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元

陳葆元

陳葆元(1902—1932) 江西銅鼓縣人。1924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與陳逸群等人一起,建立了中共銅鼓縣第一個支部,並當選為書記。次年春,任國民黨銅鼓臨時縣黨部常務委員。1928年秋,參加彭德懷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歷任紅五軍大隊黨代表、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第七軍第二十一師政委,紅三軍團後方留守處政委,中共河西道委書記兼地方紅軍獨立九師政委等職。1932年10月,在遂川高坪地區突圍時,壯烈犧牲。

基本信息

簡介

陳葆元 陳葆元

(1901-1934) 江西銅鼓人。曾就讀於南昌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銅鼓從事革命運動。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五軍第十大隊黨代表、紅五軍第一縱隊隊長、紅三軍團第三師七團政委。1931年任紅三軍團獨立師政委。1934年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同年在江西遂川營前戰鬥中被俘後被殺害。

姓 名:陳葆元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江西銅鼓

出生年月:1902年

犧牲日期:1932年10月

經歷

1919年,發起組織銅鼓縣學生聯合會,領導愛國學生運動。1920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參加了方誌敏領導的“甲工學潮”。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7月,畢業回縣,在奎光國小任教,以此為掩護,開展建黨工作,不久辭教,開辦“公有號”裱畫店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年底,創建中共銅鼓支部幹事會,任書記。1926年春,任國民黨銅鼓縣臨時黨部常務委員。9月初,北伐軍抵湖南,親自前往瀏陽聯繫,並組織民眾,配合北伐軍作戰,迎接北伐軍入城。1927年4月底,任國民黨銅鼓縣黨部工人部部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於6月4日突遭右派勢力拘捕,機智逃脫後,向民眾揭露“六四”事變真象。後隱跡鄉間。1928年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任大隊黨代表、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1931年4月,任紅三軍團後方留守處政治委員,協同做好支前工作。1932年4月,任中共河西道委委員。6月,任道委書記。7月,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率小隊武裝在上猶鵝形地區堅持游擊鬥爭。10月,在遂川高坪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

事跡

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等在緊鄰銅鼓的湖南省平江縣領導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同年秋,彭德懷率領紅五軍轉戰至銅鼓,陳葆元當即告別親人參加這支人民軍隊,從此走向戎馬生涯。

陳葆元雖然離開了家鄉,但對銅鼓革命以及一起戰鬥過的戰友仍然十分關心。1929年9月,他隨部隊第一次回到了離別一年多的故土。他沒有借這難得的機會去與親人見面,而是立即找到賴懷愷的家屬打聽“六四”事變的罪魁禍首。第二天,他又在縣城附近的武曲官召集了幾百人參加的民眾大會,向廣大工農揭露蔣介石及其走狗背叛革命、屠殺革命者的罪行,宣傳紅軍的性質和任務,號召勞苦民眾要做社會的主人,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劣紳和國民黨反動派。並且滿懷信心地說:“我們完全有力量打倒他們,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我們的!”他的話贏得了到會民眾熱烈的掌聲。1930年4月,陳葆元再度隨軍回到銅鼓。這次他設法見到了妻子和女兒。妻子見他又黑又瘦,忍不住流下了心痛的眼淚。他心情沉重的開導、安慰妻子說:“我是黑了、瘦了,但這是誰造成的?是反動派!眼看我們有美滿的家庭,卻不能團聚在一起,這又是誰造成的?是反動派!我參加紅軍為的是打倒他們,打倒保護他們的舊社會、舊制度,叫窮人翻身站起來。我的作為說不定會給家裡帶來這樣那樣的麻煩,但要忍受住,苦難的日子不會長久!”

陳葆元參加紅軍後組織上派他搞政治工作。他充分發揮自己從事地方鬥爭的經驗,做出突出成績,在短短三年時間,便從一般幹部迅速提升為師級領導,得到彭德懷及紅三軍團組織的極大信任。

1931年4月,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根據軍民在毛澤東和朱德統一領導下,嚴陣以待,作好了粉碎敵人進攻的準備。這時,紅三軍團正駐在中央蘇區興國的梅窖、古龍崗一帶地區積極準備反“圍剿”工作。彭德懷和紅三軍團組織考慮到此次反“圍剿”鬥爭規模大,後方的支前工作將會顯得更加重要,決定派幾名得力幹部到軍團後方留守處的加強領導。於是,陳葆元被調往該處任政委。

留守處攤子大、人員雜,而且任務既繁重又緊迫。陳葆元去後,具體負責贛江以西上猶、遂川、吉水、泰和、安福、永新等縣的工作,與留守處主任張平凱既分工又合作,很快組建了支前機構:建立了三個戰時流動後方醫院、五個固定性醫療點,擔負分散救護醫治傷病員的任務;組織了一個新兵訓練營,對新參加紅軍的青年進行基礎訓練;成立了一個俘虜官兵訓練團,對俘虜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組成了一個修械所,修理廢舊槍炮;加強了籌款、籌糧等物資保證部門的力量,為前線和後方部隊解決給養問題。總之,在為期三個月的第二次反“圍剿”鬥爭中,陳葆元和張平凱領導後方留守處各種機構積極工作,奮力支前,共招收、訓練了17個連的新兵,教育、改造了兩個營俘虜,治癒了五個連的傷病員,並將這總計4000多人的隊伍全部補充到了前線;另外,還在廣大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下,把一批又一批的布匹、糧食、油鹽和槍枝彈藥等軍需物資及時送到前線,保證了前方作戰部隊的給養和裝備。在短短半個月中,紅軍由西向東橫掃七百餘里,五戰五捷,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多支,贏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巨大勝利。

紅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對陳葆元、張平凱領導的後方留守處工作十分滿意,當即以軍團黨委的名義親筆寫了一封表揚信給他們,信中說:“你們6月19日給前委的來信,各縣的慰勞品皆已收到,請轉送前方同志對後方同志的謝意……兩個新兵團已全部順利到達,幹部的新兵的情緒異常飽滿,很有組織紀律性。這和你們後方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同時證明你們的工作是極端負責的。卓有成效的,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在現有的基礎上把後方的工作做得更好!前後方共同配合,儘快粉碎敵人的‘圍剿’,保衛蘇維埃政權,保衛人民民眾的勝利果實,取得更大的勝利!”

此後,陳葆元和張平凱等人一道,沒有辜負彭德懷和軍團黨委的希望,接著又在同年7月至9月第三次反“圍剿”中,領導後方留守處全體人圓滿完成了支前任務,配合作戰部隊徹底粉碎的敵人的“圍剿”。

1932年2月,紅三軍團由中央革命根據地西渡贛江,進入江西蘇區上猶等地休整並做民眾工作。4月間,軍團部奉中共中央局指示,將管轄上猶、崇義、遂川及湖南桂東等縣的西河特委改為河西道委。這時,軍團組織考慮到陳葆元在河西一帶活動時間長,情況熟悉,建立了良好的民眾基礎,決定派他擔負道委工作,與賀昌、謝作玲三人組成道委,由賀昌任書記。

接著,陳葆元與賀昌隨同彭德懷,滕代遠、袁國平等軍團首長一道,檢查了過去河西特委的工作;隨後,便藉助軍團駐紮在該地區的優勢,積極籌備,迅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開辦道委訓練班,培養地方幹部;組織查田委員會,解決土地問題;整編地方武裝,將游擊隊改編為地方紅軍;組織擁護紅軍委員會,開展擴紅運動;建立糧站,籌集軍糧;組織工作團,開闢新區工作等等。以擴紅和籌糧為例,僅一個月,就擴軍1000人,籌糧6000擔。

同年6月,賀昌調走,陳葆元接任道委書記。這時,蔣介石親率30萬軍隊開始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紅三軍團已離開上猶投入反“圍剿”戰鬥,道委的工作進入了戰時的緊張狀態。

7月間,國民黨軍李振球部進攻上猶。因上猶一帶的紅軍獨立第九師第三團和第四十三團已編入紅三軍團,留下的力量十分薄弱,所以儘管英勇抵抗,仍遭失利。8月底,敵軍占領河西道委及上猶縣委駐地營前地區。這時,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陳葆元指示上猶縣委書記朱仲然帶領大部分同志護送革命家屬和民眾向湘贛蘇區的永新等地轉移,而自己則率小股武裝留在上猶境內靠近遂川的鵝形山一帶堅持游擊鬥爭。

10月的一天夜晚,陳葆元帶一支48人的隊伍,經過上猶與遂川交界處的五指峰石壁,於黎明前進入遂川的高坪地區,不料黑暗中忽與一股敵軍迎面相遇。陳葆元立即率隊奮起衝殺,和敵人展開了一場激戰,終於在天明時分將敵擊潰。然而,這時駐在離此地不遠的大批敵軍已聞訊趕來增援,將陳葆元等團團圍困在山上,並瘋狂的放火燒山。一時槍聲四起,烈焰騰空,情形十分危急。陳葆元連忙組織隊伍奮力突圍,但因寡不敵眾,未能如願。接著,敵人的包圍越縮越小,陳葆元率隊頑強抵抗。當敵人逼近身邊時,他揮起駁殼槍一連擊斃兩名匪徒,然後猛地向山下衝去,不幸被槍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0歲。

民國人物(三)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