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葉桂

銀葉桂

銀葉桂,常綠喬木。小枝有棱。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具三出或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腋生。生長於海拔1100-2000米中山及亞高山山地。產於河口、金平、麻栗坡及景洪等縣(市),是中國稀有珍貴的藥用、用材樹種。不僅分布範圍窄,資源也少,瀕危種,國家3級保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銀葉桂銀葉桂
常綠喬木,高達18米,胸徑達30-80厘米;小枝初被短柔毛,後變為無毛,略具棱;芽卵圓形,被平伏絹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13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無毛,下面幼時密被貼生銀色絹狀毛,三出脈或離基三山脈;葉柄長1-1.5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著生於當年生枝基部,被平伏短柔毛,長5-10厘米,總梗長3-5厘米;花梗長3-8毫米;花被裂片倒卵形;發育雄蕊第一、二輪無腺體,花葯內向,第三輪花絲中部或近基部兩側各具1枚有短柄的腎形腺體,花葯外向,退化雄蕊3,心形,被毛;子房橢圓狀卵圓形,無毛。核果橢圓形,長13毫米,果托半球形;果梗向頂端逐漸增粗。

生長習性

銀葉桂銀葉桂葉
分布區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常年多雲霧,日照少,年平均溫為8.2-16℃,1月平均溫-2.4-6℃,7月平均溫17.8-30℃,極端最低溫為-14.4℃,年降水量1000-145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土壤為山地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5。銀葉桂是喜濕性耐陰樹種。多生於溪谷、山坡或溝邊組成以青岡Cyclobalanopsiesglauca(Thunb)Oerst.、雲山青岡C.nubium(Hand.-Mazz,)Chun、細葉青岡C.gracilis(Rehd.etWils.)ChengetT.Hong、扁刺栲CastanopsisplatyacanthaRehd.etWils.、亮葉水青岡FaguslucidaRehd.etWils.、華南樺BetulaaustrosinensisChunexP.C.Li和中華槭AcersinensisPax.等為主的常綠葉混交林。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

分布區較狹窄,主要分布於四川西部的米易、雷波、筠連、宜賓、沐川、樂山、峨邊、峨眉、滎經、天全、灌縣、平武、青川以及雲南東北部的昭通大關、彝良等地。生於海拔1100-2200米的中山及亞高山地帶。

光合性狀

銀葉桂銀葉桂枝葉
對在照度為50001x、大氣CO2體積分數為700×10-6環境下生長3個月的銀葉桂PhoebebourneiHemsl.Yang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大氣CO2體積分數倍增將使銀葉桂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降低28.7%,其中葉綠素a、b分別下降了28.6%、19.8%,類胡蘿蔔素上升2.8%,葉綠素a/b從1.95下降到1.55。長期高體積分數CO2處理使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2.45%,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3.91%,暗呼吸速率下降95.6%,光呼吸速率下降43.7%;短期內CO2加倍處理,光合速率上升21.76%;長期處理,則下降89%.這表明,短時CO2體積分數加倍處理使表觀光合速率明顯增加;長期處理明顯抑制了銀葉桂的光合作用,出現了嚴重的光合適應現象。銀葉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減弱致使整個代謝水平下降。

染色體分析

銀葉桂銀葉桂
銀葉桂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n=2x=38,終變期和中期I一般形成19個二價體,但少數花粉母細胞出現有1個4連體。在中期I觀察到四價體為十字型,或呈鏈狀。少數細胞出現了2個單價體,可能是聯會失敗或聯會提前消失所致。統計27個構型清晰的中期I細胞,平均每個細胞染色體構型為0.30IV18.33II0.15I。隨機統計113個後期I細胞,發現有23.0%的細胞中有1–7個遲滯染色體或斷片。銀葉桂的減數分裂後胞質分裂為修飾性的同時型。中期II時子細胞染色體形態和著絲點清晰,可作半核型分析研究配子體的核型特徵。隨機統計65個後期II細胞,有29.2%的細胞中出現遲滯染色體或斷片,較後期I時期發生頻率增高,同時遲滯染色體數目也有增加,最多可達11個。減數分裂後胞質分裂與紅花木蓮、銀葉桂一樣為修飾性的同時型。中期II時子細胞染色體形態和著絲點清晰,後期II有8.8%的細胞有1-2個遲滯染色體。統計277個花粉有21個空敗(占7.6%),與後期I和後期II出現的遲滯染色體頻率基本相同。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銀葉桂是中國稀有珍貴的藥用、用材樹種。不僅分布範圍窄,資源也少。樹皮為名貴藥材;枝、葉、乾、根均可提取芳香油;小枝皮可作香料;種子可榨油;木材材質優良,抗蟲蛀,供作高級家具及箱櫃等用材。
保護措施
應積極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嚴禁剝皮和砍伐,並保護好母樹及其生境,促進其天然更新;同時大力開展育苗、造林,擴大栽培範圍;植物園及公園可引種栽培

栽培方法

銀葉桂銀葉桂樹形
用種子繁殖。果實採收後,搓去果皮,陰乾後即可播種。若次年春播需濕沙貯藏。當前要研究提高母樹結實量,以便開展育苗造林試驗。
1.營造混交林
一般採用株間、行間或行帶混交,伴生樹種選用杉木等早期生長快,庇蔭作用好的速生樹種,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樹種生長旺盛,林冠處於上層,銀葉桂生長慢,林冠雖處於下層,但生長發育正常,此後逐漸伐除生樹種,即可以短養長,同時達到培育銀葉桂的目的。尤溪經營林場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從造林後第7年開始,逐步間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發展珍貴樹種銀葉桂,這種方法有以杉養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種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間混交,銀葉桂生長最好。同時楠杉混交林有較強的抗蟲害能力,石路試驗區發生鱗毛葉甲蟲危害,啃食嫩梢,使頂梢枯黃,嚴重危害銀葉桂生長。在同一坡面上調查,銀葉桂純林被害株數達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銀葉桂被害株數僅5%。
2.次生林改造
選立地條件較好,林木較稀疏的多樹種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過林分改造套種銀葉桂形成混交林。尤溪經營林場林坑試驗區杉木萌芽林混種銀葉桂,每公頃留杉木1200-1800株,其餘伐除,使林分鬱閉度保持在0.4-0.5左右,經過帶狀整地再挖穴混種銀葉桂,此後視銀葉桂生長間伐杉木,生產杉木桿;1982年進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進行間伐,這樣既增加杉木小規格材(23.7m3/hm3),每公頃獲純利潤1575元,又能大促進銀葉桂正常生長。銀葉桂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徑5.6cm。
目前要營造大面積人工闊葉林以及結構穩定的多樹種闊葉混交林,還有很大的困難。保護和發展闊葉林的重要途徑是改造現有次生闊葉林。尤溪經營林場在雙里試驗區,1994年進行次生闊葉中幼林改造試驗,結果表明:在鬱閉度0.3-0.5範圍,林冠下補種銀葉桂,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徑2.44cm,在林中空地補種銀葉桂,平均高3.29m,平均地徑4.42cm,收到良好效果

常見病蟲害

莖腐病
發病嚴重時,導致幼苗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下部葉片發黃葉緣變褐色,隨即枯萎,此病病源為土壤習居性菌,圃地積水土壤過濕或連續高溫,植株生長不良,容易發病,土壤瘠薄,有機質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
1.播種前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敵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細土稀釋20-30倍,均勻撒入表土,也可溝施於播種溝內。2.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高溫時搭蔭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3.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克噴粉或50%代森鋅5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2-3公斤藥水。

藥用價值

銀葉桂銀葉桂
【藥名】:銀葉桂
【來源】:為梧桐科植物銀葉桂的種子。
【功效】:澀腸止瀉。
【主治】:治大便稀薄、腹瀉、消化不良。
【性味歸經】:甘、澀,平。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
【別名】:大白葉子(台灣)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
【拉丁名】:植物銀葉桂HeritieralittoralisAit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