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拉丁學名:Aster subulatus Michx),別稱剪刀菜或燕尾菜。為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現以廣布於世界溫暖地區,是一種常見雜草。對秋收作物(棉花、大豆及甘薯)和水稻有一定的危害,但危害較小。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鑽形紫菀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莖為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無毛而富肉質,上部稍有分枝。基生葉倒披針形,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有時具鑽形尖頭,全緣,無柄,無毛。頭狀花序小排成圓錐狀,總苞鍾狀,總苞片3~4層,外層較短,內層較長,線狀鑽形,無毛;舌狀花細狹,淡紅色,長與冠毛相等或稍長;管狀花多數,短於冠毛。瘦果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5~2.5mm,有5縱棱,冠毛淡褐色。

生長習性

鑽形紫菀喜生長於潮濕含鹽的土壤上,常見於溝邊、河岸、海岸、路邊及低洼地。9~11月開花結果,可產生大量瘦果。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原產地為北美洲;現廣布於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

主要為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四川、重慶、廣西、廣東、福建、台灣。

危害性與控制方法

最早發現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1947年發現於湖北武昌

傳播途徑

鑽形紫菀的瘦果具毛冠隨風散布。

為害特點

鑽形紫菀屬一般性雜草。危害秋收作物(棉花、大豆及甘薯)和水稻,也見於田邊及路埂上,發生量小,危害輕,是常見雜草。常沿河岸、溝邊、窪地、路邊、海岸蔓延,侵入農田危害棉花、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還常侵入淺水濕地,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景觀。

控制方法

在開花前拔除。

價值

食用價值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可作為蔬菜,鑽形紫菀富含維生素C和、鐵等無機鹽,性涼,味甘苦,可用來做火鍋和炒食。

藥用價值

藥名:鑽葉紫菀

別名:白菊花、土柴胡、九龍箭、瑞連草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癰腫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栽培要點

環境條件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屬喜溫喜濕作物,一般生長適溫為20-30℃,濕度為70%-80%,溫度低於10℃、濕度低於60%不能正常生長。冬季不適應生產,對土壤要求適應性較廣,但在含豐富有機質的土壤其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良,可全年生長,尤以3-10月為最適宜生長期,6-8月產量最高,是耐高溫補淡季的理想野菜。

整地築畦

應選擇富含有機質的菜園壤土種植,由於採收期長,應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豬糞三千公斤或雞鴨糞兩千公斤作基肥。移栽前半月整地,築深溝高畦,露地栽培,畦寬1.5米;中棚栽培,畦寬1.2米。

育苗移栽

鑽形紫菀鑽形紫菀

鑽形紫菀露地栽培4月初-10月中旬均可播種,保護地栽培3月上旬一11月上旬播種。由於種子細小,播後先覆蓋遮陽網或草簾再淋搭籽水,以免沖走種子。40天左右,苗高20厘米,具3-4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定植株行距為20厘米乘20厘米。

田間管理

早春根據氣候條件,一般1個月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公斤;生長期半月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7-10公斤,並根據墒情結合追肥加強水分管理。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雨季及時排水,如營養生長過盛,除加快採收外,還應及時疏枝,以增加側枝產量,並及時防治蚜蟲、潛葉蠅、夜蛾的危害(應採用國家規定的蔬菜專用農藥防治),提高產品質量和風味。

採收要點

鑽形紫菀鑽形紫菀

一般定植後苗高30~40厘米時即可採收嫩枝上市,以後可根據側枝發生情況及時採收。鑽形紫菀一年四季開花,應及時摘取花蕾、花梗,以免影響側枝的發生,減少產量和降低質量。

留種要點

作留種的一般於8月下旬播種,12月上旬便可採收。生產田用作留種,應於立秋停止採收,增施磷、鉀肥,疏枝整枝,至11月-12月上旬便可收種。鑽形紫菀種子極小,成熟後易散落,應根據大部分種子的成熟度採種,並採用大容器接種,種子曬乾整理後保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