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釵河村

金釵河村

金釵河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城東北19.5公里。東瀕鰲江,南與江口毗鄰。西接朝西屋村,北與方岩村相連。原村區地形低下,小雨輒溢,稍晴輒乾。因築埭蓄水,為利甚大。故村名金釵埭,鏇改稱金釵河。50年代初為龍江鄉青龍村。合作化時為白沙龍北高級社。1957年屬龍江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龍江管理區江口大隊。1961年屬龍江公社。1981年春,從江口大隊分出,定名金釵河大隊。1983年為龍港鎮金釵河村,系鎮人民政府駐地。交通便利,沿進港公路北上過大橋與104國道線銜接。水運內河航運可抵蒼南縣30多個鄉鎮。海航可從龍港鎮港出發,北通甌、甬、滬,南達閩粵。

基本信息

簡介

金釵河村金釵河村企業
約在清康熙十一年(1673),李氏始祖遷此。隨後王姓亦遷入定居。以捕撈為生。輔以在埭內開闢的水田及塗園,過著半漁半農生活。因土質差,農業收成微薄;近海捕撈,收穫有限。當時村莊沒有一條正式石板路,只有彎曲又傾斜不平的埭塘泥路。村民大多數住的是茅棚,且零星分布。盛夏時,河水也呈鹹性,生活用水也有困難,要到幾百米遠的墩兒池去挑水;一遇天旱,農田常乾涸,顆粒無收。流傳著“路不平,水不清,燈不明,半漁半農食難覓”的歌謠。村區的金塘沽,是埋葬死嬰的野冢。村中還有五墩墳,是未成年死者的葬地,野草叢生,林木陰森。林中野鳥鳴聲悽厲,路人未過先毛骨悚然。

經濟建設

金釵河村金釵河村水產品交易市場
1949年後,金釵河村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國家撥款20萬元,於1962年建成龍江水閘,水閘位於村區的金釵埭上,處江濱路與龍翔路交叉口,鰲江南主河道由此入海。四孔淨寬12米,螺桿啟閉機、機動和電動配套啟閉,啟閉能力15噸。主要作用是排澇,排水總面積12.5萬畝。排澇、灌溉受益面積為18萬畝。到1983年龍港建鎮時,金釵河村有230戶、共990人,耕地面積270畝,人均收入260元。
1984年,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鎮,在鰲江南岸崛起。金釵河村地處龍港鎮總體規劃的中心地段。江濱路、龍翔中路、環河路、建新南路、鎮前路、金釵街、人民中路等7條街道在金釵河村東西南北中分布。計水泥路面長3420米,面積65980平方米。1992年,金釵河村有265戶、共1127人。另有龍港建鎮後陸續遷入村區居住的860戶,3380人。街道兩旁新建房屋計1033間。
黨支部書記李其豹帶領村民,採用征地補償費與集資相結合的辦法,興辦各項建設事業。1983年,投資2萬元,成立蠣殼交易所,安排勞力5人,勞力人均年收入5000元。1986年投資35萬元,創建200噸級硬碼頭一座,配有堆場及裝卸設備,購置一台5噸吊機、一台單吊機,安裝了變壓器、煤爪斗、漏斗。安排勞力22人,勞力人均年收入7500元。投資3萬元,成立老人搬運站(第二搬運站),安排勞力23人,勞力人均年收入4600元。投資8萬元,建成村委會辦公樓二間。同年,村委會決定將村與鄭裕靠聯辦的龍港健身武術社轉村級所有,經裝修改為老人樂園,占地面積為520平方米。1988年投資32萬元,興建了金龍、育才2條街道,總長560米,寬13米。村內金龍、建新、道觀3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於同年竣工,計投資26萬元。
為壯大金釵河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1991年,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鍾傳欽帶領村幹部,耗資8萬元,成立土砂石銷售站,開闢3900平方米的堆場,安排勞力5人,年成交額200多萬元,勞力人均年收入2萬元。1991年投資75萬元,創辦腈綸碎布市場,面積6700平方米,攤位116個,年成交額1600多萬元,淨利潤30多萬元。1992年,與縣水產供銷公司聯辦龍港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總投資為180萬元,有攤位100多個。
1992年,金釵河村總產值為3000萬元,人均收入2300元,分別是1984年的8.57倍和7.66倍。龍港建鎮初,村無經濟積累,向銀行借貸10多萬元,採取資金融通的方式,逐步擴大村級經濟,1992年固定財產達150萬元。

文明建設

金釵河村的村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積為40平方米,裝上空調的有22間。據統計,金釵河村有電視機261台,其中閉路電視達250台、洗衣機225台、煤氣灶230台、電冰櫃180台、收錄機202台、腳踏車530輛、機車15輛、電話機56部、大客車3輛、貨車3輛、拖拉機5輛、內河運輸船13艘、油輪1艘、海上運輸船5艘、漁業遠洋捕撈機帆船6對。
70歲以上的老人,村委會每年發放生活補助費每人100元。軍烈屬每戶每年500元。老弱病殘特殊困難家庭可另外得到補貼。
金釵河村村委會制訂獎學金制度,凡考上大專院校的獎給1000元、中等專業學校獎給500元。1992年金釵河村小學生1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幼兒班70人,幼兒入園率為90%。鎮第三國小建在人民路西首,村中以優惠政策給學校征地17.5畝。凡教師節、六一兒童節,村黨支部、村委會派代表到學校慰問教師。

商賈如雲

金釵河村金釵河村里仁電腦柳市培訓中心
金釵河村位於龍港鎮的中心。九條街道交錯穿村而過。據統計有百貨10家、南貨3家、雜貨7家、文具3家、五金8家、電器10家、飲食35家、旅館3家、印刷50家、理髮20家、副食品50家、藥店10家、攝影8家、電腦打字複印28家、書畫社8家、書店8家、紙行業30家、紅皮商標60家、各種修配20家、服裝加工12家、織毯8家、液化石油氣4家、米行13家、手錶店4家、玻璃店4家、建材3家、職業介紹所2家、合作基金會4家、真空鍍鋁複合店8家、車木3家、竹木銷售站2家、舞廳1家、商標裝潢設計11家、醫療門診4家、保健所3家、服裝乾洗店5家、美容院2家。1992年金釵街經縣人民銀行批准,建立了金銀珠寶飾品市場,店位100多個。每天過街人流量為63000人次、車流量為600車次,560多家行業商店日營業額頗巨,利潤可觀。
金釵河村駐有縣供電局、縣郵電支局、縣物資局、縣二輕公司、縣航運公司、縣燃料公司、縣醫藥公司、縣經濟協作公司、縣體育用品實業公司、龍港偉龍印刷實業公司;鎮糧管所、鎮派出所、縣律師第二事務所;鎮教委辦的龍港羊毛紡織廠、龍港棉麻紡織廠、縣水泥製品廠、縣第二飼料廠、汽車修配廠;龍港水閘管理企業;龍港武術院;南麂海洋站等部門與單位。

集體名譽

金釵河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齊心協力,迅速改變村容村貌,發展各項事業,成績顯著。1985、1987年被中共蒼南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單位;1987年被中共蒼南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建設單位;1988年被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88年、1989年,分別被溫州市人民政府、縣司法局評為調解工作先進單位;同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1990~1992年連續被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集體。1985~1990年,李其豹連續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計畫生育、調解工作先進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