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是鐵道部直屬科研機構。鐵道科學研究院於1950年3月1日成立,是中國鐵路行業唯一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院,2002年由國家事業單位轉製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諮詢等業務為一體的鐵道部直屬大型科技企業。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是鐵道部最早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科研單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在科研開發實踐中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成立50多年來,歷經創建、發展、文革、恢復與振興以及改革與發展5個重大歷史時期,走過了曲折而又輝煌的路程。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鐵道科學研究院以促進中國鐵路科技進步為己任,堅持“行業服務為立院之本,成果轉化為興院之策的”建院方針,發揚“創新、勤奮、嚴謹、和諧”的院風,以建設成為“國家級的鐵路行業基礎研究基地、大型綜合科研試驗基地、關鍵系統技術集成基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基地、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緊密圍繞鐵路既有線提速、高速鐵路建設、鐵路重載運輸、鐵路信息化、鐵路運輸安全保障、鐵路裝備現代化、城市軌道交通等技術領域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服務。截至2011年來,伴隨鐵路行業的跨越式發展,鐵道科學研究院實現了企業自身的健康、持續、高速發展。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是鐵道部最早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科研單位。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已成為鐵道部對外科技交流的重要視窗。迄今為止,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進行過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達46個之多。每年經鐵道部批准出國(境)進行訪問、考察、技術培訓或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技術人員平均在150人以上。接待200多人次外賓,涉及美、英、法、德、日、韓、俄和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沿革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成立50多年來,歷經創建、發展、文革、恢復與振興以及改革與發展5個重大歷史時期,走過了曲折而又輝煌的路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歷史與共和國的鐵道建設事業緊密相連。1949年11月,新中國誕生僅僅一個月,國家百廢俱興之際,鐵道部即決定籌建鐵道科研機構。1950年3月1日,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唐山正式成立,唐振緒任所長。同年9月,更名為鐵道部鐵道研究所,領導機構遷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橋樑工程專家茅以升為研究所所長。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從50年代開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就堅持“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辦院方針,建所伊始就組織力量投入備受戰爭創傷的鐵路網的恢復運營和解放初期的新線建設;1956年鐵道研究所擴建為鐵道科學研究院(茅老任院長)後,科研人員參與編制了《1956-1967年鐵路科技發展遠景規劃》,並成為實施規劃的主要承擔者;60年代,全院8個研究所,370多名科研骨幹分別主持或參加了成昆鐵路幾十個會戰,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關,在地勢險峻、地質複雜的西南山區,為修建舉世矚目的成昆鐵路做出了突出貢獻;科研人員完成了青藏高原鐵路、援坦贊鐵路,先後參與研究、試驗和技術攻關的南京長江大橋、湘桂線紅水河斜拉橋安康漢江薄壁箱型鋼樑斜腿剛構橋,代表著中國建橋技術的先進水平;80年代,大批科研骨幹投身於“北戰大秦、南攻衡廣、中取華東”的建設,承擔了大秦鐵路雙線電氣化萬噸重載運煤專線和大瑤山雙線長隧道以及客運擴編、行車安全保障的重要科技攻關任務;90年代,在廣深線準高速鐵路成套技術攻關、既有幹線提速研究和試驗、京滬高速鐵路總體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京九鐵路建設配套工程等重大攻關項目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50年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從小到大,已發展成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院,成為鐵路科研、試驗、工業產品及材料檢驗、科技信息和標準計量中心。全院現有職工23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640人,占職工總數的6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510人,中級技術職稱人員755人。
建院以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在岩土工程、軌道結構、無縫線路、橋隧建築、水工水文、工程爆破、結構振動、沙漠凍土等特殊地質路基、滑坡和土石流防治、編組站自動化、車站計算機控制、調度指揮、無線通信、光纖通信、數據傳輸、電子計算機套用、金屬及非金屬新材料和新工藝、無損探傷技術、自動檢測、客貨運輸組織、運輸經濟、裝卸機械、基礎標準、科技信息以及軟科學研究等方面,承擔了國家和鐵道部幾千項科研課題,取得科技成果2684項,其中獲國家級獎159項,省部級獎611項。同時,積極開拓市場,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在科研開發實踐中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1978年以後,陸續建立了碩士學位授予點13個,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已招收和培養博士生、碩士生總計500餘人。全院出版各類專業技術刊物12種(含內部刊物2種),擁有圖書、文獻資料30餘萬冊。在國家有關部門和鐵道部的支持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積極加強同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合作領域。與國際鐵路聯盟、國際重載協會及美、日、俄、法、德、瑞典、波蘭、韓國等10餘個國家及國際知名企業以專家互訪、建立合作關係、主辦國際學術會議、聘請客座教授、長期技術合作、進出口產品等方式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國際知名度正不斷提高,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中國鐵道科研開發機構。

成果薈萃

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

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研究開發的技術關鍵是,結合中國鐵路運輸的要求和無線列調的特點,研製新型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制式,研究開發相應的系統設備,以及數話同傳的話音壓縮技術,有線、無線信道傳輸協定、無線數傳協定、規程、糾檢錯和系統控制結構等,最終為建立中國鐵路新型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提供全套技術和設備樣機以及工程試驗段的實際運營資料、經驗。
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
其研究內容和實際達到的性能指標為:研製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制式和設備技術條件;結合個別選叫、單雙工兼容無線列調車站台、機車台、系統管理器、調度控制中心設備的研製,研究無線數話同傳兼容技術和數傳技術,開發數據採集接口、數據通信系統控制器、數據終端及相應的軟體、解決好數話兼容;研究適合於在瞬時衰落信道上進行移動無線數據傳輸的糾檢錯編碼方法及
其實現技術(調製解調、數傳速率、允許誤碼率和差錯控制技術);研製現有無線列調設備增加簡單數傳功能的方案和樣機;研製分析列車車次號實時識別、調度命令和機車工況、運況信息的傳輸與處理;建立由全套系統設備組成的試驗工程段,解決工程開通中的技術問題,總結實際運用數據。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是一套既有無線列調話音通信功能、個別選叫、單雙工兼容,又具有可靠雙向數據傳輸功能的中國新型無線列調系統設備。它的研製成果改變了截至2013年中國無線列調單一話音通信的現狀,滿足了鐵路運輸生產特別是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系統的新要求,解決了無線列調增加非話數據業務通信的課題,使中國無線列調進入新的技術發展階段。在數話兼容、車次號、位置、速度實時傳送、機車工況、運況和調度指令與文本的數據傳輸,集中監測、狀態管理、參數設定、場強測試自動配合和數據分組傳送與交換等先進新技術套用方面均具有創新性。這些新技術的採用,提高了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的功能和可靠性,而且在無線數傳上邁出成功的一步,使我國無線列調的功能和作用加強,總體技術水平提高,在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行車安全、組織行車調度方面更加有效,在系統技術上登上一個新台階。
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符合歐洲鐵路聯盟UIC-751-3無線列調增加數據傳輸功能的新標準,在系統技術和功能上均達到截至2013年前國外鐵路無線列調的先進水平,在組網、系統集中管理、軟體結構、用戶界面方面還具有獨創性和特色。
通過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設備的研製、沈丹試驗工程段的建設和列車車次號(位置、速度、時間)實時傳送、調度命令直接下達的具體套用,從無線數據傳輸的信道特性、網結構、設備軟硬體、採集接口與終端、編碼、協定規程和無線數傳質量、可靠性評估以及工程實際套用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今後中國列車移動無線數據通信的建設和發展積累了經驗,提供了條件。
隨著中國鐵路運輸的發展,特別是調度指揮信息管理系統、調度集中和信號控制的發展,數話兼容無線列調系統今後在中國繁忙幹線、提速幹線的建設和更新改造中作為主型設備推廣套用,在保障行車安全特別是提高運輸效率方面日益顯現重要作用,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長鋼軌噴風冷卻淬火新工藝及設備
長鋼軌噴風冷卻淬火新工藝及設備長鋼軌噴風冷卻淬火新工藝及設備
對現有鐵道部門鋼軌噴霧冷卻淬火生產質量存在的問題,開展長鋼軌噴風冷卻淬火技術的研究。採用先風后霧冷卻工藝方案,於組織轉變的關鍵階段採用噴射壓縮空氣冷卻,隨後採用冷卻速度可調的噴霧冷卻,以保證鋼軌淬火後得到合適的硬度和金相組織,又便於鋼軌淬火後變形的控制,比全噴風冷卻節約能源,工藝方案科學、合理。所研製的噴風冷卻器和隨動裝置,設計獨特,結構合理,能滿足鋼軌先風后霧冷卻淬火的需要。根據熱模擬試驗及對鋼軌實物淬火加熱冷卻曲線的測定,證明選用的先風后霧
冷卻淬火工藝參數合理。U74鋼軌,U71Mn鋼軌在一定成份範圍內,淬火後抗拉強度可達到1176Mpa(120kg/mm2)。BnNbRE鋼軌、PD3鋼軌在一定成份範圍內,淬火後抗拉強度可達到1225Mpa(125kg/mm2),常溫衝擊韌性比未熱處理鋼軌提高近1倍。四種噴風淬火鋼軌的抗壓性能、斷裂韌性、疲勞性能、抗磨耗性能及殘餘應力分布均比未處理鋼軌有明顯提高和改善,鋼軌硬度分布均勻,避免了有害組織的出現,鋼軌全長淬火質量穩定可靠。現場鋪設使用表明,噴風淬火鋼軌比未處理鋼軌的使用壽命提高一倍以上,抗剝離掉塊和不均勻磨耗明顯優於噴霧淬火鋼軌。
透鏡式色燈信號透鏡式色燈信號

AG型透鏡式鐵路色燈信號機光系統
信號機是鐵路信號系統的重要基礎設備,而光系統是信號機的關鍵部件,其燈光信號顯示質量直接影響鐵路運輸的安全和效率。多年來我國鐵路主要採用的透鏡式色燈信號機除在材質和機械結構上有所改進外,其光系統,特別是透鏡組沒有根本性改進。AG型透鏡式鐵路色燈信號機光系統即是為了增加信號顯示距離、改善信號顯示效果,以適應列車提速需要而研製的。
透鏡式色燈信號
確定了菲涅爾透鏡組和扁絲信號燈泡方案。並首次成功套用移軸新技術以及AUTOCAD高效方法研製出AG型透鏡式色燈信號機光系統。該系統由AT型信號透鏡和TX12-25/12-25G型信號燈泡組成。其中,AT212內梯信號透鏡與AT139外梯信號透鏡構成高柱信號透鏡組,AT163內梯信號透鏡與AT139外梯信號透鏡構成矮型信號透鏡組。
AG型透鏡式色燈信號機光系統通過上海、瀋陽鐵路局的現場使用,信號顯示正常,顯示距離明顯提高,受到現場和乘務人員的歡迎和好評。本光系統於2000年12月6日通過鐵道部技術鑑定。

歷任領導

​名稱 姓名​ 職務​ 任期​
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 唐振緒
兼所長 1950.3 - 1950.9
石磊
黨支部書記
鐵道部鐵道研究所 茅以升
所長 1950.9 - 1956.5
石磊 黨支部書記 1950.9 - 1953.1
李泮明 黨支部書記 1953.1 - 1956.6
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 茅以升 院長 1956.5 - 1975.1
郎濤南 黨支部書記 1956.6 - 1956.11
岳志堅 分黨組書記
黨委書記
1956.11 - 1958.10
1958.10 - 1964.4
布克 黨委書記 1965.8 - 1975.4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 茅以升 院長 1975.1 - 1983.9
布克 黨委書記 1975.4 - 1978.5
蘇華 黨委書記 1978.5 - 1983.9
程慶國 院長 1983.9 - 1990.10
李新民 黨委書記 1983.9 - 1990.10
伊熙祖 院長 1990.10 - 1996.1
藍務帛 黨委書記 1991.11 - 1996.8
傅志寰 院長(兼) 1996.1 - 2001.2
鞠家星 黨委書記 1996.12 - 1998.9
鞠家星 副院長(主持工作) 1995.11 - 2000.1
任少軍 黨委書記 1998.9 - 2001.2
聶阿新 副院長(主持工作) 2000.1 - 2001.2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聶阿新 院長 2001.2 - 2003.5
任少軍 黨委書記 2001.2 - 2003.5
陳國芳
院長 2003.5 - 2005.8
陳春陽
黨委書記 2003.5 - 2007.1
耿志修
院長(兼) 2005.8 - 2005.10
康維韜 院長 2005.10 - 2012.12
李文新
黨委書記 2007.1 - 2009.9
王君歷 黨委書記 2009.9 - 2015.11
安路生
院長 2013.1 - 2013.4
王同軍 院長 2013.5 - 至今
施衛忠 黨委書記 2016.1 - 至今

成員統計

研究院院領導:9人
碩士生導師:154人
全院固定資產總數:111709萬元
高級技術職稱人員:585人
職工人數:2404人(至2006年底)
中級技術職稱人員:643人
中科院院士:1人
國家級專家:1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部級專家:42人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鐵路專業技術帶頭人:18人
授予學位人數:碩士:673人
博士:106人
部級拔尖人才:42人
博士生導師:68人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