漆黑夜,盜賊捉走了六匹。還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來尋找同伴,發出孤單悽厲的嘶鳴。最後連唯一的這一匹神駒也被盜走了,不信,楊堅陵頂現在還留著一處凹坑,那就是盜墓賊盜馬時留下來的。神駒沒有了,楊堅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隋文帝泰陵位於楊後村附近,村中一座廟裡轉轉,見一石碑,是村民近幾年所立看碑身銘文:

楊後村史略:據史料記載公元六零四年七月隋煬帝葬文帝於泰陵(亦楊陵)劃地三千餘畝以資祭祀勇之後代遷此守陵稱為楊堅後裔延續至今字音叫轉通稱楊家後頭。新中國成立前後遷入張李吳三姓與村人和睦相處共建文明小康之村為使歷史不被湮沒特立此碑。最近幾年,許多舊時代的傳統被發掘出來,村廟、族得到重新修立,歷史艱難而又頑強的在傳承,正如時間訴說的故事一樣。

周圍環境

陵園南邊是一片獼猴桃園,北邊是大棚蔬菜基地,東邊是農田,西邊是大棚蔬菜基地。

墓內文物

(圖)泰陵[隋]泰陵[隋]

一代勵精圖治的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的靈柩,實現了最後的歸葬。泰陵一如秦漢封土為陵的建制,然而,也許是隋文帝遺有前囑,這座開國君王的陵墓,遠遠不如秦漢皇陵的規模。而據西漢墓葬制度規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每年從全國稅收中抽取三分之一營造皇帝陵墓,即壽陵。帝王陵園占地七頃,陵穴占地一頃,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個墓道,都能通過六匹馬駕的車子。四門埋設暗劍、伏弩機關以防盜墓。死者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那么,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漢時墓葬制度規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銀珠寶、稀奇古玩呢?經過遍閱典籍以及遍訪泰陵周圍民間鄉里,發現典籍沒有記載有關泰陵隨葬的例證,而現這裡鄉里百姓俱傳說泰陵無寶可盜,言說歷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穫。尤其民國時軍閥樊老二、張白英等盜掘法門寺地宮珍寶未成,轉而來到泰陵掘洞以盜,在終無所得之後,只好悻悻離去。

楊堅的“薄葬”遺囑,給了多少盜掘輩以失望和徒勞的嗟嘆。而當歲月的年輪刻到20世紀90年代末,一項舉世矚目的考古發現,再次證明了隋文帝楊堅力倡“薄葬”的偉大開創。這便是位於陝西關中的周至縣仙遊寺法王塔地宮的開啟。1998年10月17日中午,中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法王塔地宮開啟全過程,使好奇自負的現代人對隋朝的帝王陵寢、寺塔廟宇的建構供奉,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舍利塔,為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詔令建造的。時文帝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陝西仙遊寺法王塔地宮的開啟,撩開了尋覓已久的面紗,幽閉千餘年的石函、石碑伴隨著諸多神秘面世。仙遊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縣,法王塔地宮的發現實為偶然。當時在法王塔拆遷中清理塔基,並未發現有地宮,但繼續往下清理才發現跡象。循跡下挖,終於發現塔基下1.65米處的地宮門洞。

地宮頂部周圍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塊卵石, 1米多寬、2米多高、1.5米長的通道上原來堵滿的卵石已被搬出,卵石中夾雜著古代的殘石構件和地下宮殿石門的殘件。地宮內出土了高0.7米,寬0.4米的宮門兩旁的線刻人物畫像,線條流暢,雕刻精美傳神。地下宮殿往裡,宮中放有石函一具,約60厘米見方,高40厘米,外部雕有精美花紋,蓋上放著一隻造型優美的陶熏爐。石函左側放著一塊約50厘米見方、厚約10厘米的青石碑,碑兩面刻有銘文,一面是隋《舍利塔下銘》,約100多字,另一面為唐《仙遊寺舍利塔下銘》,約200多字。據文物專家介紹,按記載分析,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宮大約在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造,距今已經1300多年。隋文帝給後人留下了葬奉簡樸的榜樣,卻沒有給後人留下可以奠定考古地位的機會!正如佛語有云:一切的因便有自身的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隋文帝楊堅知曉。因為他信佛而下令全國31州建塔供奉舍利是真,也因為他提倡儉葬習俗是真,才有今日的沒有讓千萬人看到大批珍寶自塔下滾滾而來的壯觀場面。其實,敬佛崇佛、奉佛事佛的高境界是捧一顆真心就是了,捧金捧銀地大肆鋪張,不是正處於廣積國財、勵精圖治階段的隋文帝楊堅的作為。

考古發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於2010年5月對隋文帝泰陵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中,確認了陵園遺址的布局、範圍及陵墓玄宮墓道部分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證實了泰陵確為文獻所記載的“同墳而異穴”。
在此次調查中,發現陵園遺址周圍有平面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長628.9米,東西長592.7米,牆基寬約4.4米,陵園總面積37274.03平方米,陵園四面各闢一門,南門門址保存較完整,門外分別有一對門闕,門闕平面呈梯形。陵園外環繞有圍溝。在陵園中部偏東南部築有覆斗狀封土,封土頂部南北33米、東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東西155米。基礎部分呈倒“凸”字形,覆蓋墓道。封土南側有兩條墓道,相距23.8米,均為7個天井、7過洞,西側墓道(包括天井、過洞)南北長78.7米、寬3.4至5.6米,東側墓道略短,也稍窄。

陵墓主人

文帝楊堅

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西元541年-西元604年),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是西魏大將軍楊忠之子,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公元581年代周稱帝,建立隋朝,建都長安,年號開皇。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為中國的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青海,北至五原。
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帝勤於政務,體恤民間疾苦,在專制帝王中頗不多見。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文帝因重新統一中國,並建設大運河,列居第82位。
和他巨大的歷史影響力相比,他的最後歸宿地還是有些冷落。仁壽四年隋文帝病逝,同年十月與皇后獨孤皇后合葬於泰陵,同墳異穴。

文獻皇后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西元543-西元602年),隋朝雲中(今內蒙古)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偉,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皇后。
文獻皇后柔順恭孝,謙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寵愛。文帝上朝時,她與帝同輦而進,至閣乃止。候其退朝之後又一起回宮,同吃同樂同寢,相顧歡欣。平日生活儉樸,不好華麗,專喜讀書,識達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處,她就忠心苦勸,於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
文獻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當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聖。
仁壽二年八月,文獻皇后病逝永安宮中,終年59歲,葬於泰陵。

隋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隋文帝—楊堅泰陵[隋]陝西省扶風縣三峙原
隋煬帝—楊廣煬帝陵江蘇省揚州市雷塘
隋孝成帝—楊昭莊陵
隋恭帝—楊侑莊陵陝西省乾縣陽洪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