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程學院

鄭州工程學院

鄭州工程學院原名鄭州糧食學院,1959年由北京遷至鄭州,開辦普通本科教育,是原國家糧食部所屬最早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是河南省最早創建的工科大學之一。學校先後隸屬於國家糧食部、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1998年8月實行中央與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0年7月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已經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兩級人才培養體系,以理工科為骨幹,以糧油食品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概括

中心試驗樓中心試驗樓
學校占地1872畝,分三個教學區,校舍建築總面積69.7萬平米。本科專業35個,3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工程信息中心,17個碩士點。截止到2003年6月,全日制在校碩士生和本科生9707人,預計到2003年9月底,在校生總數將達到11300多人。已經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具有完整的學士、碩士兩級人才培養體系,以理工科為骨幹,以糧油食品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現有教職工1296人,專任教師725人。教職工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39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4.2%,其中教授和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95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30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2.5%。 學校還有博士生導師、省部級學科帶頭人、省部級優秀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2人。近年來,學校重視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工程,薈萃了一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
學校重視教學質量,嚴格教學管理,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學校堅持“拓寬基礎、淡化專業、加強素質、培養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以學分制為核心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實行了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學校教學管理機構健全,基礎教學組織完善,在教學工作及教學管理的各方面都實現了規範化、制度化。建校以來,共為國家培養畢業生近四萬名,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2001、2002、2003年連續三年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學校歷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形成了頗具優勢和穩定的研究方向。學校設有24個科研學術機構,80%以上具有高中級職稱的教師在這些機構里從事基礎理論和高新技術研究、工程設計、科技開發和管理諮詢工作。近年來,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有較高學術水平與套用價值的科研項目36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1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0項。“九五”以來,在國內外著名核心期刊發表有價值的學術論文2500餘篇,被國際“四大檢索”系統收錄61篇,先後承擔各類橫向科研項目500餘項,項目分布全國各地,創經濟效益數億元。
學校建有門類齊全的學科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擁有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6406萬元。學校校園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相聯,基本實現了數位化校園的目標。學校老圖書館建於1959年,館藏中外文適用圖書資料108萬冊,並建有現代電子圖書系統,館藏以理、工、商類圖書為主,以糧油學科文獻為特色。
學校黨委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努力營造優良的育人環境,不斷在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
2000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黨委”,2002年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學校五好黨組織”。200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單位”,同年被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並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
學校注重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教育交流合作,同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墨爾本皇家工業學院、斯文本大學等保持著長期友好關係,優秀畢業生可直接推薦到這些學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學校每年都選派一批教師和科研人員赴國外進修或講學,每個學期都聘請外籍專家來校任教或進行學術交流。學校已分別同英國威爾斯大學瑞丁大學達成協定並通過河南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批准,自2003年起合作培養學士和碩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學校基礎科學研究的力度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實現了以套用型科研為主向套用與套用基礎研究並重的轉變,主持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和檔次不斷提高。承擔科研項目的數量和層次、獲獎成果的數量和級別、到帳科研經費、國家授權專利均有較大突破和大幅度增長。學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實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連年不斷線。 據不完統計,2000年至2004年內,獲準立項的國家級科研項目達3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無機磷試劑輔助下胺基酸的自組裝成肽反應研究、面向電子商務的信用機理研究等4項;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有:國家儲備糧庫建設與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儲藏微生物活性快速檢測與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油脂色澤自動測定技術研究與儀器開發簡介、硅藻土殺蟲劑防治儲糧害蟲套用技術設備研究開發與示範、糧食(稻穀和玉米)新陳度快速檢測技術研究與儀器開發、糧庫儲糧黴菌監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糧庫儲糧害蟲監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華北平原小麥產區農戶儲糧減損技術集成與示範等15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52項,縱向科研經費1.27多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成果40項。在CN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164 篇,其中核心期刊1,266篇,被SCI、EI等國際“四大檢索系統”收錄69篇;出版學術著作390部。
《鄭州糧食學院學報》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學報》,2000年、2004年兩次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河南省唯一連續3次入選核心期刊的學報。2000年獲第四屆河南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規範執行獎,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排名河南省高校第一。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河南省只有4家學報入選),2002年獲第五屆河南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4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第六屆河南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居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第50位。

專業設定

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多層次多形式辦學,主要為食品、化工、建築、機械、電子、經貿行業和部門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建院40年以來,學院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了二萬多名畢業生,他們為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學院在糧食工程、油脂工程、食品工程、植物蛋白、穀物化學、糧油儲運、飼料工程、機械設計、建築工程,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企業管理、經濟貿易等方面,薈萃了一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一大批中青年教師在實踐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支結構日趨合理、層次較為完善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在校生五千多人,研究生近百人。學院現設有13個教學系部,調用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動物科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套用化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包裝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學、工程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英語等17個本科專業。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美國微軟公司品加工及貯藏工程,食品科學,機械設計及理論,結構工程5個碩士點招收研究生。
學院重視教育質量,嚴格教學管理,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以“勤奮、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融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於一體,營造寬鬆學習氛圍和向上的校園文化。

歷史沿革

1952年9月1日,國家糧食總局更名為糧食部。糧食系統急需大量專門的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1956年6月,糧食部成立中央糧食幹部學校,進行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培訓;1959年,組建北京糧食專科學校,開始進行學歷教育;1960年,學校遷址鄭州,改名鄭州糧食學院,開始進行本科教育;1971年11月,學校建制撤銷,併入河南農學院,成為糧油工業系;1973年7月1日,糧油工業系併入鄭州工學院,招收了4屆工農兵學員;1978年4月1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鄭州糧食學院建制。2000年,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2004年,為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與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河南工業大學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學校從專門從事糧食幹部培訓的學校,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多科性的本科院校,辦學規模、專業設定不斷擴大,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已經成為國家培養糧油食品等多個學科專門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對糧食行業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河南工業大學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央糧食幹部學校與北京糧食專科學校(1956-1960)
1956年6月,中央糧食幹部學校成立。1959年,糧食部以中央糧食幹部學校為基礎組建北京糧食專科學校,在此基礎上籌建糧食學院。中央糧食幹部學校和北京糧食專科學校通過培訓幹部和招生,為糧食學院的成立與發展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師資,奠定了基礎。
1956年初,糧食部與輕工業部協商,擬成立食品學院。根據中央精神,經教育部同意,糧食部決定先建立中央糧食幹部學校。1956年6月,中央糧食幹部學校成立,進行糧食幹部培訓,校址在北京市馬尾溝,占地面積60餘畝,從上海南京等地抽調教職工80餘人。
1959年4月21日,以中央糧食幹部學校為基礎,組建我國第一所糧食高等學校——北京糧食專科學校,開始進行學歷教育。
鄭州糧食學院(1960――1966)
1959年9月7日,糧食部糧食學院籌建小組決定,成立鄭州糧食學院籌建處。主管基建的副校長張靖率籌建處由北京搬至鄭州,負責糧食學院的建校工作。11月,開始徵購土地。12月1日,首期工程學生宿舍北樓和東樓動工,由河南省糧食廳基建工程隊承建。同時,積極購置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為搬遷作準備。
1960年6月16日,糧食部在北京宣告,我國第一所綜合性的高等糧食學校——鄭州糧食學院正式成立,學校受糧食部和河南省雙重領導、以糧食部為主。1960年8月,北京糧食專科學校分3批搬遷鄭州。1960年9月1日,學校首次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錄取的320名新生報到,並參加建校勞動一周。10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糧食部部長沙千里、河南省副省長張柏園出席並作重要講話。省教育廳廳長王錫璋、糧食廳廳長宋寅、糧食部人事司司長張達九等出席了典禮。沙千里題寫校名,製成匾牌懸掛於學校大門。
1960年8月,北京糧食專科學校遷至鄭州,更名為鄭州糧食學院,這是我國第一所也是亞洲唯一的糧食院校,有“亞洲糧院”的美譽。
動亂年代的變遷(1971――1978)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革”,使黨和國家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育戰線是“文革”的“重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併入河南農學院
1971年11月,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鄭州糧食學院建制,保留原有的糧食加工、糧食儲藏、油脂工學專業,併入河南農學院(現河南農業大學)為糧油工業系。
2、併入鄭州工學
1973年7月1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糧油工業系脫離河南農學院,併入鄭州工學院(現鄭州大學工學院)。同年,在省內招收工農兵學員。鄭州工學院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認為,鄭州糧食學院是全國唯一的糧食院校,專業性很強,“文革”前號稱亞洲唯一的糧食院校,還有接收亞洲地區國家留學生的計畫,從長遠看,很有必要單獨設立。因此決定,兩校合併後,恢復鄭州糧食學院原有狀況。原鄭州糧食學院的人員、財產基本不動,財務單獨建賬、獨立核算,校區不變,將原鄭州糧食學院校舍稱為“南院”,工學院本部稱為“北院”。1974年9月9日,河南中醫學院從學校校舍撤離。
1978年4月1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鄭州糧食學院(同時恢復和增設的有55所高等院校)。7月1日,省革命委員會轉發教育部通知,將鄭州工學院糧油工業系恢復為鄭州糧食學院,由商業部和河南省雙重領導,以商業部為主,面向全國招生。學校規模為2400人,設定糧食工業、油脂工業、糧食機械、糧油儲藏4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8月1日,學校大門口重新掛出“鄭州糧食學院”的校牌。8月,商業部指示在糧油儲藏專業增設倉廠建築班進行招生。
鄭州工程學院(2000――2004)
2000年3月3日,向省教育廳提出將“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理工學院”的申請。2000年5月7日,再次向省教育廳提出將校名更改為“鄭州工程學院”或“中原工學院” 的申請。河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廳分別向教育部上報了學校更名的請示。經過教育部高校設定評審委員會研究評議通過,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向省政府下發關於同意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的通知,正式批准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同年7月7日省政府印發《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的通知》,揭開了學校建設的新篇章。
2000年9月10日,揭牌儀式在學校大禮堂舉行。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李文成宣讀教育部關於鄭州糧食學院更名為鄭州工程學院的通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世英代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對“鄭州工程學院”揭牌儀式表示熱烈的祝賀,高度評價了學校為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做出的傑出貢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建基、鄭州大學常務副校長申長雨也發表了講話。國家糧食局外貸辦主任、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廷明,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常有功,省科技廳廳長姚聚川等領導參加揭牌慶典大會。副省長陳全國發賀電錶示祝賀。校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題寫,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世英、國家糧食局宋廷明主任為新校名揭牌。
組建河南工業大學(2004年5月)
經過48年的發展,2004年3月27日,成都全國高校設定評議委員會高票通過鄭州工程學院與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河南工業大學。2004年5月13日,教育部下發同意鄭州工程學院、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河南工業大學的通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