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河

美女河,世界上唯一以“美女”命名的河流,位於湖北省鄖西縣,歷史悠久,飽經滄桑,雖然與大周天子、許多皇帝有關係,與秦楚文化、秦巴文化等多種文化有緣源,三千多年來仍然寂寂無名。
1982年出版的《湖北省鄖西縣地名志》的第666頁至667頁上解釋說:【麥峪河】發源於土門公社西北部熊家坡梁子。由西北向東南,橫穿土門公社,進入觀音公社,於黃土梁處流入大麥峪河。全長約27公里,寬約15米,常流量0.2秒立方米。此河原名“美女河”,傳說古時皇帝在這裡選過妃子得名。
即使如此,論證美女河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2010年6月,堅持“獨立創作,絕不模仿抄襲;邏輯嚴密,絕不牽強附會;史料真實,絕不胡編亂造;理性分析,多項獨家觀點”的原則,作者查詢了100多本史籍,終於從歷史、地理、文化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充分論證。2010年8月,鄖西周刊發表《美女河流三千年》8600多字。2010年10月1日,湖北日報第三版刊發《美女河流三千年》3000字。
一、湖北日報2010年10月1日第三版《美女河流三千年》
 湖北日報訊中國是美女之國。中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有很多地方被譽為“美女之鄉”。
鄖西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美女之鄉之一,也是歷朝歷代富有特色、獨具魅力的美女之鄉。
可是這段歷史,卻被一代代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湮沒無聞。
去年以來,隨著大量的史料被發現,鄖西的美女河證據確鑿;用綜合因素重新審視鄖西,“鄖西美女之鄉”名副其實。
幾十年來,甚至幾百年來,鄖西人對“美女之鄉”的懷疑和探索是典型的“拿著鑰匙找鑰匙”。
鄖西,漢唐古道上的美女之鄉。今天,在鄖西35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論用哪個時代苛刻的、流行的審美標準來審視當地的美女們,都能找到各個時代美女的影子。
鄖西美女這種跨越時代、跨越地域的美,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美女需要文化土壤,文化底蘊陶冶美女心靈。鄖西距13朝古都西安僅200公里,漢江母親河浸潤幾千年,不但美女文化源遠流長,七夕文化、古城文化、戰爭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秦巴文化、秦楚文化、楚漢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鄂西北文化。
汲取多方營養,吸收多方精華,鄖西的美女具有湖北的上進,陝西的精明,河南的勤勞,四川的潑辣,形成了美麗但不張揚、溫柔卻有韌性、大方卻愛算計的性格。
開放交流形成獨特韻味。美女只有經常看到時尚美女,有模仿、學習、交流的機會,才能跟上潮流。鄖西上津至西安的漢唐古道使鄖西的美女們一直不缺學習的榜樣。
過美女。有專家考證,鄖西至西安的漢唐古道還是美女通道。西安的中央政府選秀,長江以南的秀女們大多沿著漢江水路逆流而上,從金錢河到上津,再從陸路到西安。
逃美女。據上津史料記載,隋煬帝時,許多秀女不想進入險惡、寂寞的宮廷,於是,漢江以南的秀女們沿漢江到上津後,有的利用機會從上津逃入鄖西的原始森林,“渺不可尋”。
在這種交流下,鄖西的美女相比周邊諸地,技高多籌。就烹飪水平來說,遠比陝西的好;就刺繡來說,鄖西是織女之鄉,除此之外,吹拉彈唱,“多有能者”。別人不會的她都會,她會的別人一般都不會,是鄖西美女的一大特色。
宜人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鄖西的美女。鄖西,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溫度、濕度和日照都是理想的基數。如果沿地形分界線再往東部則空氣太濕,再往西北則空氣太乾;如果沿氣候分界線再往北則太冷,再往南則太熱。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鄖西美女形成了獨特的膚質,即“膚色嫩滑而不失嬌媚,膚質細膩總顯紅潤”。
頻繁移民從基因上使美女更美。鄖西位於湖北省的西北角,與兩省八縣毗鄰,完全具備頻繁移民的條件和基礎。而從歷史上看,幾千年來,鄖西除了是戰略通道、通商、通郵等原因存在移民外,一直就是一個移民區。
以上各種因素綜合考量,充分說明鄖西是“漢唐古道”上的美女之鄉的形成原因。
而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美女河”才是“美女之鄉”的真正由來。
“美女河”的大名在鄖西家喻戶曉。名氣大,疑問也大,最大的疑問是:她到底在哪裡呢?十幾年來,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專家學者,五十萬鄖西人民更想知道這個答案。
筆者深愛地方史志,學習鄖西歷史十幾年。去年以前,筆者查閱了大量史料,也未發現“美女河”的蹤跡。
在閱讀了上百本地方史志資料後,筆者終於找到了她的蹤跡。今年3月初,筆者在1982年出版的《湖北省鄖西縣地名志》的第666頁至667頁上終於找到了“美女河”:
【麥峪河】發源於土門公社西北部熊家坡梁子。由西北向東南,橫穿土門公社,進入觀音公社,於黃土梁處流入大麥峪河。全長約27公里,寬約15米,常流量0.2立方米築秒。此河原名“美女河”,傳說古時皇帝在這裡選過妃子得名。
以上是原文。原來,“美女河”已改頭換面,名字演繹成“麥峪河”,難怪專家們按“美女河”進行檢索,總是查不到。“美女河”怎么就變成了“麥峪河”?是如何演變的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今年以來,筆者從地方方言、地名變換等史料、資料進行邏輯分析,得出結論:“美女河”更名為“麥峪河”最主要的原因是“多種方言融合+諧音”的結果。
“美女河”諧音演繹成了“麥峪河”以後,就像賈寶玉失去了玉一樣,使鄖西“美女之鄉”的桂冠失去了靈光。而導致“美女之鄉”名不見經傳還有別的原因。
第一是選秀難過審查關,皇帝很難見到鄖西美女。在中國古代,美女的名氣主要是靠皇帝來認可的。皇帝是中國美女資源最大的占有者,更是“美女之鄉”最好的代言人、最強的推廣者。可是歷代皇帝見不到鄂西北的美女。這裡面主要原因是這一地區的美女們進宮前的政審不過關。
周初分封天下,楚未被封國,只有“子”的級別,所以稱為“楚子”,楚人被稱為蠻人。從秦漢以後到滿清入關,鄂西北人被稱為流民。幾千年中,鄂西北的女子再美,有“蠻人”、“流民”的背景,在進入宮廷前的審查中難以過關。自秦漢以後,皇帝徵召秀女時,鄖西就不在此列。而秦漢以前,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們沒有條件在全國選妃,唯有周初的周天子才有聲望、有實力在全國選妃,並且範圍鎖定在都城鎬京(西安)附近,比如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就是漢中人。那時的鄖西人還不是流民,民風淳樸,距離都城又近,政治可靠,語言又通,所以,鄖西美女河選妃的傳說,時間應在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年了。
第二是鮮有著名文人推廣。古時美女要想聲名遠揚,需要文人名人傳播,可是古時的著名文人們總是喜歡到繁華地區吟風弄月,哪敢到“蠻匪橫行”的鄂西北呢?
第三是鄖西人的苦難史。自周朝起,鄖西人丁就一直在興旺與衰落之間起伏。金人南下,元兵擄掠……使鄖西人幾遭滅頂之災。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劃鄖縣武陽以西5個裡、上津東南4個裡建鄖西縣。範圍比今天大。就是這樣一個大縣,人口是多少呢?
距鄖西成化十二年建縣50年後,嘉靖《湖廣圖經志書》記載:明成化八年,也就是鄖西建縣的前4年(公元1472年),全縣戶數僅1198戶,人口3188人。歷史是殘酷的,人口太少是影響鄖西美女發展的重要原因。
上述多種原因的相互作用,使鄖西美女只能是隱在鄂西北,美在民間。
歷史也是公平的。人口雖然銳減,但鄖西的美女基因世代相傳。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鄖西美女越來越靚。近幾十年來,許多鄖西籍美女走出鄖西,都事業有成,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去年以來,鄖西文化事業欣欣向榮。七夕文化已得到充分論證。美女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正在一步步揭密,一步步論證,一項項恢復,重放往昔光芒。美女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重獲新生。
美女河靜靜流淌,從有名字的西周時開始算起,已三千歲了。
三千年來,鄖西滄桑幾度,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當前,鄖西已步入超常規發展的新時期。七夕故里,春潮湧動,秦楚邊關,萬象更新。
美女之鄉越來越美,越來越靚。
美女河奔騰不息,億萬斯年
二、鄖西周刊2010年8月20日、8月27日分別以上、下篇刊發8600字。
題目:美女河流三千年
中國是美女之國。中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有很多地方被譽為“美女之鄉”。
湖北省鄖西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美女之鄉之一,也是歷朝歷代富有特色、獨具魅力的美女之鄉。
可是這段歷史,卻被一代代史學家、美學家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蒙上厚厚的灰塵。
這不是“久在深閨人未識”,就連當地的鄖西人也半信半疑,不自信,不全信,有的人甚至不相信。許多民俗學者、史志專家在研究這個課題的時候,查閱史料,感覺她若隱若現,又忽明忽暗;環顧名勝古蹟,感覺她好像已經走遠,又好像近在咫尺,就在身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去年以來,隨著七夕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鄖西縣大量的史料被發現。用三十年前的史料來論證美女之河,鄖西的“美女河”證據確鑿;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重新審視鄖西,“鄖西美女之鄉”名副其實。
幾十年來,甚至幾百年來,鄖西人對鄖西是“美女之鄉”的懷疑和探索是典型的“拿著鑰匙找鑰匙”現象。
上篇:漢唐古道上的“美女之鄉”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朝代多,美女也多。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一部男權主宰神州大地的歷史,也是一部美女貫穿幾十個朝代的歷史。重男輕女的傳統使女人這個群體沒有社會地位,但美女們作為個體卻總是高高在上。每當歷史的緊要關頭,美女們總是在推動歷史,改寫歷史。周朝的褒姒,大唐的武則天,清末的慈禧,都是歷史上大書特書的明星型美女。美女是歷史的一部分,卻從來沒有任何專門的典籍研究過,探討過。中華美女,美在哪裡?泱泱華夏,有哪些地方是美女之鄉?
鄖西,漢唐古道上的美女之鄉。今天,在鄖西35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論用哪個時代苛刻的、流行的審美標準來面試當地的美女們,都能找到各個時代美女的影子。詩經時代窈宨淑女的清新,春秋時代紅顏禍水的悲情,秦漢時代輕盈飄逸的纖秀,隋唐時代雍容性感的豐腴,宋元明清三寸金蓮的妖媚,文革時代素麵颯爽的英姿,乃至當前時代流行的時不待我的性感,燕肥環瘦,都能在鄖西美女的身上表現出來。
鄖西美女這種跨越時代、跨越地域的美,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撥開歷史的雲霧,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審視鄖西,會發現鄖西美女美的有道理,美的有名堂。
鄖西歷史悠久。藉助漢江這條母親河,從七十萬年前的“鄖西人”時代到距今約五千年的夏商時代,鄖西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這個時段的鄖西是寂寂無名的。
從西周初年開始,只要是哪個朝代把西安作為都城,鄖西就迅速進入中央朝廷的視野。周文王如此,漢高祖如此,大唐的皇帝們更是如此。
在陸路不暢通的西周及漢唐時代,西安的中央政府要想控制長江以南的大面積地區,必須選擇漢水作為最近距離的戰略通道。於是,按“水陸兩途,節級梯運”的辦法,一條水陸混合的運輸線應運而生,即“沿漢江而上→夾河關→金錢河→上津↗秦嶺↘西安”。在這六點一線的戰略通道中,距西安僅200公里的上津是中心樞紐,是水陸轉運碼頭。就這樣,“上津─西安”這條連線中國南方和北方的陸路交通線就成了繁忙幾千年的黃金交通線,稱之謂“漢唐古道”。
沿著這條漢唐古道,從西安南下的政令一路暢通。可是從南方北上的貢品、戰略物資要到達西安,那就苦了。先要沿漢江水路北上到達夾河關,再沿金錢河北上至上津鎮,再通過“藍田人的鉤搭子、鎮安人的背架子、洛南人的重擔子、商縣人的盤尖子”運到都城西安。
上津的漢唐古道如此艱辛,地位卻越來越重要,在唐代時達到頂峰,“上津關內道”一度被稱為“代為重鎮”、“天下喉襟”。公元783年,唐德宗先逃到奉天(乾縣),後又逃到漢中,夏天穿冬天的衣服,苦盼救兵的日子裡,用望穿秋水般的眼神緊緊盯著上津,上津又成了皇室的命脈。上,皇帝也;津,渡口的意思,上津從此又叫“天子渡口”。
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使上津發展規模空前。《鄖西縣誌》第447頁記載,到明清時,上津港長2華里,是何等的大港!至於港口的高度,《上津古城詩文集》記載,上津舊城的港口,從城邊到港口達120步台階,何等壯觀!而由此衍生的鄖西黃雲鋪、陝西漫川驛馬店等驛道、驛站名揚荊楚。以至於古詩讚嘆上津:“水碼頭百艇聯檣,旱碼頭千蹄接踵!”
正因為有如此深厚的淵源,加上其他綜合因素,為鄖西美女的孕育和傳承創造了五大條件:
1、文化底蘊是陶冶鄖西美女道德情操的沃土
美女需要文化土壤。鄖西距13朝古都西安僅200公里,漢江母親河浸潤幾千年,不但詩經中的美女文化源遠流長,七夕文化、古城文化、戰爭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秦巴文化、秦楚文化、楚漢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鄂西北文化。山二黃鄖西三弦等文化瑰寶流傳至今。
汲取多方營養,吸收多方精華,鄖西的美女具有湖北的上進,陝西的精明,河南的勤勞,四川的潑辣,形成了美麗但不張揚、溫柔卻有韌性、大方卻愛算計的性格。不信你看,鄖西的夫妻,十有八九是老婆當家。只有慢慢算計著人和錢,才一統家庭的政治和經濟,才細水長流,過好日子啊!
2、開放交流是美女形成獨特韻味的必要條件
在封建時代的大多朝代、大多地方,朝廷畫地為牢,百姓出門往往需要路條。在封閉的環境中,美女再漂亮,也只能是美在容貌,缺乏內涵的。美女只有經常看到時尚美女,有模仿、學習、交流的機會,才能跟上潮流,才有味道,否則就是白開水,就是花瓶。漢唐古道使鄖西的美女們一直不缺學習的榜樣。
過美女。漢唐古道既是戰略通道,也是商旅通道。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南下或北上,總有美女相隨。有專家還撰文指出,漢唐古道還是美女通道。西安的中央政府選秀,長江以南的秀女們大多沿著水路到上津,再從陸路到西安。
逃美女。這裡面既有秀女,也有妃子。據上津的史志類文章記載,古時有頭腦的秀女是不想進入險惡、寂寞的宮廷的。於是,漢江以南的秀女們沿漢江到上津後,有的利用機會從上津逃入鄖西的原始森林,“渺不可尋”。還有的秀女和官兵們相約一起逃掉了。這樣的事情隋煬帝時曾發生過。
秀女逃跑時有發生,妃子逃跑的方向也直指上津。唐玄宗時,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四面楚歌。三千多名備選的秀女在上津遣散,流落民間。同時,玄宗避難西行途中,許多妃子不願隨皇帝入川,又沒有其他的路可走,這些入宮多年甚至連皇帝都沒有見過的“白頭宮女們”,竟然憑藉多年前的記憶,沿著當年進宮的路線返回上津,在“天子渡口”的歌樓酒榭中“閒坐說玄宗”了。
在這種交流下,鄖西的美女相比周邊諸地,技高多籌。就烹飪水平來說,遠比陝西的好;就刺繡來說,鄖西是織女之鄉,除此之外,吹拉彈唱,“多有能者”。別人不會的她都會,她會的別人一般都不會,是鄖西美女的一大特色。
3、語言交流是提高美女溝通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古代,有統一的漢字卻沒有統一的讀音,語言往往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美女再美,聽不懂別人說什麼,自己說什麼別人也不懂,是很苦悶的。王昭君嫁給胡人,乃至清朝的香妃嫁給乾隆,都因為語言不通,成為王或皇帝的性奴隸,精神壓抑,英年早逝。雄才大略的曹操善解人意,考慮到語言不通,用重金把已經嫁給匈奴左賢王12年的蔡文姬贖了回來。
鄖西的美女不愁語言交流。在西安13次作為都城的時代,秦腔就是中央政府的國語。鄖西距西安近,交流頻繁,上津的方言就是準國語。那時的鄖西美女,在南來北往的客人面前一張嘴,就像今天的北京人一樣,一口“京片子”,優越感很強。
《民國縣誌》卷一《風俗》篇的第一句就是,“鄖西四方窩處……好秦歌而半秦音”。因為距離都城西安太近,“秦歌”就成了流行歌曲,鄖西的方言是“半秦音”,類似於半國語。
《鄖西縣誌》第782頁《方言》中說,鄖西城關方言屬華北次方言,馬鞍方言的母語屬安徽及鄂東黃州方言,六郎方言屬武昌的“通山喉子”,等等。南來的,北往的,無論怎樣南腔北調的話,鄖西美女們一聽就明白。與此同時,鄖西美女們的半國語,別人一聽就懂,這樣的美女知音不可愛?
4、獨特的地理位置是美女最適宜生存區域
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文化底蘊影響美女的素質和品質,而地理環境則決定美女的容貌。
2008年,大都會網站聘請了120多位專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對中國古代和現代的美女進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總結出一個結論,即“川中區─長江流域”是最適宜生長區,也是出美女最多的地方。中國“十大美女之鄉”中,前五名是重慶、成都、長沙、武漢、米脂,大致在這一區域或附近。中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中,王昭君(湖北宜昌)、楊玉環(成都長大)就在這一區域。
而鳥瞰鄖西的地形,鄖西比這前五名都強。鄖西正處在中國兩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十”字交叉點附近。
這個“十”字交叉點的豎線是地形分界線。在中國地勢三級階梯中,沿“大興安嶺─太行山脈─雪峰山”的豎線,把中國中東部分為第二和第三級階梯。鄖西剛好處在這條分界線的西側。
這個“十”字交叉點的橫線是氣候分界線,即秦嶺、淮河一線。鄖西剛好在這條分界線的南側,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處於“十”字交叉點附近的鄖西,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溫度、濕度和日照都是最理想的基數。如果沿地形分界線再往東部則空氣太濕,再往西北則空氣太乾;如果沿氣候分界線再往北則太冷,再往南則太熱。
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鄖西美女形成了獨特的膚質,即“膚色嫩滑而不嬌媚,膚質細膩總顯紅潤”。
5、頻繁移民從基因上使鄖西美女更美
五千多年前的人們就已經知道,夫妻雙方越是遠距離結合,生的男孩越是健康,生的女孩越美,如果是混血兒,那就更漂亮。到了現代,人們才知道,這是轉基因的原因,越是移民頻繁的區域,美女比例越是高。多年來,“世界美女之都”的桂冠總是被移民城市摘走,例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等。
從地理位置上看,鄖西位於湖北省的西北角,與兩省八縣毗鄰,完全具備頻繁移民的條件和基礎。而從歷史上看,幾千年來,鄖西除了是戰略通道,通商、通郵等原因存在移民外,一直就是一個移民區。
在鄖西的南邊天河口附近一帶,在公元前679年就迎來第一批有記載的遠方移民。據《十堰方國考》、《鄖陽古國》記載,麇國的臣民們從微(今山東梁山縣北)處出發,兩次越過黃河到達渭水,又翻越秦嶺,經過了四次遷徙才選擇人間天堂天河口建國,存國63年(《鄖西雜史》)。
在鄖西最西邊的湖北口,在元朝中期的時候,遷來了回民。當時大元對外大規模戰爭已結束,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同)”。從此,探馬赤軍復員為民,與漢族人民共同定居,繁衍至今。
上津很早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在春秋戰國時期,上津曾一度處於秦、楚、晉三諸侯交叉的敏感地帶,通婚、通商勢在必然。自東晉起,上津開始對南遷居民“實行土斷”,即把“僑人斷入所在籍貫”,類似於現在的落戶口。此風一開,天南地北的人遷往上津,並帶來家鄉的柳樹表達對故鄉的相思,“天下名柳匯上津”,“柳州城”系移民所致。
而在西晉初年的北人南遷中,以至後來的宋金戰爭等多次戰役之後,鄖西又經歷了至少四次大規模移民。移民太多、太繁,以至於在官方文獻中,鄖西人被稱為“流民”。
上面五大因素的綜合考量,充分說明鄖西是“漢唐古道”上的美女之鄉。而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美女河”才是“美女之鄉”的真正由來。
下篇:文化復興中的“美女河”
“美女河”的大名在鄖西家喻戶曉。名氣大,疑問也大,最大的疑問是:她到底在哪裡呢?十幾年來,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專家學者,五十萬鄖西人民更想知道這個答案。
199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規劃下,安家鄉在全縣率先吹起了發展旅遊的號角。當時,為了打名氣,就想把安家鄉的楊家河(五龍河的原名)改名為“美女河”。這個意見一經提出就被鄖西的地方史志專家王興華否決了。王老說:如果有一天考證出真正的“美女河”,如何處理?
2002年,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鄖西風光》一書,書的第315頁有一篇文章《美女河的傳說》。這篇400字的短文以傳說的形式說明起源於土門、流經觀音的麥峪河就是傳說千年的“美女河”。文字優美,記述詳實,但缺乏考證,愛質疑、愛懷疑的鄖西人只是把它作傳說。
去年以來,鄖西實施“旅遊立縣”的新戰略,有關七夕文化、美女之鄉的考證日漸升溫。“天河”是七夕故里最有力的證據。作為“美女之鄉”的鐵證,“美女河”的問題又浮出水面。
“美女河”,你在哪裡?
筆者深愛地方史志,學習鄖西歷史十幾年。去年以前,筆者查閱了大量史料,也未發現“美女河”的蹤跡。
“美女河”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進入百度搜尋,谷歌地名搜尋,電子地圖搜尋,查閱各種地名大辭典,沒有以“美女河”命名的地名。
總之,以“美女河”為索引來搜尋“美女河”是行不通的。
於是,只有開始反查。反查是辛苦的,也是很難的。由於不知道她在哪一本書的哪一章、哪一頁,反查的方法就是閱讀,一頁一頁地讀,漫無邊際地讀,一本一本地看。
在閱讀了上百本地方史志資料後,筆者終於找到了她的蹤跡。今年3月初,筆者在《湖北省鄖西縣地名志》的第666頁至667頁上終於找到了“美女河”:
【麥峪河】發源於土門公社西北部熊家坡梁子。由西北向東南,橫穿土門公社,進入觀音公社,於黃土梁處流入大麥峪河。全長約27公里,寬約15米,常流量0.2秒立方米。此河原名“美女河”,傳說古時皇帝在這裡選過妃子得名。
以上是原文。原來,“美女河”已改頭換面,名字演繹成“麥峪河”,難怪專家們按“美女河”進行檢索,總是查不到。緊鄰麥峪河還有一條大麥峪河,“因此河較麥峪河大而得名”(《鄖西地名志》第671頁)。
仔細來分析這本《湖北省鄖西縣地名志》,記載是可信的。在編後語中可以看到,這本書編寫的班子都是地方史專家,“初稿寫成後,經各公社(鎮)進行審稿,作了三次大修改”,在“省、地、縣領導”的指導和把關下,又“三易其稿”,最後專家又審核一遍。三十年前的政治環境,嚴謹治學的氛圍,資料當然準確。
讀到這兒,讀者們和我一樣,堅信了“美女河”就是“麥峪河”。可是又有了新的疑問,“美女河”怎么就變成了“麥峪河”?是如何演變的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今年以來,筆者從地方方言、地名變換等史料、資料進行邏輯分析,得出結論:“美女河”更名為“麥峪河”最主要的原因是“多種方言融合+諧音”的結果。這也是證據確鑿的。
“美”如何變成了“麥”。在聲母上,《鄖西縣誌》第782頁的表中在說明方言聲母“m”容易誤讀的時候,舉了兩個例字,“美”和“媽”,其中一個就是“美”,由此可見“美”字在鄖西大多區域容易諧音。在讀音上,“美”的發音是“mei”;“麥”的標準音讀“mai”,可是在鄖西大部分地區讀“mie”。聲母和讀音的變化,再加上東西南北方言的融合,“美(mei)”就和方言“麥(mie)”相近(《鄖西縣誌》第785頁)。
“女”如何變成了“峪”。這證據更充分。鄖西許多地方“女”和“峪”兩字讀音極其相近或相同。例如,《鄖西地名志》第661頁這樣記載,“泗浴河,發源於槐樹公社西北部的鄖西大梁……王聰兒領導農民起義,犧牲在此,為追念此人稱‘死女河’,以後有人說死女河太俗,改稱為‘泗浴河’。”這個例子中,“泗浴河”的“浴”字就變成了“死女河”的“女”字,充分證明“浴”與“女”諧音。
鄖西是移民大縣,流民之鄉,方言太多,類似“美女河”諧音成為“麥峪河”的例子很多。夾河關的原名叫“甲河關”,“滲浴河”原名叫“神女河”。這都好理解。還有更嚴重的變音,是多種方言融合、發展的結果,比如馬安老鄉把“吃(chi)飯”說成“氣(qi)飯”或“掐(qia)飯”等。
“美女河”諧音成了“麥峪河”以後,就像賈寶玉失去了玉一樣,鄖西“美女之鄉”的桂冠就沒有了靈光。而導致“美女之鄉”名不見經傳的主要原因還是人。
第一是皇帝,皇帝很難見到鄖西美女。在中國古代,美女的名氣主要是靠皇帝來認可的。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公認的美女們,要么是皇后,要么是妃子,要么是皇帝喜歡的情人或名妓。四大美女中唯有貂蟬與皇帝無關,可那時的董卓是準皇帝。皇帝是中國美女資源最大的占有者,更是“美女之鄉”最好的代言人、最強的推廣者。可是歷代的皇帝不喜歡鄂西北的美女。這裡面主要原因是這一地區的美女們進宮前的政審不過關。
周初分封天下,楚未被封國,只有“子”的級別,所以稱為“楚子”。楚人被稱為蠻人,離“王”的級別很遠,後來一度被稱為“噩”(後轉換為“鄂”),一口氣憋了幾千年,也罵了幾千年,所以現在“不服周”仍是湖北方言
從秦漢以後到滿清入關,鄂西北人被稱為流民。幾千年中,鄂西北的女子再美,有“蠻人”、“噩”、“流民”的背景,在進入宮廷前的族譜審查中總會給愛挑剔的宦官們留下不清不白的印象。自秦漢以後,皇帝徵召秀女時,鄖西就不在此列。而秦漢以前,春秋戰國時的諸候們哪敢全國選妃,秦昭王稱西帝、齊泯王稱東帝不到幾個月就嚇得趕緊取消帝號,都不敢太招搖。唯有周初的周天子才有聲望、有實力在全國選妃,並且範圍鎖定在都城鎬京(西安)附近,比如烽火戲諸候的褒姒就是漢中人。那時的鄖西人還不是流民,民風淳樸,距離都城又近,政治可靠,語言又通,所以,鄖西美女河選妃的傳說,時間應在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年了。
上津“天子渡口”中的“天子”,許多人認為是皇帝,也有專家指出,極有可能是周天子。
還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就是中國的皇帝大多來自北方,喜歡白晳的女子。鄖西美女們處在中國地理的“十”字叉口上,“膚色嫩滑而不嬌媚,膚質細膩總顯紅潤”,達不到皇帝的性取向,所以隋煬帝、乾隆好下江南去尋美女。
第二是鮮有著名文人推廣。古時的美女美不美,需要文人名人傳播,也只有文人們才能傳播。在對待美女的問題上,古時的文人們類似於現在選美的炒作公司,名氣特別大的文人能動量越大。可是古時的著名文人們總是喜歡到繁華地區吟風弄月,哪敢到“蠻匪橫行”的鄖西呢?
上津古詩多,但缺乏名人的詩。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一位超級名人寫了一篇歌頌鄖西美女的詩,卻又飽受爭議,也被政治化。
《十堰通史》第90頁推斷,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了以後,一度流放漢北,具體區域包括鄖西,並作出了名作《思美人》。這是歌頌鄖西的美人嗎?
許多文史專家總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說《思美人》中的美人指楚王。不過,2000年出版的《長江聽濤》中《屈原流放歌鄖陽》一文就指出,此美人,指真美人。即使政治化,也是看到了鄖西的美人才“睹鄖陽美人而思楚王”,揮筆而就吧。
第三是我們鄖西人的苦難史。這是個沉重的歷史話題,也是許多史志學家經常忽視或刻意迴避的話題。
創造歷史、創造文化需要人,而傳承歷史、傳承文化更需要人。美女文化更是如此。
可是,鄖西的歷史很悲壯。
自有記載的周朝起,鄖西人丁就一直在興旺與衰落之間起伏。金人南下,元兵擄掠……使鄖西人幾遭滅頂之災。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劃鄖縣武陽以西5個裡、上津東南4個裡建鄖西縣。範圍與今天相比,西邊的界線要往東移,東邊的界線也要東移,面積大約4000平方公里左右,比今天大。就是這樣一個大縣,人口是多少呢?
距鄖西成化十二年建縣50年後,嘉靖《湖廣圖經志書》記載:明成化八年,也就是鄖西建縣的前4年(公元1472年),全縣戶數僅1198戶,人口3188人。明正德七年時,鄖西1657戶,人口12253人。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更是一段觸目驚心的史料,記錄在許多史志上,《十堰通史》是第307頁。這數字更是準確的,《大明律》嚴酷無情,朝廷的戶籍田賦豈敢兒戲?
舉全縣之人,僅3188人,僅相當於今天全縣總人口的0.6%。3千多人中,女人占一半,美女應該是不多的。
歷史是殘酷的,人口規模是影響鄖西美女發展的重要原因。七夕文化、美女文化、美女河等文化符號的腿色,也與此息息相關。試想一下,明代的3000多人中,有多少識字的?而上述多種原因的相互作用,使鄖西的美女只能是隱在鄂西北,美在民間。
歷史也是公平的。人口銳減,但不變的基因世代相傳。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合交匯的人種基因,使鄖西美女越來越靚。清末出生的林光蟾,既是教育家,又是地下黨。近幾十年來,許多鄖西籍美女走出鄖西,都事業有成,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歷史更是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我們看到了鄖西人過去忽視或忽略的許多東西,也看到了我們自身多疑、善變的特點。我們就生存在這片神奇的土壤上,卻總是懷疑土壤的神奇。
比如,在去年論證七夕文化的過程中,許多省市領導、作家團體、外地遊人到土門鎮六官坪村去參觀天河中的金釵石。鄖西電視新聞及媒體報導後,有許多鄖西人說“金釵石”的名字是現在編造的,還有的人說這“金釵石”的名字是某某新取的,云云,不但懷疑這段歷史,還給外地遊客留下了不好印象。
筆者細讀史志,在乾隆縣誌卷之二第十七頁中看到原文:“縣西北十餘里一名金釵石在天河中石高數仞相傳中有金釵每天氣晴明窺之若可辨。”
再如石婆婆的記載,鄖西人有的信,有的人也認為是編造的。乾隆縣誌卷之二第八頁曰:“石婆峰在天馬峰旁山石峻峭藤蘿垂綠微風吹舞披拂可愛。”
以上兩段史料距今已經260年了。類似這樣的史料還很多。
生活在文化土壤中,卻總是懷疑這片土壤,或者不知道她輝煌的過去,叫埃及文化現象。現在的埃及人是不知道、不了解、也不理解他們的祖先們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同樣,在十五世紀的歐州,科學家們苦苦探索,苦苦尋覓,卻發現原來早在幾千年前,祖先的文明就輝煌燦爛,後來竟被失傳。這就是世界史上的文藝復興。
去年以來,鄖西文化事業欣欣向榮。七夕文化已得到充分論證。美女文化、紅色文化等本土文化正在一步步揭密,一步步論證,一項項恢復,重放往昔光芒。這種現象應該叫做鄖西的“文化復興”。
當前,鄖西已步入超常規發展的新時期。七夕故里,春潮湧動,秦楚邊關,萬象更新。跨越歷史的長河,鄖西過去輝煌的歷史一定能和現在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現狀遙相呼應。
美女河靜靜流淌,見證輝煌。
美女之鄉越來越美,再現輝煌,續寫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