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膜殼絛蟲病

縮小膜殼絛蟲病

縮小膜殼絛蟲病又稱長膜殼絛蟲,是鼠類常見的寄生蟲。該蟲偶然寄生於人體,引起縮小膜殼絛蟲病。感染者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神經和胃腸症狀,如頭痛、失眠、磨牙、噁心、腹脹和腹痛等。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眩暈、貧血等。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積極消滅倉庫害蟲等中間宿主和作為保蟲宿主的鼠類,杜絕傳染源。治療同微小膜殼絛蟲。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縮小膜殼絛蟲病縮小膜殼絛蟲病
縮小膜殼絛蟲[Hymenolepis dibinuta (Rudolphi,1819)Blanchard,1891]又稱長膜殼絛蟲,屬膜殼科、膜殼屬由Olfters在1766年從南美洲的鼠體內首次檢獲,是鼠類常見的寄生蟲。Grassi and Rovelli(1892)首先證明多種指翅目甲蟲作為中間宿主。此後,Nicoll and Minchin(1911)在英國,Nickerson(1911)在美洲,Johoston(1913)在澳洲,Joyeux(1920)在法國以及本鄉玄一(1925)在日本等地區正式各種鼠蚤米蟲等昆蟲是中間宿主,該蟲偶然寄生無人體,引起一縮小膜殼絛蟲病。人體感染首先是由Rudolphi(1805)報告,後來Palmer(1824)又報告一個19個月大小的病例。Blanclard(1891)考證本蟲時正式定名為Hymenolnpis dgminuta。
形態:成蟲微小膜殼絛蟲基本相同,但較長大,大小為200-600mm×3.5-4.0mm,800-1000個節片,全部節片都是寬度大於長度頭節呈球形,直徑0.2-0.5mm,頂突凹人,不易伸縮,無小鉤,吸盤4個,較小。生殖孔開口於鏈體一側邊緣的中央,大多位於同側。成熟節片有睪丸3個偶有3個或多至4、5個者。孕節內子宮呈袋狀,邊緣不整齊,充滿蟲卵。 蟲卵圓形或類圓形,黃褐色,大小為60-79m×72-86m,卵殼較厚,胚膜兩端無極絲,胚膜與卵殼之間充滿透明的膠狀物。內含一個六構蚴。
[生活史] 微小膜殼絛蟲的發育,既可以不經過中間宿主,也可以經過中間宿主兩種不同方式而完成生活史。直接感染和發育 成蟲寄生在鼠類或人的小腸內,脫落的孕節或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這些蟲卵即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蟲卵在其小腸內經消化液的作用孵出六鉤蚴,然後鑽人腸絨毛,約經4天發育為似囊尾蚴6天后似囊尾蚴破腸絨毛回到腸腔,以頭節吸盤固著在腸壁上,逐漸發育為成蟲,成蟲壽命僅數周。完成生活史在人體內需2-4周,在鼠體內約11-16天。若蟲卵在宿主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亦可孵出六鉤蚴,然後鑽入腸絨毛經似囊尾蚴發育為成蟲,即在同一宿主腸道內完成其整個生活史,稱自體感染並且可在該宿主腸道內不斷繁殖,造成自體內重複感染。中國曾報導一患者經連續三次驅蟲共排出成蟲37982條。經中間宿主發育 印鼠客蚤犬蚤貓蚤和致癢蚤等多種蚤類幼蟲和麵粉甲蟲和擬谷盜 等可作為微小膜殼絛蟲的中間宿主,蟲卵可在昆蟲血腔內發育為似囊尾蚴,鼠和人若食人此種昆蟲,即可獲得感染。成蟲除寄生於鼠和人體外,還可實驗感染其他齧齒動物如旱獺松鼠等;另外,曾有報告在犬糞便中發現過微小膜殼絛蟲卵。
感染者無體內重複感染情況,寄生蟲數一般較少,故大少無明顯的臨球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神經或胃腸症狀,如頭痛,失眠、磨牙、噁心、腹脹和腹痛等。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眩暈、貧血等。
縮小膜殼絛蟲病縮小膜殼絛蟲病
絛蟲綱膜殼絛蟲科的一屬。多數蟲種的頭節有吻突,上具一列8-10個吻鉤 。成蟲多寄生於鳥類哺乳類動物。中間宿主多數是節足動物的甲殼類昆蟲。本屬絛蟲約有 328種之多。常見的有長膜殼絛蟲和短膜殼絛蟲。
①長膜殼絛蟲。終期宿主為多種鼠類,人體亦會偶然感染。中間宿主是多種昆蟲。幼蟲期為擬囊尾蚴。人體病例已超過 200 例,世界性分布。中國亦有13例。
②短膜殼絛蟲。蟲卵直接感染鼠類就可以發育為成蟲 ,無需中間宿主 。人體感染嚴重時有腹痛、腹瀉,發生腸炎以及驚厥、失眠甚至癲癇等症狀。兒童感染引起貧血較為普遍。短膜殼絛蟲為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於熱帶地區。中國各地都有人體和鼠類感染。人體感染多為兒童。為保證健康,應該大力消滅鼠類。

流行預防

縮小膜殼絛蟲病縮小膜殼絛蟲病
微小膜殼絛蟲呈世界性分布,在溫帶和熱帶地區較多見。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亞洲以及太平洋各島嶼都有報導。中國分布也很廣泛,10歲以下兒童感染率較高。據1988-1992年全國人體寄生蟲學分布調查結果,共查到感染者904例,全國平均感染率為0.061%,經加權處理,感染率為0.045(土0.005)%,估計中國感染人數51萬,有北京、天津、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北、遼寧、吉林、青海、廣東、新疆、西藏及台灣等17省(市、區)查到感染者,其中天津、河南、西藏、新疆等4個省(市、區)的感染率超過全國加權感染率,新疆的感染率為2.201%(烏魯木齊為8.78%,伊寧為11.38%),最高;其次西藏,為1.495%。台灣省1977-1990年全省小學生調查21個縣、市,除台北市、南投縣未查外,其他19縣、市除雲林縣都有感染者,感染率為0.13%-18.99%。
由於微小膜殼絛蟲生活史可以不需中間宿主,由蟲卵直接感染人體,因此,該蟲的流行主要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蟲卵自孕節散出後便具有感染性,在糞尿中能存活較長時間,但蟲卵對乾燥抵抗力較弱,在外環境中不久即喪失感染性。所以,蟲卵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糞便或通過廁所、便盆的污染再經手到口而進人人體,特別在兒童聚集的場所更易互相傳播。偶然誤食了含有似囊尾蚴昆蟲也是流行的原因之一。
鼠體的微小膜殼絛蟲與人體的微小膜殼絛蟲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往學者認為二者是不同的亞種或不同的生理系。但實驗證實在改變宿主的情況下,人類和鼠類的微小膜殼絛蟲可以改變其生理原型,相互轉變。因此,鼠類在本病的流行上對人類來說起著保蟲宿主的作用。
注意環境衛生,消滅鼠類;徹底治癒患者;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驅蟲治療可用吡喹酮15-25mg一次頓服,治癒率達90%以上;亦可使用阿苯噠唑等。

致病診斷

縮小膜殼絛蟲病縮小膜殼絛蟲病
該蟲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機械損傷和毒性作用。在蟲體附著部位,腸黏膜發生充血、水腫甚至壞死,有的可形成潰瘍。人體感染數量少時,一般無明顯症狀;感染嚴重者特別是兒童可出現胃腸道和神經症狀,如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以及頭痛頭暈煩躁失眠,甚至驚厥等。少數患者還可出現皮膚瘙癢和蕁麻疹等過敏症狀。但也有個別患者感染很重卻無任何臨床表現。患者可出現血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粘度增加,同時也產生特異的IgM和IgG等。除寄生於腸道外,微小膜殼絛蟲還可侵犯其他組織,如曾有在胸部的腫塊中檢獲成蟲以及寄生陰道的報導。近年的研究發現,宿主的免疫狀態對該蟲的感染和發育過程影響很大。由於使用類固醇激素治療其他疾病時造成的免疫抑制,可引起似囊尾蚴的異常增生和播散。大多數重度感染者都曾有過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史,所以在臨床進行免疫抑制治療前應先驅除該蟲。從患者糞便中查到蟲卵或孕節可確診,水洗沉澱法或浮聚濃集法均可提高檢出率。

學習要點

縮小膜殼絛蟲病縮小膜殼絛蟲病
(1)兩種膜殼絛蟲都主要是鼠體內的寄生蟲,僅偶然感染人體。
(2)微小膜殼絛蟲的生活史中,蟲卵六鉤蚴既可以通過蚤類中間宿主間接發育為似囊尾蚴後再感染終末宿主;也可以直接感染另一終末宿主並直接發育;甚至可以在原終末宿主體內直接發育,從而引起嚴重的自體內重複感染。縮小膜殼絛蟲的蟲卵必須在蚤類等昆蟲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為似囊尾蚴後再感染終末宿主。
(3)人感染微小膜殼絛蟲病可能是因為誤食到該蟲的蟲卵,或誤食帶有似囊尾蚴蚤類昆蟲,也可能是自體內感染;而感染縮小膜殼絛蟲完全是因為誤食帶有似囊尾蚴的昆蟲 。
(4)兩種膜殼絛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機械損傷腸壁蟲體代謝產物及分泌物的毒性等導致消化道症狀和過敏性反應。診斷主要靠糞檢蟲卵或孕節
(5)分布在氣候溫暖地區,與環境和個人衛生習慣關係密切。防治主要靠治療患者和注意個人衛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