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龍角

大葉龍角

大葉龍角,稀有種。又名麻波羅,常綠喬木,高10至20米,胸徑20至35厘米。零散分布於雲南及廣西部分地區,多生於海拔150至1200米的狹谷和潮濕的密林中。花果並存,果熟一般在5至7月,或10至12月。種子油與進口的大風子油相近,均含同類的大風子酸、副大風子酸、告爾酸等,可供醫藥用,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種中文名:大葉龍角

種拉丁名:Hydnocarpusannamensis(Gagnep.)M.LescotetSleum.
科拉丁名:Flacourtiaceae
屬拉丁名:Hydnocarpus

國內分布:產雲南南部、廣西南部

國外分布:越南也有分布

花色:淡黃色絨毛,雌花淡綠色。

花期:通常花果並存

果期:5-7月或10-12月

保護級別:3

分布:雲南、廣西(龍州)

現狀:稀有種。又名麻波羅,僅雲南南部部分地區有分布,由於這些地區農墾事業的發展,原有植被大部被毀壞,種群數量大減,有的地區已經絕滅,應積極加以保護。

海拔下限(米):150

海拔上限(米):1200

形態特徵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

常綠喬木,高l0-20米,胸徑20-35厘米;樹皮灰白色;小有瘤狀突起,幼時被柔毛。互生,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25厘米,寬6-10厘米,先端短漸尖或突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微被柔毛,側脈5-7對;葉柄長2-3.5厘米,先端具肥大的關節。單性;雄花多數,排成聚傘狀傘形花序,成簇腋生,花梗長2-3毫米,密被短柔毛,薯片和花瓣4-5,鱗片不顯,雄蕊多數,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直徑約1.4厘米,萼片4,花瓣8,邊緣成稀疏的流蘇狀,鱗片與花瓣等長,基部增厚,密被短柔毛,子房卵球形,長5-6毫米,密被短柔毛,無花柱,柱頭盾形,4-5裂。漿果成熟時直徑達12(-15)厘米,密被暗褐黃色或棕褐色短柔毛,果皮本質,內有種於30-40,稀更多;果梗粗狀,長約1.5厘米,粗1厘米;種子橢圓形,具不規則的鈍棱。

生長習性

分布區屬低、中山雨林或季雨林,高溫多濕,乾濕季節明顯,年平均溫19-22℃,極端最高溫38--41℃,極端最低溫不低於0.5℃,相對濕度為70-80%;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乾季多霧,可補償水分的不足。土壤多為紫色砂質頁岩形成的黃壤,有機質層厚,pH值4.5-6。在林中屬3-4層喬木,林地上罕見其更新的苗木。果熟期一般在5-7月,或10-12月,通常花果並存。

分布範圍

零散分布於雲南勐臘、江城、金平、屏邊、河口及廣西西南部龍州大青山。多生於海拔150-1200米的狹谷和潮濕的密林中。寮國越南也有分布。

物種多樣性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樹形

以龍角山地區216個樣方的調查資料為基礎,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和Sorensen相似性指數,研究了龍角山林區野生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異規律及其原因。結果表明,喬木層物種多樣性比較低,而灌木層和草本層的物種多樣性則比較高;野生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坡向的野生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存在著差異,北坡>東坡和西坡>南坡;坡向和海拔是影響該地區野生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空間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向對當地的野生維管植物物種組成。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大葉龍角是熱帶植物區系的重要成分之一,中國僅有此1種,分布區狹小。種子油與進口的大風子油相近,均含同類的大風子酸chaulmoogricacid、副大風子酸hydnocarpicacid、告爾酸gorlicacid等,可供醫藥用,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本種多分布在保護區之外,果實尚未成熟時,被當地民族采作。建議有關部門對現存的植株應加強保護,積極採種、栽培,以利保護物種和永續利用這一藥用植物資源。

栽培方法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樹形

用種子繁殖。由於種子富含油脂,酸敗,不宜久藏,應隨采即播。

造林技術

1.採種

種子在11月下旬成熟,當果實由青轉變為藍黑色時,即可折緊採集,宜選20年生以上健壯母樹採種,用鉤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擊落收集種子。採回後,將果實放在竹蘿內用腳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乾淨,置於通風室內陰乾,待種殼水跡消失後,即或貯藏。果實出籽率40%-50%,種子失水後易喪失發芽力,故多採用濕潤河沙分層貯藏,沙子含水量5%左右,沙子過乾,種子失水,種皮開裂,導致子葉發霉,喪失發芽力。如需催芽播種,可貯藏在溫度較高或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後種子開始大量萌動,播種後可提早數天發芽。
2.大葉龍角幼苗

耐陰,忌強光,育苗宜選擇日照時間較短、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氣易匯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進行三犁三耙,精耕細作,苗床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寬1米。在山壟田育苗,要深開排水溝,中溝、邊溝寬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時要施足基肥。每畝施豬牛欄糞1500千克,菜枯餅100公斤。在耕耙地時把肥料均勻翻入耕作層中。播種時間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條播,行間距離20-25厘米,每畝播種12-15公斤。播後用黃心土、火燒土覆蓋,厚度為1.5-2厘米。播種後苗床用稻草覆蓋,以保持苗床濕潤疏鬆,利於種子的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整齊度。種子發芽出土達60%-70%時,陰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長期間,要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除草鬆土。為防止強光高溫對幼苗造成傷害,在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在5月份開始搭蔭棚,蔭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陽網遮蓋,晴天上午9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可打開遮陽網讓苗木受光,促進生長和增強抗性。到9月初可撤除蔭棚。5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間苗和定苗,間除生長不良、病蟲危害、過密的幼苗,間苗後及時澆水,每畝定苗量為2萬-2.5萬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間,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複合肥,開溝施肥,用土覆蓋,每畝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達30-40厘米,地徑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綠化大苗。
3.造林

大葉龍角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空氣濕度較大的山區半陰坡山腰中下部,溝谷兩側或河邊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後,採用水平帶整地後挖穴或穴墾整地,穴的規格為50厘米見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貴樹種,為促進造林後幼樹的生長,整地挖穴時每穴施菜枯餅0.2公斤或複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將肥料與穴內土壤充分拌勻,待菜枯餅腐熟後再造林。“雨水”前後幼樹萌動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適當修枝,摘除葉子,剪去過長或受到損傷的根系。各地造林經驗證明,隨起苗,隨打漿,保持根系濕潤是造林成活的關鍵,泥漿中應加入3%-5%的鈣鎂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層打緊,比原圃地土痕適當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長較慢,冠幅也較窄,純林初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畝167株或220株為宜。大葉龍角幼年耐陰,通過營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造林地,宜用杉木與楠木混交,混交比例為1:3-4,行帶狀混交,林分鬱閉時,通過適時間伐杉木,確保楠木成林成材。據福建資料報導,楠木還可與檫樹、樟樹及殼斗科樹種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4.撫育管理

大葉龍角初期生長慢,易受雜草競爭而影響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長。因此在造林後3-5年內,應加強撫育管理,幼林鬱閉前每年全面鋤草塊狀鬆土兩次,撫育時間應安排在楠木高峰生長季節到來之前,即第1次撫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當年撫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鬱閉後兩年內枝葉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顯,3年後,樹冠下部枝葉開始枯黃,林木逐步分化,樹冠發育較慢,嚴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鬱閉,當幼林充分鬱閉後4-5年,即12-13年生時自然整枝開始,林木分化比較明顯,此時應進行第1次撫育間伐,間伐強度30%-35%,每公頃保留1650-1800株,鬱閉度保持在0.7左右,間隔6-7年後,當樹冠恢復鬱閉,側枝交錯,樹冠下部自然整枝明顯,胸徑生長明顯下降時安排第2次間伐,間伐強度30%左右,每公頃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徑材,若干年後還應進行第3次間伐,主伐株數每公頃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產單位營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間伐,結果楠木平均胸徑僅100m左右,很難成材。因此,適時間伐是關鍵。
楠杉混交林的種間矛盾隨著林齡增長激化,如不及時採取調節措施,勢必影響楠木和杉木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抑制大葉龍角生長,應及時進行修枝,撫育伐,保證大葉龍角樹冠獲得充分的側方光照與營養空間,使楠木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在混交林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常見病蟲害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樹皮

(一)莖腐病

發病嚴重時,導致幼苗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下部葉片發黃葉緣變褐色,隨即枯萎,此病病源為土壤習居性菌,圃地積水土壤過濕或連續高溫,植株生長不良,容易發病,土壤瘠薄,有機質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1.播種前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敵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細土稀釋20-30倍,均勻撒入表土,也可溝施於播種溝內。2.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高溫時搭蔭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3.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克噴粉或50%代森鋅5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2-3公斤藥水。
(二)蛀梢象鼻蟲

以幼蟲鑽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嚴重時達69.1%,對高生長及乾形發育有較大影響。1年發生1代,以成蟲越冬,3月大葉龍角抽梢時,成蟲產卵於新梢中,卵孵化後,幼蟲在當年新梢中蛀食為害,蛀道長10厘米。幼蟲期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蟲老熟後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期很長,直到次年3月份產卵後死亡。
防治方法:1.在3月份成蟲產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蟲盛發期用621煙劑熏殺成蟲,每畝用藥0.5-1公斤。2.在4月上旬用40%樂果乳劑400-600倍液噴灑新梢,可殺死梢中幼蟲。3.在發現新梢葉片萎蔫時,及時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燒毀。

發展造林建議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種子

大葉龍角是中國珍貴用材樹種,生長較慢,短期得不到收入,造林成活率較低,種源又缺乏,砍得多,造得少,資源甚缺。如何何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根據尤溪經營林場在3個不同時期營造楠杉混交試驗林,結果表明楠杉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生產力及單位面積產量,達到以短養長,減少造林投資,增加收入,是發展大葉龍角資源切實可行的辦法。下面提出2種發展大葉龍角人工林的途徑:
(一)營造混交林

一般採用株間、行間或行帶混交,伴生樹種選用杉木等早期生長快,庇蔭作用好的速生樹種,造林初期大都是伴生樹種生長旺盛,林冠處於上層,大葉龍角生長慢,林冠雖處於下層,但生長發育正常,此後逐漸伐除生樹種,即可以短養長,同時達到培育大葉龍角的目的。尤溪經營林場1976年造的楠杉混交林,從造林後第7年開始,逐步間伐杉木直至全部伐除,增加收入又可發展珍貴樹種大葉龍角,這種方法有以杉養楠、以杉促楠、以杉保楠的作用。3種不同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2楠1杉株間混交,大葉龍角生長最好。同時楠杉混交林有較強的抗蟲害能力,石路試驗區發生鱗毛葉甲蟲危害,啃食嫩梢,使頂梢枯黃,嚴重危害大葉龍角生長。在同一坡面上調查,大葉龍角純林被害株數達95%,而楠杉混交林中的大葉龍角被害株數僅5%。
(二)次生林改造

選立地條件較好,林木較稀疏的多樹種混交林或杉木萌芽林,通過林分改造套種大葉龍角形成混交林。尤溪經營林場林坑試驗區杉木萌芽林混種大葉龍角,每公頃留杉木1200-1800株,其餘伐除,使林分鬱閉度保持在0.4-0.5左右,經過帶狀整地再挖穴混種大葉龍角,此後視大葉龍角生長間伐杉木,生產杉木桿;1982年進行修枝,1985年和1989年進行間伐,這樣既增加杉木小規格材(23.7m3/hm3),每公頃獲純利潤1575元,又能大促進大葉龍角正常生長。大葉龍角9年生平均高4.5m,平均地徑5.6cm。
目前要營造大面積人工闊葉林以及結構穩定的多樹種闊葉混交林,還有很大的困難。保護和發展闊葉林的重要途徑是改造現有次生闊葉林。尤溪經營林場在雙里試驗區,1994年進行次生闊葉中幼林改造試驗,結果表明:在鬱閉度0.3-0.5範圍,林冠下補種大葉龍角,5年生平均高1.9m.平均地徑2.44cm,在林中空地補種大葉龍角,平均高3.29m,平均地徑4.42cm,收到良好

植物價值

大葉龍角大葉龍角

大葉龍角為中國珍貴用材樹種,中國特有種,國家三級珍稀瀕危植物。素以材質優良而聞名,在古老的建築中,如北京十三陵有2人合抱的楠木柱,經久不腐。乾形通直,木材芳香耐久,淡黃色,有香氣,材質緻密堅韌,不易反翹開裂,加工容易,削麵光滑,紋理美觀,為上等建築家具,工藝雕刻及造船之良材。武夷山白岩的楠木船棺,其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不朽。
大葉龍角常見散生於天然雜木林中,40年代初,福建省農林研究所曾在永安採集大葉龍角種子藏於壇中,翌春播種,發芽力強。50年代後,許多國營林場相繼試種,其中,三明、莘口林場已營造較大面積大葉龍角,尤溪國有林場營造杉楠混交林達130多hm2,生長良好。

藥材功用

傣藥名:麻補羅

中藥材基原:為大風子科植物大葉龍角的葉和種子。

採收加工:果實成熟時採收種子,曬乾備用;葉鮮用,隨用隨采。
性味:味微苦,性平。有小毒。人風、水塔。

功效:清火解毒,殺蟲止癢。

主治:主治“攏習都”(麻風病),“攏習哈習毫”(癬),“攏麻想多烘”(皮膚紅疹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種子3~5g。外用:鮮葉適量,搗爛敷。

注意事項:有小毒,內服不宜過量。

附方:1.治“攏習都”大葉龍角5g,蒼耳子5g,豨簽草10g。煎湯內服。(景洪市名傣醫康郎侖驗方)2.治“攏習哈習毫”,“攏麻想多烘”大葉龍角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患部。(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香驗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