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雕塑

金屬雕塑

金屬雕塑:金屬雕塑大多用“失蠟法”技藝澆鑄而成,有的作品為整體澆鑄,有的為分體澆鑄。由於9世紀中葉的滅法活動和各種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的影響,吐蕃時期的金屬雕塑作品大多未能保存下來。現存金屬雕塑作品主要為後弘期初期以來的作品。在這些現存的金屬雕塑作品中,有一些作品相繼流落海外,保存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手中,還有一些作品仍保存在西藏的各個寺院中。大昭寺、薩迦寺、夏魯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保存較多。在這些現存的早期金屬雕塑中,部分雕塑為域外佛教雕塑作品,這些作品隨佛教的傳入而被攜入西藏,後來成為早期金屬雕塑西藏雕塑家進行藏傳佛教雕塑創作參考的范作,另外一部分作品則是早期的西藏藝術家參照這些域外范作創作的早期作品。

 金屬雕塑大多用“失蠟法”技藝澆鑄而成,有的作品為整體澆鑄,有的為分體澆鑄。由於9世紀中葉的滅法活動和各種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的影響,吐蕃時期的金屬雕塑作品大多未能保存下來。現存金屬雕塑作品主要為後弘期初期以來的作品。在這些現存的金屬雕塑作品中,有一些作品相繼流落海外,保存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手中,還有一些作品仍保存在西藏的各個寺院中。大昭寺薩迦寺夏魯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保存較多。在這些現存的早期金屬雕塑中,部分雕塑為域外佛教雕塑作品,這些作品隨佛教的傳入而被攜入西藏,後來成為早期

金屬雕塑金屬雕塑
西藏雕塑家進行藏傳佛教雕塑創作參考的范作,另外一部分作品則是早期的西藏藝術家參照這些域外范作創作的早期作品。

傳統上,藏族學者將吐蕃時期以來的域外佛教金屬雕塑按地區、質地和風格歸結為印度、中原地區和霍爾三類。

印度金屬造像按地區包括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五種。中印度造像多用白色、雜色和紅色響銅。以白鋼為軀幹、紅銅為袈裟的桑塘瑪造像身體比例勻稱,面容嬌好,身材苗條,佛冠挺直,鼻子高突,白豪與鼻樑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兩眼間距較小、嘴唇造型準確;袈裟貼體,線條畢現。佛像偶爾身披衣褶細小的外套;寶座通常飾有金剛力士或獅子造型,蓮花均勻,蓮葉層層相疊,富有層次感,寶座上下鑲嵌寶石,造型精美華麗。菩薩造像姿勢悠閒,頂髻直立,覆蓋裝飾品。其中佳作用上等黃金進行火鍍金,鍍金厚薄均勻。東印度造像通常以白響銅為胎,風格純正,喜好裝飾;嘴部優美,兩眼之間的間距較短;鼻子上平下高,與中印度造像相比,略顯塌陷;造像身材修長,表情佼好,姿態閒適,四肢勻稱,上身較寬,面部拉得較長,手指像蹼,佛冠靠近頭後部,衣褶重疊,遍布全身;蓮座與中印度造型相同,也為雙重蓮瓣,略顯低垂。西印度造像材料為白銅和紅銅,面部修長,兩眼間距較短,通常用銀或紅銅作眼,鼻樑呈圓形,嘴唇厚實;姿態閒適但不優雅,四肢較短,衣褶欣長,包裹全身;佛冠中的寶珠下移,頭部有寶帶和花飾,蓮座造型各異。南印度造像胎質為紅銅,面部短圓,肌肉鬆弛,眼距寬,鼻子低,前額較窄;身體姿勢優雅,滿身裝飾,但無紋樣;蓮座蓮瓣寬大,瓣瓣獨立,頭部略微下垂,並有黃色綻開和鐫刻美麗圖案的花,蓮花有時閉合,通過加熱鍍金,色彩十分艷麗。北印度造像質地為白銅和紅銅,面部修長如卵形,眼大鼻長,鼻樑微圓,身體比例勻稱,四肢

金屬雕塑金屬雕塑
柔美,姿態輕鬆但缺乏優雅;飾物裝飾全身,有時用青蓮化裝飾手鐲;衣褶精細,眼睛和嘴唇通常以銀和紅銅為胎鑄造而成;蓮座上的蓮花不開敷,枝細葉大、下垂,蓮座多呈方形、圓形或其他造型,座上有黑色靠背。這五種流派還派生出了不同的風格變體

中國中原地區的金屬造像包括唐代明代的金屬造像兩種。唐代造像身材單薄,鼻子肥大,面部清瘦,雙唇豐滿,面部略顯修長,眼睛細小,袈裟和披巾肥大,衣褶造型準確,裝飾豐富;體形一般手小,手指修長。其中一些佛像的造型與國王極其相似。明代造像的澆鑄潔淨無暇,優美光亮,鍍金技藝高超,體形豐滿,袈裟衣褶優美;人物面部略微扁平,眼睛修長;蓮座為雙層,蓮瓣環繞四周,無論仰蓮、覆蓮,其瓣尖都略呈尖形;蓮座上層和下層邊緣都裝飾有數排精美的寶珠,寶珠間距相同,排列整齊。蓮座座基粘連牢固,其上飾有交杵金剛,並且塗有白色沾劑;與唐代造像相比,略欠精細。另外在交杵金剛上沒有鐫刻任何圖案和文字,被稱之為敬事佛像,由漢地青銅或淡顏色青銅,或者其它易於辨別的材料澆鑄而成。

霍爾金屬造像主要包括上部霍爾和下部霍爾兩種。其造像特點是面部極其短圓,袈裟裹身,衣邊修長,精美的髮辮像水面的漣漪。鼻子和眼睛等同克什米爾造像相似。蓮瓣大而有皺,蓮花或上或下,蓮枝細長或經過上光,葉瓣很空。寶座由龍支撐,不用火鍍金,疑未經上光或用樹脂或油脂材料上過光。

金屬雕塑

金屬雕塑

黃銅海馬雕塑

藏傳佛像雕塑在堅持本民族雕塑傳統的同時,吸收上述各種流派的風格,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雕塑流派和傳統。從吐蕃時期開始,在一千三百多年的長期實踐和創作中形成了以下9種風格。

(1)早期法王青銅雕塑風格:指法王松贊乾布時期由他資助鑄造雕塑的紅、白青銅塑像。其特點是佛像面部飽滿,眼睛細長,鼻子堅挺,嘴部稜角分明,下頰豐厚,面部較長,衣裙稀少,蓮花座多雕單層或雙重蓮花,十分精美。有的佛像不雕塑蓮花座,只做一個簡樸的厚墊。法王塑像身披半月披風,足著藏靴,塑成蕃人形象,大多裝彩鍍金,光彩照人。

(2)中期法王青銅塑像風格:面部較圓,顏色較深,多用紫銅合金的紫青銅鑄造。佛像面部裝彩較厚,其工藝較之於早期遜色。中期法王雕塑的作品都是在法王赤松德贊時期製作的,大部分供奉在桑耶寺格吉青銅佛像殿中。

(3)晚期法王青銅塑像:是指法王熱巴巾時期製作的佛像。材料多用白銅合金的白青銅。佛像大多出於印度雕塑家之手,風格與9世紀同期印度佛像風格十分接近。但較印度佛像豐滿,姿態靈活。多用銀和紫銅鑲嵌細部,如用銀嵌瞳孔或眼睛,用紫銅作角膜或舌頭。

(4)噶當青銅佛像:指藏傳佛教噶當派盛行時主要在洛札、聶、那若、雅隆等地鑄造的青銅佛像。此派風格由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所開。主要用天然銅與金、銀合金,紫銅合金及八種金屬合金材料澆鑄,質量很高,工藝精湛,同此時期的印度佛像真假難辨。

(5)來烏群巴青銅佛像:指雕塑家來烏群巴鑄造的青銅佛像,帶有明代內地佛像的特點,風格和永樂青銅佛像極近。造型十分優美,跏跌的雙腿輕鬆自然,雙重蓮花繞法座形成一個蓮花團,花瓣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6)白瑪噶波青銅佛像:指雕塑家白瑪噶波雕塑的佛像,造型特點是下額微突,身材苗條,僧衣飾有花紋,鍍金層薄。

(7)多覺邊肯青銅佛像:是指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時期,由著名雕塑家俄巴固巴(也作霍達)和朱古巴初,在布達拉宮腳下開創的青銅佛像風格流派,近世有“學院雕塑派”之稱。1951年舊西藏噶廈政府所雕佛像均源於此。

(8)扎什倫布寺青銅佛像:指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鑄造的佛像,工藝與拉薩多覺邊肯青銅佛像接近,創作也十分精美。

(9)德格青銅佛像:指四川甘孜州德格雕塑的青銅佛像,材料多用紫銅合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