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塘蒿

野塘蒿

野塘蒿(拉丁學名: Erigeron bonariensis L. ),別名香絲草、野茼蒿或野地黃菊。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菊科草本植物,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現已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是桑、茶及果園中危害較大,發生量大的區域性的惡性雜草,也是路埂、宅旁及荒地發生數量大的雜草之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野塘蒿野塘
野塘蒿為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30-70cm。根紡錘形,具纖維狀根。直立,全體被有開展性的細軟毛,上部常分枝。單葉互生;基部葉披針形,長6-10cm,寬約1.5cm,邊緣具不規則的齒裂成羽裂,花後多凋落,有柄;莖生葉向上漸窄,絨狀,全緣,無柄。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梗,在枝端排列成圓錐狀;總苞長約5mm;總苞片2-3層,線形,長短几相近,有毛;舌狀花白色,多層,不明顯,雌性,全部結實,先端齒裂;管狀花黃色,多數,兩性,裂片5。瘦果長圓形,扁平,有毛;冠毛1-2層,外短內長。花期5-10月。

化學成份

野塘蒿野塘蒿
野塘蒿地上部分含咖啡酸(caffeicacid),芹菜素(apigenin),金聖草素(chrysoeriol),木犀草素(luteolin),刺槐素(a-cacetin),綠原酸(chlorogenic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acid),洋薊素(cynarin),3,5-二咖啡醯奎寧酸(3,5-dicaffeoylquinicacid),4,5-二咖啡酸奎寧酸,3,4-二咖啡醯奎寧酸,東莨菪甙(scopolet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二氫芥子醇(dihydrosinapylalcohol),黃決明素(Chryso-obtusin),白朮內酯(butenolide)I,大牻牛兒素(germacrane),反-毛葉醇內酯(trans-lachnophyllumlactone)順-毛葉醇甲酯(eis-lachnophyllummethylester)。

發生與危害

野塘蒿秋、冬季或在第2年春季出苗,花果期5~10月份。種子繁殖。桑、及果園中危害,發生量大,危害重,是區域性的惡性雜草,也是路埂、宅旁及荒地發生數量大的雜草之一。

入侵信息

原產地:南美洲
分布地區: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的分布地區有江蘇、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藥用價值

來源:野塘蒿可以全草入藥。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去濕,行氣止痛。用於感冒瘧疾,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外用治小面積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3~4;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防治方法

野墉蒿芽前至二葉:草坪寧1號0.0114克/平方米+草坪寧4號0.036克/平方米,對水75毫升/平方米,噴霧後澆灌。
野塘蒿二葉至四葉:草坪寧6號0.045克/平方米,對水45毫升/平方米,對野塘蒿噴霧。
野塘蒿四葉至八葉:草坪寧10號0.4毫升/平方米,對水55毫升/平方米,對野塘蒿噴霧。
馬蹄金中:草坪寧1號0.0114克/平方米+草坪寧71號0.07克/平方米,對水75毫升/平方米,噴霧後澆灌,澆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