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姓

闞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闞地的物產,人們就稱他為闞止。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闞地就在現今山東汶上縣一帶。而闞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太公望,即輔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呂尚。呂尚也是齊國的創建人。所以闞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農炎帝,炎帝出生於陝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為姓,其後人因功受封呂國,以呂為氏;闞屯正是炎帝的傳人。

一、姓氏源流

闞(Kàn 闞)姓源出有二:
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大夫名止,被封於闞(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世稱闞止,他的後代以封邑為姓,形成闞氏。
出自姞姓,以國名為氏。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吉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
得姓始祖:闞止。根據《尚友錄》的記載,闞氏是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望族出於會稽。《姓氏考略》記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東省汶上縣西南的南旺湖中。這個地方,正是我國闞氏家族的發源地,他們的祖先“以地為氏”而姓了闞。《春秋三傳》記載,魯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與宋文公會於闞地。當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為自己的姓氏。闞氏後人奉闞止為闞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闞姓在大陸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闞地的物產,人們就稱他為闞止。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闞地就在現今山東汶上縣一帶。而闞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輔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齊國的創建人。所以闞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農炎帝,炎帝出生於陝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為姓,闞屯正是炎帝的傳人。據《尚友錄》的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止,受封於闞地(在今山東省墳上縣境),人們就稱他為闞止,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姓闞。其中一支沿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閩台。又有一小支,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於淮河兩岸。一支於明朝末年,隨軍駐紮北京南口鎮,因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45棵萬年松,現後人多居於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約有200人,一支於民國左右北上,來到北京,現散居於北京通州區,又以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居多,約有150人左右,之後有部分外分。而闞止的後代,大部分現都居住在山東境內,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門,萊蕪的寨子、丈八丘、錄家以及泰安、荷澤、博山、高密、臨沂、沂源、沂水、平陰居多。新中國成立前後有部分人外遷之東北及山西一帶。根據《姓氏考略》記載: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會稽

三、歷史名人

闞澤:字德潤。三國時吳國山陰人。少時家貧,幫人抄書為業,每抄完一篇,朗讀一遍,追師論講,究覽群籍。後來不但成為學者,而且精通曆法數學,並舉孝廉。進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議,經典所疑,都請教於他。以儒學勤勞,封為都鄉侯。
闞駰:字玄陰,後魏時敦煌人,自小聰敏好學,博通經傳,三史群言,經目則誦,在學界就已出名,時人謂之宿讀,後來在朝中做尚書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學者的著作三千多卷,為中國文化史的整理出了一份力。他注王朗《易傳》,又撰《十三州志》行於世。官秘書考課郎中時,給文吏30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3000餘卷。留下文化遣產,為中國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貢獻。
闞棱:伏威邑人,唐朝猛將,其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伏威據江淮,以戰功顯,署左將軍。部兵皆群盜,橫相侵牟,棱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從伏威入朝,拜左領軍將軍、越州都督。公祏反,棱與南討,青山之戰,與陳正通遇,陣方接,棱脫兜鍪謂眾曰:“不識我邪?何敢戰!”其徒多棱舊部,氣遂索,至有拜者。公祏破,棱功多,然頗自伐。公祏被禽,乃誣與己謀;又伏威、王雄誕及棱貲產在丹陽者當原,而趙郡王孝恭悉籍入之,棱自訴,忤孝恭。遂以謀反誅。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天水在西漢時稱上縣,屬隴西郡,漢武帝時置天水郡,天水屬大水郡所轄;東漢時天水郡改為漢陽郡;三國時為蜀魏相爭之地。以後歸屬雖有變化,但天水之名始終末變。
會稽郡: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原越地稱大越,隸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
2、堂號(缺)
============================================================
【闞姓宗祠通用對聯】
〖闞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陌刀無敵;
朝議輒咨。
——佚名撰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闞棱,善用陌刀,長丈余,臨陣無敵。下聯典指三國吳·闞澤,官中書令,朝中之議,有疑輒訪之。
-----------------------------------------------------------------
〖闞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擅經傳之學;
決廷議之疑。
——佚名撰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敦煌人闞駟,字玄陰,聰敏過人,博通經、傳,過目成誦,曾注王朗的《易傳》,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涼王沮渠蒙遜很看重他,任他為秘書考課郎中,負責點校經籍,勘定了諸子百家三千餘卷,後官尚書。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山陰人闞澤,字德潤,家中貧困,以教書為生,博覽群書,兼通曆數。舉孝廉後,歷官錢塘長、中書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鄉侯。朝中每次言論大事,有關經典的疑問,往往都向他諮詢。
--------------------------------------------------------------------------------
【中國人民解放軍闞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闞思穎女紅軍
闞思穎(1910-——),女,又名甘棠,四川省南溪縣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1926年加人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在宜賓敘府女中讀書時,深受同學趙一曼的影響。由於拒絕其父將她嫁給一個惡霸的兒子,逃出家庭,先後到重慶中法大學、上海文治大學學習。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投奔蘇區參加革命。1933年進入瑞金中央黨校高級班,後任中央局婦女部秘書。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任中央政治部宣傳科科長。遵義會議後,調紅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婦女科工作,1935年2月,留川滇黔邊區任紅軍游擊縱隊司令部秘書,特委機關總支書記和政治宣傳隊隊長。在戰鬥中練就了一手好槍法,而且和男指揮員一道勇敢的投入和指揮戰鬥,一次,縱隊駐守在威信羅布坳沙壩時,被敘南保商隊和江安保全隊圍剿,和李桂洪觀察了敵情後,主動請戰,率領一個中隊埋伏在苕藤坡將敵軍的旗桿打斷,率部猛攻,打死打傷敵部10多人,繳獲10多支槍,將敵軍趕出了威信境內,隨後與縱隊一起攻克了洛表,之後又搗了川南團隊的老巢,端了洋炮台,使川南保全隊不敢和紅軍戰鬥,得到了民眾的讚揚。在長觀司戰鬥中,冒著槍林彈雨,跟隨政治委員徐策戰鬥,徐策在觀音塘身負重傷,她組織隊伍撤到羅布坳準備安置傷員,又遇滇軍襲擊,徐策犧牲。餘澤鴻繼任特委書記兼縱隊政治委員,在川滇黔邊區紅軍游擊縱隊司令部任黨總支書記和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6年11月,由於叛徒告密,游擊隊被敵包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不幸被捕,連夜送到扎西,在關押期間,始終機智的和敵人周鏇,繼續開展鬥爭。隨後被押送到昭通,在獄中敵人多次會審,“我是愛國青年,跟著紅軍來磨墨寫標語的,我在游擊隊中只知道寫標語,其他的都不知道。”敵人最後以“紅軍宣傳員”的帽子監禁起來。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聯合抗日。1937年4月獲釋被送往四川,經過家鄉南溪時,被父親保釋回家,關在一間小屋子裡,要她在家經商,不許再參加政治活動。不久破窗逃出,乘船東下,在重慶尋找到中共黨的組織。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擔任中共川康特委婦委書記,特委委員……
扎西的歌謠唱道:“遙想當年花木蘭,不愛閨帷愛劍戈,更有今日女紅軍,粗衣草鞋為民急。”扎西人民懷念紅軍游擊隊的女英豪,扎西人民在傳頌她的事跡。
附錄:長征中的巾幗英雄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撤離中央根據地時,中央紅軍連同後方機關共8萬餘人的長征隊伍中有32名女幹部,出發不久,因工作需要,彭儒和陳壁英留下來,未參加長征。正式參加長征的女幹部是30名(尚有若干負責護理的婦女民眾)。她們中有的在中央政府或軍隊擔任要職,有的是經過挑選的省級婦女骨幹。30名長征女戰士除蔡暢、康克清、劉英等6人外,其餘24人被編入中央工作團,團長是董必武,副團長是徐特立,後改編為幹部休養連,李堅真任連指導員,吳仲廉任秘書。幹部休養連是一支特殊的連隊,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師團級以上的傷病員,報務員、機要員,也有待產的孕婦。周恩來曾多次下令,要絕對保證她們安全。在幹部休養連負責宣傳、護理的女戰士被稱為政治戰士,她們除了負責宣傳民眾、籌糧籌款外,還要尋找民夫,做好擔架排和運輸班的工作,責任重大。女戰士個個盡責盡職,任勞任怨,缺少民夫時,她們就代民夫扛肩。在為時一年的艱苦轉戰中,30名女紅軍沒有一個人掉隊,除闞思穎(後改名甘棠)、李桂英和謝小梅中途留下參加地方工作外,其餘27名女戰士安全到達陝北。
闞禹平烈士
闞禹平(1891-1933.11),湖北省通山縣人。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在通山縣鎮南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任通山縣鎮南中學黨支部負責人。先後在陽新、通山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組織建立農民赤衛軍,並參加鄂南暴動。1927年,鄂南暴動失敗後,與葉金波等人領導農民赤衛軍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以沉水山為中心的赤色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參加通山秋收起義,成功地奪取縣城,消滅了縣內的主要反動勢力,建立了工農政府,任通山縣工農政府委員會委員,擴大了農民革命軍,為鄂南農民秋收起義建立了後方基地。1928年通山縣委在大畈竹林下重新成立,當選為中共通山縣委委員。與葉金波、阮旦明、譚俊華、阮立梅等人團結戰鬥,恢復與整頓了5個區委和2個特支。各鄉村建立了43個黨支部,黨員人數421人,有組織的工農游擊隊近1000人。1930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紅3師成立,任紅3師軍需科科長,負責全師的給養供應。經常帶領後勤人員籌糧籌款,並親自組建了紅3師後方醫院和被服廠。還參加指揮了大畈、通山、龍港等戰鬥,受到鄂東南道委表彰。1932年11月隨紅3師轉戰江西。當部隊行至橫路時,遇敵重兵伏擊。紅軍浴血奮戰,部隊傷亡慘重。部隊突出重圍後,回到龍港休整,被當時鄂東南道委保衛局以“改組派”罪名,錯殺於龍港,時年4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
【中國共產黨闞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闞學增烈士
闞學增(1905-1930.10.17),湖北省通山縣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23年畢業於縣城高等國小,回鄉任私塾教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在共產黨員魏書的影響下,追求進步,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到武昌參加武漢國民政府舉辦的“軍事訓練班”學習。結業後,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獨立14師任排長。1927年6月率全排士兵起義,這排士兵被改編為通山縣板橋區農民自衛隊,任自衛隊長。1927年11月中共通山縣板橋區委成立,任區委書記。1928年1月當選為中共通山縣委執行委員。1930年下半年,帶領自衛軍攻打通山縣城,因眾寡懸殊,武器落後,未能成功。10月17日,通山農軍再次組織力量圍攻縣城。經過激烈的戰鬥,農軍衝進縣城。這時,敵人重新組織力量,向城內農軍反撲,農民自衛軍損傷較大,被迫撤離縣城。戰鬥中身負重傷。為掩護戰友撤退,帶領十幾名戰士在城外的馬肚山上阻擊敵人的追擊。憑藉一個山包作掩護,居高臨下,手握雙槍,一邊向山下敵人射擊,一邊命令身邊的十幾名戰士撤出陣地。這時,山下敵人又一次撲來,毅然拉響手榴彈,與撲上來的幾名敵兵同歸於盡,犧牲時2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