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姓

隆姓

隆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368位。隆姓淵源較多,主要說法有源於春秋時期隆邑、源於毋將氏、源於姬姓、源於蒙古族滿都拉圖氏等等。隆姓人口主要居住在河北、山東交界處以及東北地區,歷史名人有明代御史隆英、明代令尹隆成、清朝大臣隆科多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隆
隆姓(隆古音:lum力中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6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在現代他是極罕見的姓氏。

隆姓溯源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隆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根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邑,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故址在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一帶,一說在山東省泰安市鄉城,有待進一步考證。後來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豐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豐隆,亦稱雷師,原稱祭司中的雷師,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軍制官位,專職負責槌擂戰鼓。在典籍《屈原·離騷》中對豐隆有描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在豐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豐隆氏、雷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姬姓

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為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周元王姬仁二年(晉出公姬鑿元年,越王勾踐二十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農曆11月,越國圍攻吳國。晉國按與吳國的和約應當出兵援救吳國,但晉國大夫趙襄子對近些年來吳國四處張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費氣力去支援如今已經沒有指望了的吳國。
楚隆問趙襄子:“咱們晉國歷來與吳國親昵之極,但你卻猶豫不前,這是因為什麼呢?”趙襄子回答道:“黃池之役的時候,先王晉定公姬午與吳王闔閭曾有約定,商定兩國要共同進退。今越國圍攻吳國,咱們新繼位的晉出公不敢廢舊約,因此要出兵敵之,其實此戰非晉國力所能及的,再加上我國目前正在鬧糧荒,我因此而猶豫不決。”楚隆想了想說:“乾脆就將這個情況讓吳王夫差知道,怎樣?”趙襄子奇怪地反問道:“這樣行嗎?”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說:“請您嘗試一下就知道了。”於是趙襄子乃前往戰場。他先到越軍營地,對越王勾踐說:“吳國冒犯你們越國多次矣,聞您越王親自率軍討伐,其他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讓我進入吳軍之陣看一看。”越王當然同意了。
趙襄子進入了吳軍營地後對吳王夫差說:“我們的國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於準備輔佐新君。雖然黃池之役時您與我父親趙簡子(趙鞅)在齊國有盟約要‘好惡同之。’但我們國君也有難,我不敢憚勞。您與越國之戰非晉國之所能及也,具體情況讓楚隆與您詳說吧。”吳王夫差連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然後贈給趙襄子一簞(圓竹盒)真珠,後來又派使者問趙襄子:“句踐生時忌憚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過,我如果要自殺了,晉國的太史令蔡墨將會怎么記錄?”趙襄子對答:“太史什麼也不會記的。”如此一來,令吳王夫差感覺到自己與晉國沒任何關係了。
楚隆就是以吳國盟友的頹廢態度從反面嚴重地影響了吳國的鬥志,使吳國意識到晉國已經沒有什麼意圖再來幫助自己了,因而使晉國輕易擺脫了吳國這個包袱,由此徹底打擊了吳國上下,為一年後越國徹底滅亡吳國掃清了障礙。楚隆後來還輔佐趙襄子成功地滅了智氏家族勢力,促進了趙、魏、韓三家結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周天子畏懼三家的實力,不得已下詔冊封三國國君為諸侯,從此開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局面。在楚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隆氏,後省文分衍為單姓隆氏、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匈奴族

出自西漢時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西漢朝初年,在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奴族人之中,有人以諧音漢字隆為漢化名字,當時就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
隆疆,原名叫都隆奇。西漢宣帝劉詢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壺衍鞮單于逝世,虛閭權渠立為單于,都隆奇是虛閭權渠單于王妃顓渠閼氏的弟弟,官為左大且渠(相當於左丞相)。
虛閭權渠單于一直謀求與西漢王朝之間的和親,但目的還未達到,即在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逝世。當時,匈奴郝宿王刑未央分別派人至各地召見諸王,來王帳商議立單于之事。但諸王們還未至,顓渠閼氏就乘機聯合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繼位後,盡殺虛閭權渠時用事貴人刑未央等,又盡免虛閭權渠子弟近親,而自以其子弟代之。之後,握衍朐鞮單于重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當即與漢王朝復修和親,並派遣其弟伊酋若王勝之入漢王朝都城鹹陽獻貢求見。
都隆奇,在握衍朐鞮單于執政期間,一直是匈奴與漢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漢名為隆疆,意為匈漢兩疆和平興隆。
在都隆奇(隆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漢化之名為姓氏,稱隆氏,該族後隨呼韓邪單于一起歸於漢朝,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隆氏族人大多尊奉隆疆為得姓始祖。

源於毋將氏

出自古代至理名言,屬於以名言警句為氏。據史籍《公羊傳》中記載:“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就是後來的“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也就是“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
在古代,“將”字,就是“逆亂”之義,含有凶妄之意。“人臣無將,將而必誅焉”,就是說為人臣子者,不得叛亂謀反,若要逆亂,就是無赦死罪,必得誅殺。例如,在歷代朝廷對庭下以及外駐軍隊首領的詔令之中都有這樣一條極令:“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若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
“毋將”,就是“無將”,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將氏,就是取“人臣無將,將則必誅”這句警世名言而為姓氏,多為軍旅首腦之後裔。
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西漢末期著名的執金吾。
漢成帝劉驁執政末期,毋將隆奏封事言:“古老選諸侯入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國邸,以填萬方。”其後漢成帝竟然立定陶王為太子,毋將隆遷翼州牧、潁川太守。到了漢哀帝劉欣即位後,毋將隆以高第入為京兆尹,終遷執金吾。
毋將隆為人中矩,執守原則,直言不懼,漢哀帝以毋將隆前有安國之言,左遷為沛郡都尉,遷南郡太守。王莽年輕時十分仰慕毋將隆的名氣,每每意欲與其交往,而毋將隆深知王莽為人,不怎么願意依附,始終與之保持距離,王莽為此非常忌恨。
漢哀帝駕崩後無子繼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劉衍即位,是為漢平帝。漢平帝年幼,太后稱制,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認為報復毋將隆的時機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彈劾毋將隆。孔光與毋將隆在漢成帝時期曾為立太子事政見不同,二人之間有怨隙。此時孔光為討好王莽,便向漢平帝污衊毋將隆以前為冀州牧時,對中山馮太后不恭,制造獄冤,陷害無辜,不適宜在朝中為官。
漢平帝認為馮太后是自己的祖母,當年毋將隆的作為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權,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於是漢平帝準奏,罷免了毋將隆的所有職務,將他全族一起流徙於嶺南荒蠻之地(今廣西合浦)。在此之後,毋將隆的後裔子孫有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廣西隆氏。事過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後,清朝的廣西嶧縣縣令張玉樹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農曆7月,在嶧縣周營村為毋將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長的簡字石碑,上書:“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執金吾,毋將隆故里。”

出自古代終隆山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終隆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古代,“隆”字又專指南方,並用於地名,後專指終南山,因此稱其為終隆山。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訓》中有記載:“終南作終隆。”在終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滿都拉圖氏,源出爵位官稱,漢義“興隆”,實際上就是主管商業貿易的官職稱謂,後有以其官稱之漢義漢化為姓氏者,稱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華姓府》中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滿語為WanggiyaHala,據史籍記載,以部為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國,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謂“王甲部”,世居完顏、訥圖氏、喀拉沁氏、英額、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該支隆氏始祖為完顏·隆萬杭愛,他是明朝時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國宗室苗裔,傳說他生而勇敢,曾誓殺百虎,結果最後被老虎咬傷而亡,故其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在完顏·隆萬杭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
⑵.滿族凱隆氏,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齊齊哈爾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為隆氏、闞氏等。

源於赫哲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赫哲族盧如火氏,亦稱隆克力氏,世居黑龍江下游一帶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uruhuoHala。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盧如火氏多冠漢姓為隆氏、盧氏等。

源於姬姓

出自清朝中期龍氏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清朝乾隆時期,有一支龍氏族人因避禍,皆改姓為諧音的隆氏,主要分居於今河北、山東兩省的交界處。不過,該支龍氏族人因何要避難逃禍,眾說紛紜,無一是衷,因此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在壯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隆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楚隆(趙楚隆)、隆疆(都隆奇)、毋將隆、完顏·隆萬杭愛。

隆疆:中國隆氏,來源有兩支。第一支隆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隆,原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屬地,當地人以邑為氏,稱為隆氏,望族出於南陽。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數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記載,在漢朝初年,與中央王朝有關係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為姓的,當時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我國的隆氏家族,由兩支主流組成,一支源流於山東,一支源流於匈奴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後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於南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隆氏後人尊隆疆為隆姓的始祖。

毋將隆: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成帝時為大司馬從事中郎,遷諫大夫,歷冀州牧、潁川太守。哀帝即位,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忤旨,左遷沛郡都尉,歷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完顏·隆萬杭愛:明時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殺百虎,被虎咬傷而逝,故子孫皆供奉騎虎人“老影”。太祖開國,其裔孫護齊哈、達齊哈兄弟來歸,隸鑲藍旗,後以護齊哈之妹嫁太祖,抬入正黃旗。護齊哈任內務府大臣,達齊哈任佐領,為先鋒。其家族知名者有:太祖庶妃之父魯克素,內務府大臣護齊哈,清初大儒阿什坦,禮部侍郎留保,河東河道總督完顏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兩江總督麟慶,內大臣、出使俄國大臣崇厚

遷徙分布

隆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四百九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三百六十八位,族人多以南陽、天水、遼東、東海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蘭州市、隴南市宕昌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東省的濱州市霑化縣、淄博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縣、商洛市鎮安縣、安康市旬陽縣,湖北省的長沙市寧鄉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十堰市竹山縣、天門市,湖南省的邵陽市新邵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保靖縣,四川省的南充市高坪區、內江市資中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百色市那坡縣,重慶市的南岸區、萬州區、黔江縣、忠縣、酆都縣,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隆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平襄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郯郡堂、海州堂、海虞堂、暨邑堂、京口堂。

翕然堂:明朝時期,有隆光祖,明嘉靖年間進士,任儀制郎中。因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家隱居。不久後,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職。凡是被張居正罷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稱讚他清直,又升他為尚書。他又推薦了顧憲成、許孚遠等二十二人,時論翕然(當時的輿論都盛讚他)。逝世後諡號“莊簡”。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隆姓家譜文獻

湖南邵陽隆氏族譜,(清)隆永揚、隆家柏修,隆德紳、隆永述纂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隆氏續修族譜,(清)隆昌值纂,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隆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內江縣隆海軍處。

隆姓字輩排行

重慶涪陵、遼寧瀋陽隆氏字輩:“政大啟宇文學”。

重慶石柱隆氏字輩:“大培仁文永”。註:該支隆氏為土家族。

重慶萬州隆氏字輩:“大到定萬古紀盛興”。註:該支隆氏為滿族。

重慶忠縣隆氏字輩:“天有登永光地存恆久長人立志名成和為貴家旺”。

重慶豐都隆氏字輩:

一支:“德永佑紹其成”;

二支:“福澤長遠套用為先文安武定治順化行天齊顯儒四季時清”;

三支:“國正大光明福澤長永德壽康臨文安武定應運維馨太榮華汝四季發真祥”。

重慶黔江隆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天長高永遠福祿有其昌應念思文德洪順正光明發富國泰平”。

四川內江隆氏字輩:“俊意正昌……”

四川自貢隆氏字輩:“以光世顯祖邦國有元賢”。

四川南充隆氏字輩:“師景庭朝鳳學宇永世碧正大忠德元良憲……光明”。

四川通江、湖北孝感隆氏字輩:“明登運夙雙茂文正大光遠克成先緒維興慶吉祥”。

四川瀘州隆氏字輩(屬廣東湛江分支):“再可先德天運久宗功明月長詩書振前業禮祿安家邦”。

湖北竹山隆氏字輩:“家道益振昌”。

湖北利川隆氏字輩:“家世生政國天地忠永興修德立明朝復甦應康寧”。

陝西安康隆氏字輩:“仁志應忠孝萬世有文光”。

廣西那坡隆氏字輩:“慶富壽朝廷國忠官必興”。

湖南邵陽、寧鄉、河南南陽、陝西西安、旬陽隆氏字輩:“才天朝興大正德永家昌仁志應忠孝萬世有文光清廉徵盛烈前代建勛名澤厚貽謀遠功成受爵榮詩書承鉅業楚實集群英泰運友方慶善良佐治平”。

隆氏一支字輩:“家國有元賢”。

隆氏一支字輩:“學國朝仕元宏”。

隆氏一支字輩:“信文發禮智永端萬庭興嘉元時國祚再可光家升”。

資料有待補充。

隆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四民樂業;二使斂蹤: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利澤人隆英,明宣德年間由舉人任南宮知縣,敦樸節儉,有古代循吏之風。當時,有二位衛指揮,手持公文到縣裡來要占地建村。隆英對他們不加禮敬,而且爭辯說:“我們縣裡沒有閒置的土地。只有我大堂前是空地,其餘都是百姓的產業。”二使知道他廉潔耿直又不可改變,只得離開。隆英後來官至御史。

廉以抑強;介不可奪: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隆英,敦樸節約,有古循吏風,時有神武二衛指揮,持牒至縣,占地下屯,英不為禮,毅然爭曰:“吾縣無隙地,惟吾廳事前地乃隙耳,此外皆吾民常業,不敢聞命。”二使知其廉價不可奪,乃捨去。

八言以上通用聯

績著南宮,百政俱舉;縣無隙地,二使斂蹤: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隆成為南宮太守,有惠政。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隆英事典。

隆姓名人

隆英:(生卒年待考),台灣利澤人。著名明朝御史。明宣德年間中舉人,任南宮縣令。他勤儉節約,重視農耕,有古循吏風,為官廉介不可奪。他當縣官時,京城來了兩個武官,舉著大令,要強占農田給軍隊用。隆英理直氣壯地說,本縣沒有空餘地,除了我縣衙門大堂前這塊草皮,其餘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農田。隆英後來官至御史。

隆光祖:(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舉為進士而在朝中當官,但與掌握朝政大權的宰相張居正合不來。後來隆光祖重被起用,當了吏部尚書,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張居中排擠的官吏。隆光祖還向朝廷推薦了許多人才,那些人都是能為國為民能效勞立功的人物。

隆科多:(公元?~1728年),滿族,佟佳氏,佟國維第三子,聖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康熙、雍正時大臣。隆科多於康熙朝累官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掌握京師警衛武力。清聖祖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臨終時,王大臣受顧命者,惟有他一人。他後來參與了一系列愛新覺羅•胤禛的奪權活動。清世宗雍正皇帝之立,外得力於年羹堯,內得力於隆科多。雍正皇帝即位後,隆科多以擁戴殊勛,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書,加太保,備極寵任,呼為舅而不名。隆科多權力膨脹後,肆意妄為,例如銓選官吏,他不經奏請,任意為之,當時皆號為“佟選”。

隨後,隆科多迅速被雍正皇帝解除了步軍統領一職,以削弱其過分龐大的權力。隆科多平素與川陝總督年羹堯交結甚厚。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年羹堯敗亡,隆科多以黨附年羹堯、徇庇查嗣庭獲罪,被削去太保職位。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隆科多被罷黜尚書職位,令料理阿爾泰等路邊疆事務,同時尋命勘議與俄羅斯的邊界。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農曆6月,隆科多私鈔玉牒事發,被羅織罪狀,於暢春園外築屋三楹,永遠禁錮。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農曆6月,隆科多逝世于禁所暢春園(今北京大學暢春園)。

隆世儲字漢材,號竹卿,1876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年六月初五)生於湖南省寧鄉縣沙坪朝陽庵。少時家貧,做小販為生,後與同鄉洪兆麟赴嶺南,應募為惠州協親兵。隸副將方綏德,不久,方被岑春煊劾免,隆、洪等已擢為哨官,轉輾入六路提督秦炳直部下,仍駐防廣東。
1903年,入江南武備學堂第一期,畢業後任廣東右路肇慶巡防營管帶、肇慶巡防四營兼羅定二營統帶(統領)。
1911年11月9日,在同盟會肇慶支部策動下,與李耀漢率肇慶巡防營起義,任肇羅軍政分府都督。
1911年12月,後任廣東北伐軍步隊第二協協統,南北和議後任廣東惠州綏靖處督辦。
1912年12月29日補授陸軍少將。
1913年8月8日加陸軍中將銜。
1914年6月6日晉授陸軍中將,
1914年12月24日任廣東欽廉鎮守使,後兼惠州清鄉督辦,駐兵北海。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凱稱帝策封三等男爵,
l9l6年3月28日,他同欽廉道尹朱為潮、統領馮相榮一起宣布反袁護國,辭去鎮守使職,改就安邊都護使。
1916年5月8日,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在廣東肇慶共組軍務院。隆世儲兼任兩廣都司令部直轄第七師師長、北伐總司令轉都護使。
1916年10月7日,任南韶廉鎮守使,同月21日頒給二等文虎章。1917年6月7日晉給三等嘉禾章。
1917年8月,任高雷鎮守使,11月21日特授勳三位。
民國初年茂西匪首張玉初聚眾數百人,流竄茂、信、化邊界地區數年,搶劫焚殺,隆世儲駐兵高州,率兵剿匪無數。積年巨匪,一朝蕩平。鄉民感恩在茂名觀山為他立有隆公祠。
1918年1月,龍濟光從瓊崖出兵進攻高雷,企圖與北洋軍閥段祺瑞遙相呼應,顛覆孫中山在廣州的護法政府。1月18日進攻化縣縣城。隆世儲率軍抗擊,兵敗搶渡鑒江浮橋時,因橋斷而溺水而亡。年四十二歲。 著有《附刻古香山庄虛穀子詩集》行世。

隆子雍:苗族,湖南省永綏縣人(花垣縣)生於光緒三十二年(生於1906-逝於1942年),永綏縣貴族今湘西花垣縣人,地
主財主家庭民國前世襲一等雲騎尉。其人聰慧外溢,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無需贅述。
思想銳利、具有叛逆精神。
在長沙讀書時便是共運農運的積極份子長沙馬日事變後回鄉被捕,出獄後不忍心苗民
疾苦,暗地裡準備武裝起義。敢於打破地主階級封建的傳統思想,幫助農民對抗政府和
封建勢力雖身為富家子弟,性格、見識上卻反而與共產黨慷慨濟世為國為民的宗旨相投
。在黨困難之時挺身而出救黨於水火。有極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為“當一件事變成
天下大事之時,凡天下人都無法置身世外,不論他是否願意。”“只有能夠理解民為貴
的君,才是我們天下的王,只有為人民服務的黨才是我們苗族的黨”還說“現在沒有皇
帝了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天子皇帝啦,苗人不會出天子,漢人也不會再出天子了。可是我
們苗人還在受欺壓,有皇帝時受欺壓,沒有皇帝了,也還是這樣。你看,我們不是被攆
得無處可逃了嗎?在我們湘西十萬大山里,還有幾塊土地是我們苗人的?沒有,連巴掌
大的一塊土地都是漢人的,那是我們祖祖輩輩開拓出來的,我們耕種著自己的土地,卻
要去給漢人服兵役,當屯丁,去殺我們苗人里有骨氣的敢和漢人官府作對的人。我們還
要給漢人的軍營送草料,無緣無故地挨打……”隆子雍長嘆了一聲,接著說。“我們和
他們說理,可是誰聽我們的呢?說理的結果,我們成了通緝犯,只好躲藏起來,在我們
的家族祭拜祖宗的時候,空下我們的位置所以我們才會武裝自己和他們做鬥爭。”飛
揚灑脫,自負自信。面對其貌不揚的第六戰區最高長官陳誠,子雍心道“誰能想到,那
傳說中傳奇般的人物,竟原來是這般模樣”,可見他對陳誠盛名不以為然,顯出他其實
對自己頗有幾分自負。,敢於冒險。發起革屯,和平訴願,武裝抗屯,歷時三年終除屯
租弊端,隆子雍自信掌控局面,敢走極端劍走偏鋒卻往往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溫文
爾雅的子雍偶爾有不成熟不穩重的表現。
1931年任湘西十縣聯誼中學校長,1932年任湘西有屯七縣縣參議,1926年共產黨積極分子,1928年成為地下黨員,1933年在黔軍羅啟疆部的獨立第34旅任少校參議,1935年任永綏縣解除革屯訴願代表,1935年5月年任永綏抗屯自衛軍總指揮,1936年2月任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副總指揮軍需處長和參謀長三職,1937年11月川黔湘鄂四省邊區革屯抗日軍副總指揮湘西苗民革屯外交官,1937年12月任新湖南新編保全一團副團長中校軍銜1938年任永綏保靖民眾抗日自衛團團長。1939年6月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序列新編第六軍,該軍軍長薛岳隆子雍出任第一旅第一團上校團長,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
1940年春,新六軍撤銷番號暫編第5師撥隸國民革命軍第73軍,暫編第6師撥隸國民革命軍第79軍。隆子雍先後在七十三軍,七十九軍任過要職。調歸七十九軍後,於1940年任七十九軍暫編六師新一旅少將旅長一九四一年元月因肺結核退到後方修養任七十九軍部糧食補給站站長(補給站長一般由上校擔任隆子雍因患有肺癆無法正常作戰奉第九戰區最高長官薛岳口諭退回後方修養兼管七十九軍軍需補不知情者會誤以為隆子雍軍銜從少將變上校)任第九戰區少將高參。苗族小說《巫鄉》和《湘西本土》就曾經提到過,因隆子雍將軍生前資料和革屯會議記錄在文革時期被毀。現已無從考證,現信息多數來自民間和地方縣誌。

隆立新: 隆立新,男,苗族,湖南鳳凰人,1967年6月生,1991年1月參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學學歷。現任花垣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1.01——1993.04鳳凰縣三拱橋鄉司法員;1993.04——1995.12鳳凰縣政府法制辦幹部;1995.12——1998.07鳳凰縣官莊鄉黨委副書記、鄉長;1998.07——2002.06鳳凰縣都里鄉黨委書記;2002.06——2005.02鳳凰縣副縣長;2005.02——2007.10鳳凰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07.10——2010.12鳳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2010.12——鳳凰縣委副書記;2012年3月擬任花垣縣委副書記,提名為花垣縣縣長候選人;現任花垣縣委副書記、縣長。

隆仁初:(1939~),壯族;廣西平果人。著名醫務工作者,主任醫師。1962年畢業於廣西百色醫學專科學校。曾任百色地區衛生防疫站食品衛生科科長、主任,中華醫學會廣西分會食品衛生學會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廣西百色地區分會理事,食品衛生專科學會主任委員。

隆成聚:(1963~),廣東中山人。著名機電工程師。1983年畢業於廣東湛江水產學院,現任職於廣東蒂森電梯有限公司。

隆茂先:(1969~)男,苗族,湖南花垣縣人,於2003年3月3日註冊花垣縣宏泰錳業責任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8萬,郵編地址416400,地址城南開發區紫竹園。公司主要經營錳礦石和錳粉加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