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雕塑

西藏最多的銅雕是佛像。 西藏最早的金屬塑像由吐蕃時期的法王出資雕鑄,又稱法王佛像,分為上、中、下法王佛像三種。 除了藏式建築有大量木雕外,木雕家具也是藏族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

雕塑題材

西藏的雕塑藝術始於7世紀,17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西藏雕塑題材包括神佛、人物、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樓台亭閣、花紋圖案等。各大寺院都有銅鑄雕塑、石塑木雕、油塑等大小不一的塑像,人物塑像多為歷史上著名的贊普、王妃和大臣,並有著名的佛學家、譯師和學者,以及佛陀菩薩金剛、羅漢等神佛。有圓雕、半圓雕和浮雕等形式。

銅雕

西藏最多的銅雕是佛像。銅佛像雕塑工藝有鑄造與打制兩種,但大部分是金屬澆鑄的圓雕佛像,使用材料多為各種銅合金,一般分為紅銅、黃銅、青銅。銅雕,藏語稱“利瑪”,意為“各類響銅製品”。西藏眾多寺院都有利瑪拉康,收藏寺內的貴重銅佛像。布達拉宮響銅佛殿中有合金銅鑄釋迦牟尼像1尊,東印度響銅鑄釋迦牟尼像1尊,松贊乾布時代銅鑄無量光佛1尊,另外還有印度、克什米爾、尼泊爾等地響銅鑄和合金銅鑄佛像約800尊。傳世的藏傳銅像數量極大,不僅在西藏,內地有大量收藏,在國外也有收藏。此外,銅雕也用於俗家生活的茶壺雕刻和各種裝飾品等,使用黃銅、青銅、紫銅等金屬,有淺雕或淺鏤、浮雕或陽紋鏨花、鏤空雕刻三種雕刻類型。西藏最早的金屬塑像由吐蕃時期的法王出資雕鑄,又稱法王佛像,分為上、中、下法王佛像三種。①上法王佛像。系7世紀松贊乾布出資雕鑄,多用紅銅,常鍍以黃金。造型特點為腳踏單、雙排蓮瓣,面相飽滿,眼睛細長,鼻樑堅挺,嘴部稜角分明,下頜豐厚,一般身著半月形披風,足登藏靴,呈西藏俗人形象,服飾上雕飾衣褶較少,手部線條流暢柔和。②中法王佛像。系8世紀後半葉赤松德贊時期製作,主要使用紫銅等材料,顏色略深。造型特點為面相較圓,工藝水準不如上法王佛像。③下法王佛像。系9世紀赤德祖贊執政時期製作,主要使用白銅合金,也使用紅銅、紫銅與白銅的合金以加深造像的顏色,少有鍍金。造型豐滿,體態自然,細部用銀或紫銅鑲嵌。法王銅像多由印度工藝師製作,風格較接近印度9世紀佛像樣式。

石雕

西藏石雕具有獨特的風格,分布極為廣泛,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瑪尼石刻、石碑石像等。石雕藝術從遠古巨石崇拜的遺存,到散佚于山野之間的瑪尼石,既有比較拘謹的宮廷雕刻,也有自由豪放、單純粗獷的民間雕刻。瑪尼石刻是廣泛流行於藏區民間的一種石刻藝術。石像有松贊乾布墓上方的松贊乾布石雕像,昌珠寺的三怙主像以及五如來像等。

木雕

西藏民間木雕藝術表現手法簡練,重在以神傳形,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藝術魅力。藏族的建築,特別是門窗、樑柱上往往進行雕飾,這種雕飾有嚴格的規矩。寺院和宮殿門楣上往往雕刻獅子和鯤鷹,用龍和老虎圖案雕飾其他部位。吐蕃時期木雕主要鐫刻在柱楣、門楣上,數量不多,但非常精美。大昭寺佛殿建築的門框、樑柱等均用木雕加以裝飾,佛堂的門楣上有以佛傳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木雕。除了藏式建築有大量木雕外,木雕家具也是藏族特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藏式家具木雕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蟲魚鳥獸圖案、花紋等等,其中“紅蓮怒放”、“龍鳳呈祥”、“白鶴寒松”、“菩提翠葉”、“蓮台金座”、“舒雲卷彩”、“吉祥圖案”等則是西藏民間木雕藝人表現的傳統主題。西藏民間木雕家具及門窗雕花多用對比色和原色來渲染。

油塑

又稱酥油花,是一種以酥油為材料而製作的特殊雕塑作品,是藏族傳統工藝藝術。油雕最初作為神佛前的供品,後發展為各類題材的藝術品。每年冬天,藝人們將酥油切成薄片,加冷水,再加入各種礦物顏料後雕塑而成,具有色彩鮮艷、不褪色等特點。藏曆元月十五日在拉薩都要舉行盛大的酥油花作品展覽活動。展示作品題材廣泛,包括佛教傳說故事、歷史傳說、戲劇故事等主題。造型繁多,有日月星辰、花卉草木、飛禽走獸和各種人物。形態逼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