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橋鄉

金橋鄉

金橋鄉隸屬於江西省南昌市,位於南昌市北郊,距縣城35公里。東與象山鎮接壤,南與樵舍、樂化、溪霞三鎮相連,西與江西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交界,北與大塘坪鄉毗鄰,緊靠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和昌北國際機場,樂鐵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基本信息

概況

金橋鄉金橋鄉
金橋歷史悠久,始建於宋政和年間,隸儀鳳鄉,在歷史上就是水運交通要地,上通贛江直達南昌,下達吳城直入長江,商貿頻繁,經濟繁榮,當時人們為了方便,建了一座長達30多米的通商石橋碼頭,“金橋”由此而得名。一九八四年體制改革時,由原大塘公社劃分出來,成為建制鄉。

金橋鄉轄15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956人,其中農業人口23232人,土地總面積53平方公里,地理輪廓大致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全鄉耕地總面積28877畝,其中水田25877畝,荒山及林地面積42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50%,可養水面2463畝。

金橋鄉境內西南方有一上天峰,海撥高221米,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公里,屬西山延脈,峰高石奇,氣勢渾然,山巒蜿蜒,孤峰突起,風光秀麗。傳說八仙曾在此聚會,留下了仙人洞、仙人床、仙人鞋等景觀。唐睿宗李顯曾在此避過難;漢武帝乾隆皇帝曾在此遨遊過;宋朝著名詩人蘇東坡也曾在此遊覽過;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常侍其師張位相國到此遊玩,曾題詩:“山澄雲澹興幽然,坐在清空別有天,杖履逍遙忘遠近,不知人間有閒仙”;進士蘇芬在此讀書開典,科為狀元;清末詩人王少華也在此遊覽過,並有許多遺文留墨,相傳至今。上

金橋鄉金橋鄉

天峰現有名勝古蹟20多處,如雷打箍、上天梯、天峰寺、慧泉、仙人洞、仙人床、仙人鞋、一線天、東鼓、西磬、仙姑浴池、四鯉朝天、跑馬堎等等。登峰眺望,匡廬秀色,洪都嬌容,西山積翠,雲山碧綠,盡現眼底。其與大塘坪鄉汪山土庫、象山鎮森林公園、溪霞鎮溪霞水庫遙相呼應,開發後可連成一體。

金橋鄉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據宗譜記載,有前清翰林熊遇泰;清乾隆已卯科舉人杜琮,由知縣知府升廣東督糧道、廣西按察使司兼布政使司,誥授朝治大夫,例授通議大夫;清朝順治三年舉人杜果,翰林庶市,擢江南監察御史,欽命巡按浙江,後升山東濟兵何道,誥授中憲大夫;解放後,金橋鄉更是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在職副科級以上人員76人,農村實用人才540人,他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奮力拚搏,同時也為家鄉的建設獻計獻策,為建設美好金橋而共同努力。

金橋鄉土質肥沃,資源豐富。屬贛北鄱陽湖平原糧、棉、、水產農業區,物產豐富。

產業

金橋鄉金橋鄉
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是新建縣優質大米生產基地之一。旱作物以紅薯產量居多,其次是蠶豌豆小麥等雜糧,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油茶棉花藠頭藥材甘庶柑桔茶葉等,其中油茶是全鄉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

畜牧業以養為主。生豬養殖逐步由散戶向專業戶發展,全鄉已有中、小型養豬場16家,僅2007年出售肉豬就達1.8萬頭。家家戶戶都養有耕牛,除農業用畜力外,牛貿市場也很活躍,每年都有不少的肉牛向外銷售。境內水域面積廣,適宜養業的發展,500至1000羽的養鴨戶已達25戶,並出現了專業養鴨村,僅大莊、鳳咀兩個村就飼養蛋鴨6.5萬羽。

漁業發展得天獨厚。全鄉可供發展淡水養殖的面積2643畝。以放養草、鰱、鱅、鯉、鯖魚為主,全部實行了單戶承包或聯戶承包養殖。

林業穩步發展。金橋鄉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42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50%,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用材林主要有杉樹馬尾松濕地松。經濟林以油茶、烏柏毛竹為主,油茶麵積達3500畝。除此之外,還有杜英樟樹等風景林。

災後自救

2008年遇到了罕見的冰凍天氣,給人民民眾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金橋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災後自救。

一、千方百計抓緊搶修進度,確保在春耕前,修復所有損毀的水利設施。

二、組織幹部深入村、組、戶,發動民眾開展抗災救災工作,搞好生產自救。

三、抓緊搶修好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措物資,把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緊急調苗進行補植,並加強對半死不活的苗木田間管理,實施鬆土、施肥等措施。

五、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及時清溝排水、鬆土、施肥。

六、做好災區物資供給和民眾生產生活安排,及時組織調運民眾生活必需品,穩定物價,保障正常供應,確保人民民眾基本生活。

強農惠農

為確保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金橋鄉從以下幾個方面狠抓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經黨政聯席會研究決定,成立了以鄉長任組長,其他副職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站所辦人員為成員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步督查小組。

二、加強學習,統一思想。為營造濃厚工作氛圍,由黨群副書記牽頭組織了為期一天的學習培訓,對強家惠農政策認真學習。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

三、糾建並舉,創新工作。通過監督檢查,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制定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的配套措施,創新強農惠農資金管理工作機制,做到依法理財,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經濟發展

金橋鄉金橋鄉
個私民營經濟迅猛發展。200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金橋鄉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從而極大地刺激了個私民營經濟的發展,外地客商紛紛前來金橋興辦企業,以種養業、加工業、磚瓦業、建築業為主,其經濟產值已占全鄉總產值的65%。

社會事業

金橋鄉金橋鄉
各項社會事業齊頭並進。城鎮規模不斷擴大,集鎮人口不斷增加。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也很迅速,2007年有初級中學二所,中心國小一所,村小15所,有教職員工318人,在校學生356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以鄉衛生院為中心的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體系已建立,農村醫療合作參保人數達95%以上。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樂鐵公路穿境而過,中心公路橫跨南北,金新公路貫穿西北,金橋鄉15個行政村,村村通水泥公路,45%的自然村也通了水泥公路,金橋鄉公路網已形成。電力、通訊迅猛發展,金橋鄉15個行政村,122個自然村全部進行了農網改造,家家戶戶通了有線電話遍布全鄉各地,為金橋鄉經濟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

金橋鄉金橋鄉
金橋鄉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強化領導。鄉黨委、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新農村建設工作,成立了鄉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完善了工作制度,制定出詳細的工作方案。

二是規劃先行。為使新農村建設更具科學性和前瞻性,金橋鄉以村莊規劃為突破口,同時,充分發揮試點村樣板作用。

三是點面結合。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試點村的示範帶動作用。

四是多資並籌。各個試點村在項目建設中,多渠道籌集資金,不等不靠,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

五是創新機制。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以及村民代表的作用,捐助資金的管理、各項開支皆由他們負責,鄉、村幹部負責監管,定期向民眾公布賬目,民眾也可隨機查閱,讓農民民眾享有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增加了透明度。

六是強化監管。各試點村在2007年的項目建設中,大都制定了項目建設進度表,建立、健全了保證工程質量的監管體系,嚴把項目建設質量關,穩步、保質的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將各個項目建設成為真正為民眾謀福利的“民心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