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業大學

鄭州工業大學

鄭州大學(Zhengzhou University),簡稱鄭大,創建於1956年,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於2000年7月10日合併組建而成,是一所涵蓋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藝術學12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和千人計畫建設高校,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建設高校,是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接受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入選高校。截至2013年底,鄭州大學校本部包括新校區、南校區、工學院、醫學院4個校區,總占地面積6493畝。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9萬餘人,各類研究生1.5萬餘人。有46個院(系),9個附屬醫院,104個本科專業,5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3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有1個專業博士學位點,19種專業碩士學位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鄭州工業大學鄭州工業大學
1952年,中國效法前蘇聯進行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擬將一批沿海及東部地區高校遷往中西部,計畫將山東大學遷到鄭州組建新的河南大學,由於種種原因,山東大學未能落戶鄭州,而是搬到了濟南。考慮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現狀,1954年教育部決定由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院校負責並提供師資,於河南省會鄭州市設立一所新的大學,此即鄭州大學的開端。
1954年9月15日,鄭大第一屆新生及教職員工、省市黨政軍領導、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領導共千餘人,共慶鄭州大學誕生。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學校規劃會議上正式確定,在鄭州新建的大學命名為“鄭州大學”,設數學、物理、化學3系。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嵇文甫任主任,龔依群、王岳為副主任等成員組成籌建委員會。鄭州大學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於2000年7月10日合併組建而成原鄭州大學創建於1956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原鄭州工業大學成立於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屬的重點院校,原河南醫科大學成立於1928年,是以醫學為主的省屬重點高等醫科院校。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學校已成為一所涵蓋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藝術學12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計畫”入選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1956年4月,山東大學總務長、化學系主任劉椽教授先期赴鄭州考察,得到省市兩級政府的支持,確定在鄭州市建設區的菜王、焦家門、蜜蜂張和兌周四個村征地922畝作為鄭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後大學路西側數、理、化三系的辦公教學樓和大學路的東生活區建成。
1956年8月,報部批准,鄭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大學,數理化三系向全國招生,並由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題寫了校名。
1958年經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屬的鄭州大學劃歸河南省,劃歸河南省管理後,開始不斷進行院系調整:1958年增設了政治、歷史、中文3個系,1960年增設了外語系。至1960年,鄭州大學已經成為初具規模的文理工綜合大學。
1959年,在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鄭州大學增設了土建、機械、水利和電機4個系。
1961年原鄭州師範學院併入,鄭州師範學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在開封前營門原游擊衙署成立的河南大學堂中等教育部分以及河南優級師範學堂(後改名開封師範學校)。
1963年,以鄭州大學土建、水利、機械、電機四係為基礎,組建國家化工部直屬的重點院校鄭州工學院(即後來的鄭州工業大學),文革期間曾停辦6年。鄭州工學院是國家化工部直屬重點大學,全省第一個工學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1年,河南醫科大學成為大陸首批擁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151所教學科研單位之一,此為河南首例。河南醫科大學可以追溯到1928年,創建時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醫科,1952年獨立建院為河南醫學院,曾隸屬中央衛生部,是中國27所首批醫學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
1991年黃河大學併入,黃河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等學府,由近現代著名數學家、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秦元勛擔任校長。
1996年,鄭州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部門預審,同年6月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正式批覆,將鄭州大學列入國家“211工程”項目院校進行重點建設,亦是迄今為止河南省唯一入選的高等院校。
2000年7月10日,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鄭州大學,國務院總理、時任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出席大會並親自宣布新的鄭州大學成立 。
2004年2月27日,教育部部長周濟應邀參加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與河南省省長李成玉分別代表共建雙方在省部共建鄭州大學協定書上籤字。依照省部所簽協定,鄭州大學正式成為國家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重點大學,鄭州大學也由此成為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
2007年5月30日,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評估工作,成為教育部本科評估“優秀”高校。
2010年,國家教育部從全國千餘所開設工科專業的高等院校中遴選出61所高校入選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名單高校,鄭州大學是其中之一,首批入選專業為土木工程,第二批入選專業為機械工程、軟體工程,鄭州大學還是首批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和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名單高校。
2011年,鄭州大學參加全國省級學位委員會工作會議暨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擴大會議,成為24所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擴大高校之一,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翌年本科生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比例達到15%。
2012年11月24日,鄭州大學正式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國家在中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一省一校”高校成員。
【注】原鄭州大學是1981年首批碩士授權單位,1993年第五批博士授權單位;原河南醫科大學是1981年首批博士授權單位;原鄭州工業大學是1981年首批碩士授權單位。2000年合併成立新鄭州大學時,博士點共9個,其中原鄭州大學4個,原河南醫科大學3個,原鄭州工業大學2個。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鄭州工業大學鄭州工業大學
截止到2013年,鄭州大學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90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攻關、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60餘項,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教育部科技攻關、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河南省傑出人才創新基金等省(部)級重點項目400多項,獲科研經費近2億元,產出科研成果8500餘項,其中700多項成果通過國家和省(部)級鑑定,800多項成果獲廳(局)級以上科研獎勵,589項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獎勵。
在國家科技部2012年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入選名單中,學校申長雨院士領銜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創新團隊”首批入選了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申長雨院士領銜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創新團隊,經過20多年的努力,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形成團隊,建立了中國首批利用世行貸款建設的4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的“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後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傑出青年等在各類項目50餘項,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科技獎勵。2007年,研製出了特殊環境下的高抗衝擊性、防輻射和高光譜透過率的太空人出倉面窗製品,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神舟七號太空人出倉任務做出了傑出貢獻,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勵。
2004年、2005年兩年內既拿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國共13項),又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僅6項)重大項目的高校只有兩所,鄭大是其中之一;2005-2006國家重
鄭州工業大學鄭州工業大學
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經費額度最大項目是鄭州大學主持;2006年鄭州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39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項目16項,省級各類立項項目656項,科研經費到款金額達到8500餘萬元,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量全國高校第13名;2011年鄭州大學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0項,全國高校排名中位列第46位;2013年鄭州大學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4項,位列全國高校第9位,超過北京大學(31項)、浙江大學(31項)、復旦大學(27項)等院校。截止2013年底,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6項。
“十一五”期間,鄭州大學爭取到的科研經費達12億元,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25項,橫向科研項目1316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文章5篇,2005年被SCI收錄論文位居全國高校第28位,被EI收錄論文138篇發表SCI(SCIE)和EI文章3330篇,申請發明專利698項,與企業簽訂契約1400份,獲得成果轉化費4億多元。相繼實現了河南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973”計畫項目、河南省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多項重大突破。全校教師共發表論文1萬多篇,出版著作900多部,被SCI收錄論文數居全國高校第39位,被EI收錄論文數居全國高校第55位,鄭州大學的科研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2014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學校校長劉炯天院士主持完成的《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技術開發及套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校長劉炯天院士出席頒獎大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鄭州大學申長雨教授主持完成的“橡塑製品成型模具設計中的關鍵力學問題和計算方法”、劉敏珊和董其伍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高效縱流殼程換熱設備現代設計技術研究與套用”等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鄭州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高丹盈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申報的《鋼纖維混凝土特定結構計算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成果獲得了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趙清香教授主持完成的“十二碳二元酸合成尼龍1212工業生產研究”獲得杜邦科技創新獎;以“乙醇汽油關鍵技術”、“生物柴油技術”和“橡塑模具技術”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成果和關鍵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有力地促進了河南經濟發展和企業的技術進步,使得鄭州大學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鄭州大學在載人航天工程、高速列車、南水北調重大水利工程、新藥創製、考古發掘、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由常俊標教授率領團隊研製成功的藥物阿茲夫定(Azvudine)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進入臨床試驗,是河南第一個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類新藥用於臨床驗;藥學院張振中教授的“具有分子識別功能的核酸納米轉運系統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納米科技專項資助;鍾香崇院士研究開發出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礬土系列產品,解決了河南省大部分礬土礦雜質含量偏高的難題;吳養潔院士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申長雨院士承擔的“神舟7號”航天面罩、太空人出艙等關鍵防護裝置的研製順利通過驗收,受到總裝備部和專家的高度評價;中科院外籍院士弗朗斯瓦·馬蒂開創了中國在磷雜卟啉、低配位亞磷烯和含磷功能材料等有機磷化學創新領域的研究;由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國際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堆計畫”,是中國建國以來科技界最大的一項國際合作項目。

科研機構

機構級別 機構名稱
國家級重點科研機構 國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鈣鎂磷複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納米成型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
化工安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醫藥科學研究院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
部、省級重點科研機構 公民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中心 材料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成形過程與模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纖維複合建築材料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雷射與光電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高溫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過程傳熱與節能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道路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材料與水工結構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肝病藥理重點實驗室 藥物關鍵製備技術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
廳、局級重點科研機構 河南省高等學校分子醫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等學校離子束誘變育種與生物效應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等學校信息網路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臨床醫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食管癌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等學校高分子材料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等學校磨具、材料工程及裝備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生物質資源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鄭大中原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私法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系統經濟研究所 近現代河南與中國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機構 鄭州大學癌症研究室 鄭州大學納米聚合物實驗室
鄭州大學新型複合建築材料研究所 鄭州大學高聚物結構與性能實驗室
鄭大第三附屬醫院肥胖醫學科 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
鄭州大學文獻信息資源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水資源與水利經濟研究所
鄭州大學陶瓷文化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醫學實驗中心
鄭州大學醫學影像網 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
鄭州大學美學研究所 鄭州大學企業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套用社會學研究所 鄭州大學套用心理研究所
鄭州大學力學實驗中心 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
鄭大計算機套用研究所 鄭州大學水科學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 河南省生理科學會
河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河南省工程圖學學會
河南省高血壓研究會 河南省高校學報研究會
鄭州大學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 鄭州大學包裝設計研究中心
中國土地法律研究中心 機械設備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學研究所 管理科學與決策研究所
鄭州大學人力資源與創業研究中心 鄭州大學心電學研究所
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
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河南省眼科醫院、河南省口腔醫院)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原鄭州鐵路局中心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省人民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
校醫院 鄭州大學醫院

學術資源

《鄭州大學報》刊號CN41-0802(G),是鄭州大學黨委機關報,現為對開四版周報。
《磷肥與復肥》,1985年創刊,由鄭州大學與中國磷肥工業協會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41-1173/TQ,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7-6220,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鄭州大學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4年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同時進入6種重要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被美國化學文摘、哥白尼索引等國內外多種權威性文摘期刊摘錄。
鄭州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有6個全宗,珍藏檔案9萬餘卷(件)、照片76000餘張,總排架長度1900餘米。2009年7月順利晉升為國家二級檔案管理單位。
鄭州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956年,總面積達到8.4萬平方米,閱覽座位6000多個,總藏書量為531萬冊,中外文現刊3516種,中外文資料庫34個,是目前河南省規模最大、館藏最多、技術手段最先進的高校圖書館。

對外交流

鄭州大學學術氣氛活躍,對外交流廣泛。先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0餘家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芬蘭、烏克蘭等國家和中國的香港、台灣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這些學校中世界前500強大學26所、前100強名校7所。鄭州大學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德國馬格德堡大學、韓國慶星大學等知名高校已開始聯合招收本科生,還與印度韋洛爾科技大學合作,在印度籌建了第一所孔子學院。學校還新成立了鄭州大學出國留學中心,為學子出國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
部分對外交流項目如下: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3+1訪學項目(國家公派出國項目)
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排名第一)交流生項目
台灣諸高校交流生項目
鄭州大學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UWM)本科生3+1項目(國家公派出國項目)及免GRE攻讀碩士項目德國公立大學“免學費碩士留學項目”(明斯特大學,杜伊斯堡-埃森綜合大學,科特布斯工大,布倫瑞克工大,帕德伯恩大學,波鴻大學,馬格德堡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項目
英國劍橋大學暑期交流項目
依託於河南省教育廳的韓國釜山大學攻讀碩士項目
香港實習項目
鄭州大學還與鄭州高新區和相關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與200餘家知名企業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關係。其中“中英聯合分子腫瘤學研究中心”、“國際磷化學實驗室”、“中法有機磷功能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中美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療中心”等一批中外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在高端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2009年12月,鄭州大學被列入“台灣采認大陸學歷高校名單”,成為在校生被台灣承認學歷並可赴台灣高校就讀的大陸35所“211工程”大學之一。 2011年4月,鄭州大學與河南省內18所高校聯合成立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率先開創了全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的先河,2013年,51名研究生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錄取。
鄭州大學是河南省唯一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的高校,也是唯一享受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的高校。在校外國留學生有1300餘人。

辦學規模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在崗教職工6000餘人,其中院士30人(專職6人,雙聘24人),教授670餘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千人計畫”、省“百人計畫”人選等35人,副教授16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700餘人。
院士列表
姓名 學術稱號 所在學部 備註
霍裕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學物理學部 鄭州大學物理系教授
吳養潔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部 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
劉炯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與材料科學部 鄭州大學校長
鍾香崇 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科學部 鄭州大學高溫耐火材料所教授
申長雨 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學科部 鄭州大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弗朗斯瓦·馬蒂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 外籍院士 鄭州大學國際磷化學實驗室主任
姚建銓 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科學部 雙聘、天津大學教授
趙玉芬 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國際科學院院士 化學部 雙聘、廈門大學教授
孫燕 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藥衛生學部 雙聘、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
陸士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高慶獅 中國科學院院士(已故) 技術科學部 雙聘、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李季倫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林皋 中國科學院院士 技術科學部 雙聘、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崔俊芝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建築學部 雙聘、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石鐘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學物理學部 雙聘、中科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研究所所長
趙國藩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建築學部 雙聘、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邱蔚六 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藥衛生學部 雙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余德泉 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藥衛生學部 雙聘、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陳俊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部 雙聘、中石化(洛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
錢旭紅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與材料科學部 雙聘、華東理工大學校長
王光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建築學部 雙聘、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張改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 農業學部 雙聘、河南農業大學校長
李朝軍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全球綠色化學專家 雙聘、加拿大皇家科學院
施一公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清華大學教授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化學部 雙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聶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雙聘、清華大學教授
尼克·萊蒙 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知名腫瘤基因治療專家和分子病理學家 雙聘、英國瑪麗女王倫敦大學癌症研究所所長
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 營養和食品安全專家 雙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詹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 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雙聘、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埃里克·弗斯貝格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礦物加工、冶金、環保技術專家
雙聘、國際礦物加工委員會主席

學科建設

截止到2013年,鄭州大學有104個本科專業,5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3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有1個專業博士學位點,19種專業碩士學位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6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14個省級重點學科。
部分詳細情況如下:
學科級別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學科 材料加工工程 凝聚態物理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有機化學 中國古代史 化學工藝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物理學 化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數學 力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
控制科學工程 土木工程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公共管理
考古學 中國史 世界史 護理學
軟體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藥學
護理學 化學 數學 物理學
中國語言文學 世界史 考古學 中國史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材料科學工程 土木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水利工程 力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
控制科學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軟體工程
國家特色專業 物理學 化學 預防醫學 工程力學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材料科學工程 通信工程
新聞學 法學 歷史學 行政管理
旅遊管理 金融學

院系設定

截止到2013年,鄭州大學共46個院系,104個本科專業,6個綜合院系,2所合作辦學學院:
理工類院系
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 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 鄭州大學建築學院
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鄭州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
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
人文類院系
鄭州大學文學院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鄭州大學法學院 鄭州大學商學院 鄭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
鄭州大學教育系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鄭州大學體育系 鄭州大學音樂學院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鄭州大學嵩陽書院
醫學類院系
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鄭州大學臨床醫學院 鄭州大學藥學院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 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 鄭州大學醫學檢驗系 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
綜合院系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學院 鄭州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鄭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鄭州大學軟體技術學院
鄭州大學套用科技學院 鄭州大學國際學院
合作辦學學院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教學建設

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特色專業1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畫項目166項,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1個。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課程編號 所屬院系 課程類型 課程等級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1003 文學院 國家級
行政管理學 1004 公共管理學院 國家級
法理學(網路教育) 1009 遠程教育學院(法學院) 國家級
大學英語 1021 外語學院 國家級
市場行銷學(網路教育) 1118 遠程教育學院(商學院) 國家級
儀器分析 1001 化學系 國家級
高等數學 1007 數學系 國家級
材料科學基礎 1000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國家級
陶瓷工藝原理 1006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國家級
智慧型控制 1002 電氣工程學院 國家級
工程水文學 1017 水利與環境學院 國家級
人體寄生蟲學(網路教育) 1119 遠程教育學院(基礎醫學院) 國家級
組織學與胚胎學 1005 基礎醫學院 國家級
流行病學 1008 公共衛生學院 國家級

教學措施

“平台+模組+課程群”的課程新體系,雙學位、雙專業、輔修專業培養模式,營造了精英人才脫穎而出的育人環境,有利於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鄭州大學的平均考研錄取率在40%左右,大部分的專業都達到或超過了50%,化學基地班接近100%。考研被錄取的基本上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為主,層次較高。學校每年實施優秀本科生推免研究生(保送)制度,2012年推免比例達到15%,2013年推免總人數1340人,位列全國高校11位。
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盧嘉錫化學菁英班”。“盧嘉錫化學菁英班”由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牽頭,協同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與學校聯合共建。共建單位將共同參與“盧嘉錫化學菁英班”的學生管理、課程設定、科研實踐等的全部培養過程,優秀學生將優先保送到中國科學院攻讀研究生。

教學成果

在近3年的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上,鄭州大學辯論隊2次奪冠;在CUBA比賽中,鄭州大學男子籃球隊稱雄河南,名揚在西北賽區,進入2012年聯賽決賽階段。
2012年7月,鄭州大學代表隊憑藉“能爬樓梯的智慧型輪椅”,戰勝美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其他31支隊伍,摘得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一等獎,創新團隊隊長侯九霄同學也榮獲了2012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桂冠。2013年,我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2級研究生李帥輝榮獲“2013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據悉,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由團中央和全國學聯主辦,已連續舉辦7屆。我校共有5名同學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5名同學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1名同學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入圍獎,校團委共兩次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校級優秀組織獎。
2013年,學校著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13個項目獲得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立項,4門課程入選教育部“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獲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在科技競賽和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榮獲全國“挑戰杯”總決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中國機器人大賽冠軍4項、亞軍3項。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黨委書記 鄭永扣
校長 劉炯天
副校長 高丹盈、宋毛平、常俊標、王宗敏、別榮海、張倩紅、闞全程

歷任校長

嵇文甫(1959年——1963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首任校長,歷史學系的創始人,中共早期黨員,曾任河南省副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哲學家。
樊道遠(1979年——1983年)曾任河南日報社副總編輯、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長、鄭州大學校長和河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車得基(1983年——1994年)國內著名化學專家,中共河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省管優秀專家,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曹策問(1994年——2002年9月)政協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申長雨(2002年10月——2012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塑膠成型及模具最佳化設計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獲得者。
劉炯天(2013年5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獲獎者。

知名校友

科教界

李朝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綠色化學首席科學家。
戴程鵬——現任美國Tennesse大學教授,獲得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獎。
趙秉志——北京師範大學刑法科學研究院院長,國際刑法學會中國分會副主席。
丁奎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秦元勛——近現代著名數學家、兩院院士、兩彈功勳科學家,原黃河大學校長。
吳承業——著名數量經濟學家,原華僑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
霍秉權——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首批研究宇宙射線、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傑出物理學家之一。
霍裕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所所長,中國理論物理界的權威之一。
嵇文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哲學家。
申長雨——現任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孫國梁——近代著名土木工程學家,國內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領域創始人、奠基人之一。
聶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吳養潔——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王振民——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彭宗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
王楠林——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中科院“百人計畫”獲得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鍾香崇——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材料學家,中國耐火材料學科的帶頭人之一。
李傑——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首批特聘教授,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李慶斌——清華大學水電系教授,曾獲教育部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席振峰——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
萬有——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和衛生部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雷興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副書記,著名夏商周考古學家
吳潛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
張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材料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馬建標——天津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曾任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笑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國際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鴻鐸——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所長、網路經濟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研究傳媒經濟最早的學者之一。
陳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張友坤——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書記、副所長、研究員,兼任張學良暨東北軍研究會副會長。
潘知常——著名美學家,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傳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劉懷玉——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教授。
劉培德——武漢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全國泛函分析空間理論組召集人。
陳繼會——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研究生部主任。
孫予罕——曾任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國際學術刊物《FULL》編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靳德時——教授級高工,一級註冊建築師,曾任北京城市開發設計研究院(甲級)院長兼總建築師。
楊培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車得基——鄭州大學教授、國內著名化學專家,曾任鄭州大學校長。
常俊標——鄭州大學副校長、河南省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兼職教授。
宋毛平——鄭州大學副校長,河南省高校套用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化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化學會副理事長。
田均良——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
閻錫蘊——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黎占亭——上海有機所研究員、物理有機研究室主任、課題組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宋延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新材料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張瑋——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美國華盛頓州維基尼亞梅森醫學中心外科博士。
韓新強——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曾獲得美國心臟學會76屆研討會優秀科研獎,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瑞德醫院任教授。
陳永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國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南開大學特聘教授,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杜百廉——國內著名的解剖學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河南分會副會長。
楊佳——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趙保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正院級幹部、研究員、中國社科信息學會常務理事。
李維明——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
闞全程——鄭州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馬保根——河南省人民醫院院長,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郭學德——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校長、河南行政學院副院長、河南省優秀青年社科專家、兼任河南省法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憲法學會會長,鄭州大學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
張秉義——河南大學黨委書記。
劉鵬——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朱海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
張元——河南工業大學校長。
邢瑩——新鄉醫學院黨委書記。
衛世文——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
張國臣——河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
寧金成——河南政法幹部管理學院院長。
李少蘭——河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竇效民——鄭州輕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
郭正讓——中原工學院黨委副書記。
胡大白——黃河科技大學校長。

黨政界

吉炳軒——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黑龍江省委書記,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宋照肅——原甘肅省委書記,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南振中——原新華社總編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現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陳全國——西藏自治區黨委委員、常委、書記。
姜建初——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徐明陽——原西藏自治區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
申長雨——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俊臣——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文彬——原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現中國博物館學會會長。
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到鄭州大學視察
1991年江澤民總書記到鄭州大學視察
宋璇濤——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現任貴州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安東——陝西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郭迎光——山西省副省長。
王鐵——河南省副省長。
李亞——河南省副省長。
黃海嵩——安徽省副省長。
李曉鵬——原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副行長,現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
王田海——雲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楊金海——中央編譯局秘書長
萬永祥——曾任外交部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保密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黨組書記、副會長。
王金龍——中央黨校信息管理部副主任
史衛忠——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起訴一處處長
劉光源——曾駐美國大使館公使、現任中國駐肯亞大使、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表。
張宏喜——曾任中國駐紐約大使銜總領事,全國政協委員。
劉貴祥——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二級高級法官。
劉曙光——國家文物局辦公室主任、外事聯絡司司長
蘇茂林——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石春先——曾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南水北調中線管理局常務副局長
蔣篤運——河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文超——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李新民——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舒葳韌——貴州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原貴州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李勤德——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廣州市委員會主委
袁家新——河南省軍區司令員。
余保江——河南省政協秘書長。
趙中社——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
郭俊峰——河南省司法廳廳長。
王照平——河南省林業廳廳長。
王建武——河南省水利廳副廳長。
蘇福功——河南省信息產業廳廳長。
朱長青——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局黨組書記、局長
郭錦洲——河南省銀行業監督管理局局長。
李庚香——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申振君——河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
朱學慶——廣西梧州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原共青團中央常委,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書記。
丁巍——安陽市委書記。
李亞——許昌市委書記。
黃興維——南陽市委書記。
趙中社——原海南省儋州市委書記。
郭洪昌——河南省政府秘書長,原洛陽市市長。
梁鐵虎——濮陽市市長。
化有勛——駐馬店市市長
喬新江——信陽市市長。
曹存正——漯河市市長。
黃興維——原南陽市委書記,原河南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
史衛忠、王麗、張耀庭、亢崇仁、孫英民、田躍曾、王哲、蔣顯倫、孫運峰、丁世顯、朱學慶、李勤德、李永勝、史增田、郭紹偉、張建峰、李德才、鄭實軍、徐蘭峰、丁保東、張憲中、陳義生、孫豐年、訾新建、周濟生、黃旭升、王鐵牛、丁榮耀、史海南、杜新增、宋麗英、趙德山、黃國英、馮長宇、楊瑋斌、趙景春、蔣承順、王應峰、劉紹傑、王道雲、李德超、孟令峰、王永蘇、高宏、侯國欣、許大華、劉曙光、段建國、杜魁興、周仲堂、丁巍、胡荃、李建豫、葛紀謙。
在鄭省直屬機關的鄭州大學校友中有正廳級幹部500餘人,副廳級幹部1800餘人,副高以上職稱600餘人。

工商界

張宏江——現任金山軟體CEO,曾任惠普中央研究室主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IEEE)院士。
竺稼——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曾任摩根史坦利投資銀行部的董事總經理及中國業務的執行長。
徐明陽——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魏克亮——恆大地產集團副總裁。
王莎莉——現任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高級副總經理,同時兼任該公司總法律顧問。
劉嘯東——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美國華爾街上的成功華人金融家。
鮑臣禮——計算機技術藝術家,軟體開發測試專家,微軟西雅圖總部的高級開發測試工程師。
陳向東——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總裁。
計承江——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
孫工聲——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江蘇省分局局長。
焦瑾璞——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負責人。
蔡治建——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行長。
王禮平——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主任。
楊偉強——TCL信息產業集團副總經理,TCL電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胡葆森——河南建業集團董事長,入選中國富豪排行榜。
劉傑——國際著名反病毒專家,金山集團技術顧問,北京日月光華軟體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王獻冰——國內知名網路安全專家。
韓家瑋——世界資料庫知名專家。
何公道——高級系統分析員,國際著名反病毒專家,江民科技技術研發中心總經理。
寧紅濤——原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現廣東金髮(循環經濟產業園)董事長
侯偉——福建榕基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
郭戈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
李偉——思念食品集團董事長,入選中國富豪排行榜。
李長傑——全國人大代表,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李海峰——陶瓷藝術大師,金堂鈞窯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松山——華邦製藥董事長。
鄒源——民營企業家、岳華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
皇甫立志——大商集團鄭州地區集團總裁。
李亞平——東方網神的作者,VTTE超級可視磁碟刊物生成器。
趙長升——河南金鵬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大學生創業網總裁。
王勇——中聯信融北京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愛君——深圳航空城董事長,2003年度深圳地產風雲人物,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創始人。

傳媒界

南振中——原新華社總編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王保純——光明日報總編室常務副主任、高級編輯。
解國記——《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中國十大報業創新領軍人物。
郭曰方——中國科學報社總編輯,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書記,中科院文聯主席
朱夏炎——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
賈文皋——河南廣播電視報社總編。
段傳敏——現任南方企業家雜誌社總策劃兼主編、中國行銷資源線上董事長。
周紹成——原河南電視台台長。
馮冠軍——鄭州電視台台長。
左光瀚——東方今報社長。
黃十慶——人民日報社理論部副主任
李長虹——人民日報評論員,高級編輯
張宗堂——新華社國內部記者。隨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赴南極採訪報導,考察結束後,被評為“優秀南極考察隊員”。
謝登科——新華社中央新聞採訪中心高級記者、經濟採訪室副主任。
張曉華——新華社浙江分社社長。
陳思禹——新華社寧夏分社社長。著名攝影家。
郅振璞——人民日報青海分社社長。
龐新智——大河報總編輯。
仇勇——現供職於《中國新時代》雜誌,副主編。
李穎生——《銷售與市場》雜誌社社長。
劉德璋——河南漫畫研究會會長。
何向陽——河南女作家、文學批評家,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研究員。
孫甜甜——中國國家隊網球隊員,網球世界冠軍。雅典奧運會上女雙金牌。
賈占波——雅典奧運會中射擊男子3×40金牌得主。
李雪英——2012倫敦奧運會58公斤級舉重冠軍。
龐曉戈——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主持人。
陳薇薇——首屆英雄聯盟中國區冠軍。
郭秋霞——中國廚王。
鄭華俤——著名歌手,演員。快樂男聲人氣選手,主演《楚漢爭雄》。
游捷——第八屆《中國魅力型男》冠軍。
陳星——中國思鄉文化流行歌手,代表作《新流浪歌》《致青圈》《單全的愛情》。
陳梟——著名演員,飾演《一點眼淚值多少錢》《傳宗接代》《全世界都會幫你》。
李東學——著名演員,飾演《甄嬛傳》果郡王。
寒江、王世傑、王國慶、王鋒、王保純、黃十慶、謝登科、齊小乎、貢振國、梁廷耀、胡楊、趙瑞瑩、楊青、王亞明、牛青坡、於為民、同、耿協峰、陳思禹、宋文京、石小生、王遂河、馬本德、卞光興、董應周、艾雲、王玉鴻、王健、黨相魁、宋華平、徐天培、浮克、郭光宇、高聖統。

校園環境

校區環境

鄭州大學校園建築景觀美輪美奐,新校區由何鏡堂院士、關照葉院士、彭一剛院士主持規劃設計。截止到2013年,校園綠地面積已達118萬平方米,綠地率51%,顯著改善了校園環境面貌,並被評為”河南省園林單位“。校園核心景觀區占地14.7萬平方米,水系面積約2.5萬平方米,景點十幾處,展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校園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環境優美,樓宇亭台高大宏偉,林陰小道清新怡人,圖書館、管理中心、核心教學區、鐘樓等地標建築分布其中,柳園、荷園、松園、菊園等學生生活園區溫馨相連,是北方大學校園的代表,被譽為是”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是莘莘學子放飛夢想的地方。

校區分布

校區名稱 郵編 地址
鄭州大學校本部 450001 河南省鄭州市科學大道100號
鄭州大學南校區 450052 河南省鄭州市大學北路75號
鄭州大學北校區 450002 河南省鄭州市文化路97號
鄭州大學東校區 450052 河南省鄭州市大學路40號

文化傳統

校訓

明時風,達治體,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厲奮進,竭忠盡智,扶危邦,振貧民。

校風

篤信仁厚,慎思勤勉。

學風

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科技創新,奉獻社會。

精神

不畏艱難,勇於拼搏;
團結合作,協同攻關;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