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漆樹根

野漆樹根

野漆樹根,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野漆 (L.) O. Kuntze的根或根皮。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具有散瘀止血,解毒之功效。用於咳血,吐血,尿血,血崩,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瘡毒疥癬,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腎、心經。

功效

散瘀止血,解毒。

主治

用於咳血,吐血,尿血,血崩,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瘡毒疥癬,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肺結核咯血,潰瘍病出血:(野漆樹)根皮6-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小便出血:林背子15g,煨水沖苦竹水15g服。

3、治崩、帶:林背子30g。煨甜酒水服。(2-3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對漆過敏者慎用。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挖根,洗淨,用根或剝取根皮,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野漆又名:洋漆樹、木蠟樹。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小枝粗壯,無毛,頂芽大,紫褐色,外面近無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常集生小枝頂端,無毛,長25-35厘米,有小葉4-7對,葉軸和葉柄圓柱形;葉柄長6-9厘米;小葉對生或近對生,堅紙質至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闊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多少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背常具白粉,側脈15-22對,弧形上升,兩面略突;小葉柄長2-5毫米。圓錐花序長7-15厘米,為葉長之半,多分枝,無毛;花黃綠色,徑約2毫米;花梗長約2毫米;花萼無毛,裂片闊卵形,先端鈍,長約1毫米;花瓣長圓形,先端鈍,長約2毫米,中部具不明顯的羽狀脈或近無脈,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長約2毫米,花葯卵形,長約1毫米;花盤5裂;子房球形,徑約0.8毫米,無毛,花柱1,短,柱頭3裂,褐色。核果大,偏斜,徑7-10毫米,壓扁,先端偏離中心,外果皮薄,淡黃色,無毛,中果皮厚,蠟質,白色,果核堅硬,壓扁。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2500m的林中。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藥理作用

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異性溶血鏈球菌和炭疽、白喉、傷寒、綠膿、痢疾等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止血,利水通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