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殼絛蟲病

短膜殼絛蟲病是由短膜殼絛蟲(微小膜殼絛蟲)寄生人體腸道所致疾病。臨床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食慾缺乏、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失眠等。口服吡喹酮,療效可達98.5%,還可採用檳榔煎劑,氯硝柳胺或甲苯達唑等,須連續治療3~5天。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滅鼠,做到食前便後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基本信息

病因

短膜殼絛蟲成蟲長25~40mm,寬1mm,頭節有吻突,頂突有20~30個頭鉤。成蟲寄生宿主小腸上端,蟲體末端妊娠節片常在脫落前崩破,蟲卵散出,隨糞便排出。蟲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腸內孵化,約在感染後1個月發育為成蟲產卵。另外,蚤類及多種甲蟲可成為中間宿主,被人或鼠類吞食,即可受染。成蟲與幼蟲大量感染寄生於人體的小腸腔中,可引起小腸黏膜機械性與毒性刺激。以頭節附著於腸黏膜上,其固著器官和微毛對人體腸壁的機械性刺激和蟲體代謝產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腸黏膜炎症、壞死、潰瘍、細胞溶解以及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浸潤。幼蟲侵入也可以破壞黏膜絨毛,引起小腸吸收與運動功能障礙。本病反覆自身感染為常見現象,故可造成嚴重感染。當體內出現大量的蟲體可造成腸梗阻,偶致腸穿孔,多並發闌尾炎。短膜殼絛蟲感染還可引起免疫反應,機體出現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有不同程度上升。提示機體的免疫力與該病的發病有一定的聯繫。

臨床表現

感染輕者一般無症狀表現。感染嚴重者可出現: 1.胃腸症狀噁心、嘔吐、食慾缺乏、腹痛、腹瀉、便溏或便結、體重減輕。症狀表現與十二指腸潰瘍相似。兒童感染後可出現食慾改變、發育遲緩。 2.神經症狀可有頭痛、頭暈、乏力、煩躁和失眠,神經過敏,甚至驚厥等。絛蟲若侵入腦部可致癲癇、顱內壓增高,精神失常等。 3.皮疹出現皮膚瘙癢和蕁麻疹等過敏症狀。 4.血液系統症狀引起貧血、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略增多。

檢查

1.常規檢查糞便中查見蟲卵或妊娠節片。可採用玻紙拭抹法檢查肛門周圍蟲卵檢查。蟲卵數稀少者可用氯化鈉或硝酸鈉飽和液漂浮法濃集,取表面液體鏡檢,但漂浮濃集法的陽性率較低。 2.血象檢查輕度感染患者血象檢查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略增多。

診斷

糞便中查見蟲卵或妊娠節片即可確診。肛門拭子塗片檢查肛門周圍蟲卵。採用漂浮法濃集法取表面液體鏡檢。

鑑別診斷

應與其他絛蟲病相鑑別。

治療

吡喹酮,口服,療效可達98.5%,還可採用檳榔煎劑,氯硝柳胺或甲苯達唑等,須連續治療3~5天。

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滅鼠,做到食前便後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