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膜殼絛蟲病

長膜殼絛蟲病(hymenolepiasis diminuta)是由縮小膜殼絛蟲(hymenolepis diminuta,長膜殼絛蟲)寄生人體腸道所致疾病。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鼠類為主要感染源。本蟲分布全球,中國多數地區均有發現,兒童感染率較高。

病因

長膜殼絛蟲病長膜殼絛蟲病
成蟲長20~60cm,最寬處4mm,有800~1000體節頭節圓形有吸盤4個,無頭鉤。成熟節片有圓形睪丸3個,卵巢葉狀分瓣列於中央蟲卵橢圓形,大小60~80μm殼較厚內胚膜兩端稍隆起,但無絲狀體六鉤蚴有穿刺腺一對(圖1)。
成蟲寄生宿主小腸,脫落的孕節和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後,在其腸中孵出六鉤蚴,然後穿過腸壁至血腔內經7~10天發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帶有似囊尾蚴的昆蟲後,在腸腔內經12~13天發育成成蟲。甲蟲、蚤類、蟑螂、鱗翅類昆蟲、蛆、倍足類等可作為中間宿主。

發病機制

本病成蟲主要寄生在類腸道內,蟲卵隨糞便排出鼠體,被中間宿主如谷甲蟲、蟑螂、蚤類等吞食後,六鉤蚴通過腸壁進入血腔,經7~10天發育為似囊尾蚴。人因誤吞食含似囊尾蚴昆蟲而感染。

臨床表現

感染者一般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神經和胃腸道症狀,如失眠頭痛、磨牙、噁心腹脹和腹痛等。嚴重者可出現眩暈精神痴呆或惡病質。

併發症:

併發症貧血常見。

診斷

糞便中查見蟲卵或妊娠節片即可確診。

鑑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與肥胖絛蟲病和鏈狀帶絛蟲病相鑑別。

檢查

白細胞總數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高,色素不同輕度減少,糞便可找到蟲卵。

治療

吡喹酮,15~25mg/kg,頓服,療效可達98.5%。還可採用檳榔煎劑、氯硝柳胺或甲苯達唑等,須連續治療3~5天。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

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滅鼠做到食前便後洗手,食具消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