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考古研究院

陝西考古研究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從長期田野考古發掘的實際工作出發,針對考古發掘現場存在保護人員相對數量少、現場保護技術套用體系不健全、缺乏專業教育培訓等問題,致使一些文物尤其是脆弱質文物在發掘過程中損毀,大量考古現場信息丟失,無法滿足現代考古學研究對資料提取、文物信息量不斷增長等需求,建立了以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為重點研究內容的科研基地。

歷史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於1958年10月,原名中國科學院陝西分院考古研究所,1963年歸屬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後改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所。1970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併。1978年10月,經中共陝西省委辦公廳批准恢復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建制,1984年劃歸陝西省文物局管理。2006年12月31日,經陝西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是全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主要承擔陝西省境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任務。

機構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制130人,現有職工115人。內部機構設定為9個部(室),分別是:黨委工作部、行政辦公室、科研工作部、石器考古研究部、商周考古研究部、秦漢考古研究部、隋唐考古研究部、資料信息部、文物保護研究部,部(室)下轄27個科(室)。此外,在西安經濟開發區涇河工業園區建有全國唯一的考古科研基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涇渭基地。在雍城陽陵秦始皇陵銅川灃東窯店周原周公廟設有考古工作站。

實力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人員組成中,直接和間接從事考古專業的田野和室內研究人員占總人數的80%。學歷情況:博士研究生(含在讀)8人,碩士研究生(含在讀)17人,大學本科41人,大學本科學歷以上人員占總人數的58%。專業技術職務情況:研究員18人,副研究員20人,中級職稱35人,中級職稱以上人員占總人數的63%。學歷高、職稱高的特點比較明顯。高職稱專業人員基本是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有的還成為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此外,還有客座研究員、兼職教授25人次,其中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4人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3人次,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兼職教授18人次。 

成果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至今,先後組織開展了許多重大考古發掘項目,從史前時期的南鄭梁山洛南龍牙洞西鄉李家村南鄭龍崗寺臨潼康家、華縣泉護村等遺址,到歷史時期的佳縣石摞摞山、扶風周原、岐山周公廟遺址、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鳳翔秦都雍城、秦都鹹陽、秦始皇陵、秦東陵、漢景帝陽陵、神木大保當彩繪畫像石墓、北周武帝孝陵、北周安伽墓、唐僖宗靖陵、禮泉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銅川耀州窯、法門寺佛塔地宮、何家村金銀器窯藏……50年間,組織開展了上千個從大型遺址到普通墓葬等規格不等、大小各異的考古發掘項目,出土了達幾十萬件包括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絲綢、木器等在內的各種材質的文物。

-

5年來,該院共承擔國際合作項目8項、國家級研究項目24項和省部級項目21項,榮獲國家級田野考古獎及科學技術進步獎多項,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專著幾十部,研究論文300餘篇。

“十一五”期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在以金屬陶瓷文物、墓葬壁畫、紡織品保護為重點工作的基礎上,明確了以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努力推進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先後在陝西漢陽陵、梁帶村、神禾原、鳳棲原、藍田五裡頭等和山西絳縣、繁峙以及甘肅張家川、江西德安等考古發掘遺址中第一時間介入現場文物的搶救和保護,有效地保護了大量新出土的文物,實現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相關原真信息的目標。與山西博物院、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和德國、美國、瑞士、日本等考古科研機構、博物館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有力地推動了文物保護的學科發展,取得了重要的合作研究成果。

交流

-

近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對外交流與學術合作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協助香港特區發掘沙下遺址;協助西藏自治區發掘古格遺址、薩迦寺遺址;參加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青藏鐵路、三峽工程(重慶市)、南水北調工程(河南省、湖北省)中遺址和墓葬的考古項目。與韓國慶州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雙方每年互派專家交流考察,合作研究;與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合作保護沙河古橋木樁;與法國巴黎“陝西歷史之友”聯合發掘唐新城長公主墓;與斯洛維尼亞合作進行漢陽陵南區從葬坑的保護研究。同時還和美國、加拿大、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越南等10幾個國家的研究所、博物館、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學術交流和資料交換關係。特別是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合作歷時19年,共同建立了國際一流的金屬質文物、壁畫、絲綢等文物修復實驗室。雙方還合作勘探了唐橋陵、泰陵、景陵和光陵。此外,相繼有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藏民族學院等高校文博專業和台灣台南藝術大學學生,以及日本、波蘭等國家學生前來進行考古實習。

榮譽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有8項主持或參與發掘的項目榮獲“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先後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和學術專著近百部,發表論文1300餘篇,獲國家和省級獎項40餘項,出版考古報告及專著數量占全國省所總數約三分之一。1980年創刊的學術期刊《考古與文物》己出版166期,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考古學術刊物之一。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全國和省內榮獲過許多榮譽,其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工作者2人;陝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享受陝西省政府津貼9人;陝西省政府“三五”人才7人。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大家》欄目,先後為4名專家作了專題報導。

影響

-

由於陝西得天獨厚豐富的地下遺存,加之幾代人50年來的不懈努力,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文明史、東方社會史及世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陣地,以及中國現代考古學重要基地之一,在世界考古領域占有獨具魅力的特殊地位,為中國考古學與古史研究,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為研究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國家起源、文明起源和周秦漢唐文明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為陝西的博物館建設奠定了牢固基礎(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耀州窯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等均是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修建的),在國內外考古、博物館界享有一定聲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