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年

竇固、耿秉擊定車師永平十七年(74),明帝派遣竇固、耿秉、劉章出敦煌崑崙塞,進攻西域。 耿秉以為,若先攻克後王部,前王部必然自服。 永平十八年(75),明帝詔令竇固等罷兵回京。

甲戌年(狗年);東漢永平十七年。

歷史紀事

遣繫囚戍邊
永平十七年(74),明帝詔令武、張掖、酒泉、敦煌及張掖屬國(今甘肅張掖東北)繫囚斬右趾以下能夠充任兵士者,皆勿治其罪,遣送軍營。

竇固、耿秉擊定車師
永平十七年(74),明帝派遣竇固耿秉劉章出敦煌崑崙塞,進攻西域。耿秉、劉章去符傳,將兵權交予竇固,三將合兵一萬四千騎,進攻車師國。車師國公前後兩部。國師前王即後王之子。兩處王廷相距五百餘里,竇固以後王部路遠,山谷深,士卒苦寒,擬先攻前王部。耿秉以為,若先攻克後王部,前王部必然自服。竇固尚猶豫未決,耿秉已率軍北入王部,眾軍只得同時進討,斬首數千級。車師後王安得懼而投降,耿秉將車師後王謁見竇固,前 王隨之降服,遂平定車師國而還。竇固奏請明帝重新設定西域都護及戊、巳校尉,以陳睦為都護;司馬耿恭為戊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附近);謁者關寵為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今新疆吐魯番市附近),各領兵數百人。永平十八年(75),明帝詔令竇固等罷兵回京。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的皇帝女婿漢明帝才為他建詞堂,立碑傳。

74年,耿秉和竇固出發進攻吐魯番地區,當時該地分為兩個小國,由同一個王朝的成員們統治著:吐魯番周圍的南車師和在天山北麓接近古城的北車師。耿秉通過大膽的行軍,首先進攻較遠的古城車師,其王安得在漢軍發動猛攻之前投降:“他出城,脫帽,抱住耿秉的馬蹄,表示歸附。”

文化紀事

班固論《史記》
永平十七年(74),明帝召班固、賈逵、傅毅、杜矩等至雲龍門,命小黃門持《史記》詢問司馬遷所作史論是否有不當或錯誤之處。班固有所對,帝即召固入宮,讓他進一步發表意見。班固認為司馬遷撰《史記》,成一家之言,足以揚名後世,但他因身受腐刑,心懷怨恨,在書中暗含譏刺,貶損武帝,這不是忠臣義士所為;而司馬相如雖然節操有虧,文辭浮華,不切實用,但一再稱頌功德,臨死還作封禪文獻給武帝,證明了他的忠心,比司馬遷更值得肯定。班固之論,反映了他思想中狹隘保守落後的一面。

雜譚逸事

西南夷百餘國稱臣
益州刺史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任州職數年,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漢山(今四川茂汶羌自治縣)以西,至前世王朝勢力不及之處。記平十七年(74),白狼、槃木、唐耶等百餘國,一百三十萬戶,人口六百餘萬以上,舉種奉貢稱臣。白狼王唐槃並作詩三章歌頌漢德。因“遠夷之語辭意難正”,故使犍為郡掾由恭翻譯,獻與明帝劉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