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鎮

曹武鎮

京山縣曹武鎮地處應城、京山、天門二市一縣交匯處,東與應城市接壤,南與天門市毗鄰,交通十分便利,所轄2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8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352畝,人口32000,2004年曹武鎮工農業生產總值41154萬元,財政收入350萬元,本級財政支出320萬元。居民存款達3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1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曹武鎮鎮政府駐曹場,人口32000人,面積18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曹場街、鄧李場、龔灣、曹場、歸德寺、五福鎮、顧家場、易店、九房灣、上王沖、曹武、七面山、界牌、白泉、向畈、梅花嶺、墩子河、民主、戴

曹武鎮石灰石生產
家坡、五灣、玉皇廟、谷家嶺、源泉鎮、石橋、花台山、九里崗、青龍嶺、同興、郭家嶺
曹武曾是曹操屯兵練武之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陳少敏等先輩曾在這塊赤色的土地上留下過光輝的足跡,新四軍五師“七七報社”、養馬畈舊址在曹武鎮境內。1992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親臨曹武鎮,並視察了曹武鎮躍進當生態農業基地
曹武區位明顯,交通便捷。東距省城武漢126公里,西距宜昌三峽200公里,長荊鐵路穿境而過,蘭杭高速、隨岳高速交叉運行,距隨岳高速入口處僅5公里。
曹武資源豐富,物產豐厚。境內礦產豐富。品種多、品位高,主要有矽礦石石灰石石英砂等,極具開採利用價值。初步探明矽礦石儲量6000萬噸,含二氧化矽99.9%。曹武是一個傳統糧油大鎮,年產優質稻穀達6萬多噸,花生、油籽等200多萬噸,從事農副產品深加工前景十分看好。曹武人力資源豐富,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多達5300多人,季節性農閒工3000多人。

地方特產

曹武鎮橋米的生長
橋米是湖北京山縣獨產的大米,其產地在京山縣曹武鎮沙坡村六組與蔣家大堰村六組之間,有一處名曰蔣家大堰,這大堰灌溉著附近一條山沖的一百二十多畝稻田,出產的稻穀顆粒園實,米白質重,或蒸米飯,或煮稠粥,雪白一片,噴香饞人,食之似糯不膩口,如粳不稀軟,較”691”中稻為糍,比”國際稻”見香,能開脾胃,增食慾,營養豐富,且出米率非常高,能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歷史上曾是朝貢皇帝的御米
據說明朝嘉靖降世時,啼哭不止,老興王一家驚恐萬狀,出榜招醫。恰好武當山真武大帝雲遊到此,揭榜進府,伏在嘉靖耳邊說:“莫愁,莫愁!貧道為你去尋糧食。”嘉靖當即止住了哭聲。真武大帝走遍了承天府衙(即今鍾祥縣城)周圍山頭田地,皆不如意,最後選定了京山城西的這條山沖,用腳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成了幾十塊田。當嘉靖開始吃飯時,果然只吃這山沖產的大米,以後進京當了皇帝,仍一直吃這裡的米。這幾十塊田無論風調雨順,還是旱澇災害,總產增不過五石,減不過十石,據說是由於皇宮中添人減人的原因。人們覺得巧,將它取名“巧米”,被叫成了“橋米”。
橋米的生長,與它的特定的環境條件有關。首先它只能以“陽西早”高桿稻種進行繁衍,任何其它良種繁殖的後代都會發生變異。其次它有產地不擴散的特性,哪怕是在出產橋米的一百二十畝之外的一箭之地,經過嚴格挑選的橋米種子也生長不出橋米。一九七二年,橋米在廣州交易會上展覽,一炮打響,開始走出大山,走向國際大舞台。
京山縣抓農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引導全縣農民大力推廣優質稻的發展種植,其米質與橋米相差無幾,上市公司京山輕機國寶橋米公司更是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和行業界線,選擇地理、水土條件好的地域,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建立了近十萬畝專用原料基地,基地農戶按照公司指定的品種,按照統一的操作規程進行種植。歷史這一專為皇帝貢米的橋米,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

鄉鎮改革

京山縣曹武鎮水管站改制完成。13名職工全部辦了養老保險,買斷了身份,“公家人”變成了“社會人”。身為站長的孟凡榮,在鎮政府幫助下成立鎮水利服務中心,辦理了工商執照和稅務登記證,成為一家集體性質企業的經理,並聘請3個人幫他“打工”。在承包了政府的農田水利設計、防汛抗旱技術指導和人畜引水工

曹武鎮農田水利建設
程設計等公益服務之外,曾凡榮的“服務中心”還有大量的精力招攬其他服務性經營性項目,企業實際的年收入有9萬塊錢左右。
湖北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涉及到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面,其核心內容是對鄉鎮機構和人員進行整合分流,轉變鄉鎮 政府的職能。2006年以來,曹武鎮政府對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多次進行部署,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檔案。
首先是精簡鄉鎮黨政機關機構和人員。從2006年起,曹武鎮鄉鎮機構編制由省里統一控制、審批,鄉鎮機構編制只減少不增加。

其次是推進鄉鎮事業單位轉制。改革中最困難的是事業單位,其中難度最大的又是七站八所。。

第三是建立“以錢養事”的公益事業服務新機制。長期以來,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的主體單一,政府包辦,基本上靠向農民收錢辦事。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

留守孩子教育問題

隨著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日形凸現出來,成為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這些留守子女,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定時期的不適應感,由於缺乏家庭的關愛和有效的引導教育、管理,嚴重的則導致人格形成障礙,而在行為上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異常、失范和越軌現象,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給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管理帶來新的困難,為了解決著一新時期的問題曹武鎮人民鎮府召開了鎮府機關會議,並

曹武鎮留守孩子的教育
提出了解決留守孩子的幾項建議
1、改變“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形成中央、省、縣三級分級按比例投入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2、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積極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改革不合理的農村教師聘用、考核機制,大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3、最根本的舉措,還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城鄉教育。一旦改變“以縣為主”的地方財政投資體制,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城鎮與農村之間教育發展成本就會逐漸縮小,從而真正降低城鎮中國小校招收農民工子女的“門檻”,吸引有條件的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孩子問題。
4、儘早將寄宿制納入農村基礎教育規劃,切實完善農村中國小校的寄宿條件,給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5、積極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民辦教育、看護中心以及寄宿制學校,解決不同收入階層對農村基礎教育的不同需求。
6、積極組織開展大中專學生下鄉支教志願者活動,既可以給農村教育輸入新的知識、理念,也在一定意義上生動地教育了大中專學生,使之將來志願投身農村教育、社會的發展。

旅遊產業

曹武鎮素有“綠寶石”之美譽,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臨安陸、應城,西接鍾祥,南連天門、沙

曹武鎮鄉鎮古城
洋,北倚隨州。是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境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尤以“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名揚天下的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景區最為遊人景仰。曹武鎮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於長江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這塊土地上,數百處古寨、古城、銘文碑刻等歷史遺存閃爍著濃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馳神往。曹武鎮是一片鍾靈毓秀的土地。曹武鎮山川靈秀,瑰麗多姿。茂密的森林,密布的溪河,叢生的溶洞,林立的怪石,遍涌的清泉,構成了一派秀奇綺麗的自然風光。曹武鎮人熱情好客,曹武鎮民風純樸,民俗獨特,在這裡,會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曹武鎮物產豐富:國寶橋米,馳名中外;燕牌香菇,遠銷海外;對節白蠟,有活化石美名;“中國甘栗”(板栗)美味可口;白花菜、葛粉風味獨特。曹武鎮獨特的自然風貌,厚重的文化底蘊,濃郁的風土人情,豐富的名特產和誘人的美味佳肴,使其成為觀光遊覽、覓古獵奇、漂流探險、娛樂休閒和科學考察的絕好去處。3520平方公里的靈山秀水中,分布著200多處景點,使您賞不夠她的千種風姿,品不盡她的萬般風韻。曹武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曹武鎮東承武漢,西接荊門,南望江漢,北通襄樊,有省道皂當、漢宜、京安、應隨公路和長荊鐵路穿境而過。曹武鎮的旅遊業發展迅猛,配套設施日漸完善,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提高。開放的曹武鎮將以一流的服務,一流的設施迎接四海賓朋,八方來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