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陶文昭

陶文昭,博士[研究生學位],教授。男,1965年4月生,安徽潛山人。199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獲法學碩士學位。1996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現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陶文昭陶文昭
199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所,獲法學博士學位;

2000年——2002年,為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2006年——2007年,為韓國訪問學者;

1996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

2017年12月,掛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任免信息

陶文昭陶文昭
2017年12月17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舉行儀式,聘任人大陶文昭教授掛職擔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主要成就

陶文昭陶文昭
講授課程

社會主義文獻,世界共產黨研究,比較政治研究,和諧社會研究等。

研究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政府、當代政治思潮等。

科研項目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2015);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思想精髓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項目(2014);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經驗研究,教育部專項任務(2009);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2008);

電子民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6);

資訊時代的資本主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5);

信息化與社會主義,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3);

電子政府引論,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1)。

個人作品

陶文昭陶文昭
主要書籍

資訊時代的資本主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電子政府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

現代知識階層與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出版社(2000);

組織領導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譯著)(2005)。

主要論文

中國模式的非洲效應,國際問題研究,2009年第1期;

論電子民主的兩種取向,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3期;

網路化恐怖組織及其應對,探索,2008年第1期;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年第3期;

《共產黨宣言》是與時俱進的偉大旗幟,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3期;

後物質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軔,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年第6期;

貝爾的資本主義和諧觀,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論電子民主的基本性質,天府新論,2008年第5期;

和諧社會的本義與擴展,學習論壇,2008年第4期;

資訊時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問題,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6期;

警惕美國的軟霸權,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5期;

全球資本主義的第四世界,科學社會主義,2007年第3期;

韓國民主勞動黨的興起,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年第4期;

全球化的網路結構,江淮論壇,2007年第1期;

資訊時代的新計畫經濟,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世界政黨執政的基本方略,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2期;

韓國民主的美國因素東北亞論壇,2007年第6期;

信息資本主義的自由軟體運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2期;

技術民族主義與中國的自主創新,高校理論戰線,2006年第4期;

查維斯的新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第1期;

資訊時代的兩制競爭,社會主義研究,2006年第1期;

協商民主的中國視角,學術界,2006年第4期;

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和諧建設,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資訊時代的民主參與,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2期;

《帝國》的大眾政治評析,政治學研究,2005年第3期;

世界政黨變革的潮流,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資訊時代的社會階層,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1期;

全球公民社會的作用及其變革,文史哲,2005年第5期;

全球民主赤字的成因及治理,理論與改革,2005年第4期;

西方已開發國家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第9期;

陶文昭陶文昭
論民主的直接化,開放時代,2005年第3期;

網路無政府主義及其治理,探索,2005年第1期;

資訊時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發展之比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第1期;

資訊時代烏托邦的復興及其價值,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反全球化的新趨勢和未來替代,高校理論戰線,2004年第4期;

資訊時代與社會主義的未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4年第2期;

資訊時代政府變革的多元方向與特點,學術研究,2004年第1期;

全球化中國家權力的走向,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美國的信息技術公共政策,科學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人物評論

陶文昭陶文昭
社會中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屬於戰術性的,致力於解決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即技術性的、對策性的問題。但也要有少數知識分子思考戰略性的問題,或曰戰略知識分子。

戰略知識分子古代就有,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羽扇綸巾之輩,他們的文化知識不是用於記賬、文書之類的瑣事,而是張口“隆中對”,閉口“出師表”,總攬天下三分之大事。當今中國是個崛起中的大國,需要而且必將產生各種戰略大家,這之中也包括戰略知識分子。舊時商人中的戰略謀士是,頭戴瓜皮帽,手拿水菸袋,經常踱方步。我們社會正需要一批務虛的“踱方步”的戰略知識分子。

戰略知識分子的特殊之處,簡言之就是要有鷹一般的寬廣視野、鴨一般的敏銳先知、雞一般的社會關懷。

寬廣的視野是戰略知識分子之必須。現代以來知識增長很快,知識總量的增加迫使知識分子不斷地專業化。自然科學是如此,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專業化時代的知識分子,如果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不能不在狹小的領域內不斷深挖。然而,戰略知識分子既要立足於專業,又要不斷超出專業的局限,以更為宏大的視野觀察社會。

春江水暖鴨先知,敏銳的、超前的見解是戰略知識分子的標誌。對於社會科學來說,放馬後炮是很容易的事情。對於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反過來找些原因、總結些經驗、評價些是非,當然也是必要的,但不是稀缺的。而福山在蘇東劇變之前寫出“歷史的終結”,亨廷頓在冷戰剛結束之時提出“文明的衝突”,其預見性影響深遠,成就了他們戰略學者的地位。當今中國社會既需要有大量的從事宣傳、解釋工作的人才,更難得的是要有引領時代潮流的精尖的戰略預見性人才。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戰略知識分子必須有濃郁的社會關懷。忍住寂寞,坐冷板凳,是知識分子學術精進的重要性格。但是,如果就此變成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不聞不問外界時事,其學術必定遠離社會,即使有深刻的見解,掀起的也不過是茶杯里的風暴,於世無補。就當代中國而言,離開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主題,就不可能產生戰略性的影響。戰略知識分子必須有入世的積極態度,既要有冷靜的腦,也要有火熱的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