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元

郭正元

廣西平南縣人。1951年3月至1951年7月,為南方大學學員;1951年9月至1956年9月,在廣東省人民政府民政廳人事處、省人事廳(局),任辦事員、科員;1956年9月至1960年7月,就讀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本科;1960年7月至1968年11月,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助教;1968年11月至1972年4月,為中山大學樂昌、英德“五、七”幹校學員;1972年4月至今,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1997年3月退休。1959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學術專長為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共產黨員。

基本信息

簡介

醫生姓名 :郭正元

性別 :男

所在科室 :院長

工作醫院 :青島黃島區康麗康健康信息服務中心

職稱 :教授

擅長疾病 : 特效治療痹症;各種腫瘤;婦科常見病;中醫養生。

經歷

郭正元教授,男,漢族,中共黨員,1960年6月出生,祖籍山東聊城,現居住在青島經濟開發區。現為亞太地區醫藥衛生國際合作中心客座教授,原山西省永康中醫專科醫院業務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濕製劑專利發明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項目“郭氏痹症診治方案”發明人,原北京林丹醫藥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全國名醫理事會副理事長,青島黃島區康麗康健康信息服務中心院長,中國醫促會全國養生保健指導中心副主席等職。

郭正元教授自幼“八歲”隨祖父學習傳統醫學,師承安陽地區衛生學校呂傳義恩師研習脈診學,從事中醫臨床及科研工作三十餘年。其臨床善用張仲景之法,善用經方,方活藥精,師古不泥。注重調理肝脾、養陰護胃。對風寒濕引起的各類疾患及疑難雜症有獨到的見解和確切的療效。其課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曾分別獲得兩次金獎。病人遍布國內外各階層,寫著醫德高尚的錦旗、銅牌掛滿牆壁。醫患本不是一家人,但勝似一家人。從醫至今沒出過一次醫療事故,醫患關係非常融洽。郭教授曾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首長的親切接見。是廣大患者特喜愛的中醫專家。在天津南開大學研究期間曾寫下;“願天下人健康長壽“之宏願!他的宗旨:治好一人病,解放一家人!

2000年12月發明專利-治療風濕病的中藥製劑及製備方法。

健康知識講座

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防治

一、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西醫學認為:根據臨床、免疫流行病學等方面的資料分析,風濕性關節炎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密切的關係。

1、例如: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大多蔓延在春冬寒冷季節,而引起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等寒冷季節,而引起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等流行疾病,繼而引發和形成風濕性關節炎。

2、目前也有專家、學者研究報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風濕性關節炎。

二、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是:周身各大關節被侵襲,局部出現酸沉、疼痛,甚至腫脹或呈多發性、遊走性疼痛,時隱時現,怕冷,反覆發作,嚴重者形成四肢屈伸不利,關節運動受阻等。若不及早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則後患無窮,造成終生殘廢。嚴重的晚期病人,常見病發循環系統疾病,例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簡稱:風心病)。

附:風心病的臨床表現

風心病為臨床上最嚴重最普遍的併發症。其中患風濕病的(風濕性關節炎)成年人每100名有50人-73人,兒童每100名有65人-80人形成風心病。

風心病症狀:1.心動過速,心率常在每分鐘100次-140次之間,與體溫高度不完全成比例。2.心臟增大,心尖搏動彌散,微弱,心音改變(即吹風性雜音)。

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發部位多為小關節,尤以手足小關節為多見,呈對稱性,繼而累及大關節,並向全身蔓延,終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而變為畸形。患者女性占多數,尤以20歲-45歲為常見。臨床檢驗:貧血、血沉率增快,急性患者白細胞增加。

附:類風濕及風濕性關節炎的鑑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歲與風濕性關節炎有雷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關節周圍腫脹,呈遊走疼痛,靜時不活動疼痛減輕,行走時疼痛加重。兩病不同點是:風濕性關節炎最嚴重的貽害性是可損及心臟,形成風濕性心臟病(見上),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致於對心臟造成損害,但嚴重者可致終生殘疾。

四、中西醫治療風濕及類風濕療效的比較

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其治療風濕及類風濕的藥物,可暫時緩解疼痛-消炎止痛。然而不能根除,並易復發,根據有關專家報導,還有以下毒副作用:

1、消化性潰瘍伴出血或穿孔,這是激素引起最早和最可怕的併發症,並使許多臨床醫生感到憂慮,每日服用強的松20毫克以上,就有可能發生以上症狀。

2、骨質疏鬆,激素可影響腸道吸收鈣,增加骨質吸收和減少新骨形成。

3、無菌性骨壞死,1968年全世界發現168例風濕病患者中,因用激素藥類其中半數以上患有致命的疾病。

4、皮膚萎縮,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可導致皮膚萎縮。

5、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抑制,若口服強的松15毫克,抑制幾乎不可避免。

6、生長遲緩,兒童服用皮質激素可導致生長遲緩。

7、精神症狀,激素可引起病人許多行為心理和主觀感覺上得變化。

中醫認為中藥對本病確有良好的療效,用藥得當絕大部分可以根除,而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並無任何毒副作用(有關療效及其臨床價值詳見下述)。

五、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辨證論治

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祖國醫學名“痹”症。由於人體肌表、經絡感受風寒濕之邪侵襲,引起氣血郁阻,運行不暢,形成“氣血”、筋脈、肌肉、關節等處麻木、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僵硬、變形、致殘。歷代醫書所載風濕、濕痹、寒痹、歷節風等症,均屬“痹症”範疇(包括現代醫學稱為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因:《內經》“痹病篇”記載:“內寒濕三氣雜致,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風寒濕三氣並非等份而致病,恆有兩氣合病、三氣合病,侵襲肌肉、經絡、筋脈、關節等處,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郁滯,形成“痹症”。

主症:肢體關節經絡等處酸痛沉重、麻木,以踝、膝、肩、肘、趾等關節多見。開始在其一關節或某塊肌肉,逐漸蔓延而增加形成多個關節,亦有恆在一處而不蔓延者。或遇寒冷而增重者;或兼有發熱惡風者;或遊走不定而疼痛者;或局部疼痛得熱則減;或局部腫大乍按之則熱,久按而不熱者。亦有紅腫熱痛者(濕熱性關節炎)。舌苔白滑或卜白或白膩,脈濡緩,或弦緊;或沉澀者。

辨症:風性善行而數變,故風邪重者多為遊走性關節炎;寒邪收引凝滯,故寒邪較重者,多為氣血郁滯,運行不暢而疼痛麻木,每遇寒冷而增重,遇熱則少緩。濕邪性粘滯,易郁遇氣血流走關節,故濕邪較重者,大都以關節酸痛,甚則腫大,肢體沉重,睏倦乏力,遇陰雨天增濕而病情較重。寒濕者局部氣血凝滯,乍按之熱而內則為寒故久按不熱也。致於發熱惡風或兼外感是也。苔白滑、薄白、白膩、脈濡緩、弦緊而緩者寒象也。另有濕熱性關節炎,不屬本藥適應範圍不復贅述。

六、神靈頑痹康簡述

本製劑由獨活寄生湯、木防已湯52味大活絡丹、小活絡丹等多方,多藥加減合成。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營衛、活血通絡、軟堅化瘀。臨床30餘年,不斷實踐——改進——再實踐——再提高多次反覆篩選組成大型方劑,適應風濕性不須加減而行之特效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加巧妙地特殊地用酒三而取一的現代科學方法,最大限度地除掉大毒之品的毒性反應,而提取其有效成分,更迅速地使營衛和而經絡通,風寒去而濕邪除。氣血運行暢通,頑痹自能全愈。

經廣泛套用臨床上千例,實踐證明其療效甚速甚捷。並由國家衛生部衛生實驗所6個月的動物試驗證明該藥在急毒、慢毒、藥效、病理、解剖等方面均達到國家衛生部新藥要求。

本製劑經國家專利局審批,已獲個人發明專利權(專利公開號:LN9779962A),並獲“98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本專利已被收載在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國家醫藥管理局信息中心共同編輯出版的《中國藥品專利》98年第七卷第五期地51頁。

七: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措施

1、加強身體鍛鍊,注意居住衛生,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平時避免汗出當風,貪圖一時涼爽;汗出時須待乾後方可沖涼洗澡。

3、若發現身體有局部冰冷現象應經常摩擦,嚴重者用溫酒擦洗。

4、受雨淋或驟寒侵體,可飲少量酒禦寒、驅寒。

5、對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咽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應徹底治療。

總之,在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溫,避免潮濕等致病因素,以免引起風濕病,致使終生遺憾。

供稿人:黃島區康麗康健康信息服務中心 醫師 郭正元

地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阿里山路101號東方花園別墅A5西戶

痹症——辯證論治方法

風濕及類風濕性疾病的治療

——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辨證論治

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祖國醫學名“痹”症。由於人體肌表、經絡感受風寒濕之侵襲,引起氣血郁阻,運行不暢,形成經絡、筋脈、肌肉、關節等處麻木、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經歷代醫書所載風痹、濕痹、寒痹、歷節風等症,均屬“痹症”範疇。(現代醫學稱為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因:《內經》“痹病篇”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致,合而為痹”。其風寒濕一氣並非等份而致病,有兩氣合病、三氣合病,侵襲肌肉、經絡、筋脈、關節等處。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郁滯,形成“痹症”。

主症:肢體、關節、經絡、筋脈等關節多見,開始在某一關節或某塊肌肉,逐步蔓延而增加,形成多個關節,亦有恆在一處而不蔓延者。或遇寒冷而增重者;或兼有惡風發熱者;或遊走不定而疼痛者;或局部疼痛得熱則減者;或局部腫大,乍按之則熱,久按而不熱者。亦有紅腫熱痛者(濕熱性關節炎)。舌苔白滑或薄白或白膩,脈濡緩或弦緊;或沉澀者。

辯證:風性善行而數變,故風邪重者多為遊走性關節炎;寒邪收引凝滯,故寒邪較重者,多為氣血郁滯,運行不暢而疼痛麻木,每遇寒冷而增重,遇熱而少緩。濕邪性粘滯,易郁,遇氣血流走關節,故濕邪較重者,大都以關節酸痛,甚至腫大、肢體沉重,睏倦乏力,遇陰雨天增濕而病情較重(小天氣預報)。寒濕者局部血凝滯,乍按之熱而內則為寒,故久按不熱也。致於發熱惡風或兼外感是也。苔白滑、薄白、白膩、脈濡緩、弦緊而緩者寒象也。另有濕熱性關節炎(略)。

治療原則:

因風寒濕熱之邪通,常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故祛風、散寒、祛濕、清熱等是痹症常用的祛邪之法,由於正氣虛是引起本病的內在因素,所以和營衛、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是本病常用的扶正大法。“血停則淤,濕凝為痰”,痰淤互結,與外邪相合,阻閉經絡,深入骨內,膠結難愈,因此化痰軟堅,活血化瘀。痹病以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是氣血阻閉不通,不通則痛,故通經絡是各種痹病的通知之法。由於邪氣有偏盛,部位有深淺,體質有強弱,陰陽有盛衰,以及邪入人體從化各異,故臨床見症,有表有里,營衛失和,寒熱錯雜,虛實並見,夾痰夾淤等在治療時則當辯證求因,審因論治,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治 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

內服方法:複方:神靈頑痹康1號、神靈頑痹康2號。每日三次,飯後即服,每劑三天服完。適應症: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四肢麻木、滑膜炎積水、產後風及痛經、乳腺增生及腫塊等風寒濕引起的各種疾病。

禁忌範圍:風濕熱、孕婦及哺乳期、各種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禁服。

風濕及類風濕性疾病的預防:

1、加強身體鍛鍊,注意居住衛生,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2、平時避免汗出當風,貪圖一時涼爽;汗出須待乾後可沖涼洗澡;

3、若發現身體有局部冰冷現象,可摩擦、嚴重者可用濕酒或生薑片擦拭;

4、若雨淋後或驟寒侵體,可飲少量白酒禦寒、驅寒;

5、對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咽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應徹底治療。

總之,在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潮濕等致病因素,以免引起風濕病,造成終生遺憾!

中國醫促會全國名醫理事會副理事長

中國醫促會全國養生保健指導中心副主席

黃島區康麗康健康信息服務中心院長

衛生部·醫促會中醫藥研究中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風濕製劑專利發明人

全國民營中醫院院長工作委員會委員

亞太地區國際醫藥合作中心客座教授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特色療法專家顧問委員會資深顧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