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案例

郎鹹平案例

郎鹹平,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深交所公司治理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項目顧問。

人物簡介

郎鹹平,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因在中國大陸發表多篇批評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而成為媒體焦點。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深交所公司治理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項目顧問

郎鹹平郎鹹平

題記

中國的股民都知道一個為中小投資者大聲疾呼的人,中國的經濟學界也領略過這樣一位學者的風範;他不僅敢於大膽質疑股市中的種種怪現象,還“語不驚人死不休”,一路從德隆罵到海爾,再從TCL罵到格林柯爾……他就是理財專家郎鹹平。此間媒體稱,郎鹹平“罵”名之於大陸財經界,當可追李敖先生之於台灣政界!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張揚、獨行。有人說他是敢於直言的鬥士,也有人說他是“瘋子”經濟學家,郎鹹平則自認是《皇帝的新裝》裡面那個說真話的孩子。“郎監管”、“鬥士”、“教父”;“流氓教授”、“三無教授”……褒貶不一,郎鹹平再度成為議論的中心。郎鹹平在中國經濟界所挑起的一場場論證,郎鹹平思考中國未來的這場一個人的戰爭故事,是輕是重?圍繞股市、房地產引發的是是非非,也許現在有人喝彩有人唾棄,它的言論是好是壞?我們等待著,相信時間會給出一個答案的。

案例一

分析局面

TCL創業22年來,從一個以生產磁帶為主的地方國有小企業起步,發展為一個在通訊、信息、家電、電工、多媒體電子等領域都頗有建樹的大型企業集團。最近TCL在國內的名氣簡直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因為它在產權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被一些單位形容為產權改革的典範。2004年1月TCL集團成功上市,標誌著TCL長達7年的產權改革取得了預期的”成功”。而TCL集團的總裁李東升個人資產高達12億元。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是李東升的成功真的是產權改革的成功嗎?

2004年1月6日,TCL集團上市,總共融資額達到25億。李東生持有5.59%的股權,按照發行價,李東生身價達到6.1億多元,按2月2日收盤價8.35計,則已達到12億元,成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對於TCL的改制,市場上一片讚揚,認為它走出了國企改革的新模式。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郎鹹平郎鹹平

我們回首TCL的歷程,就會發現,這實際是一個國有股權稀釋的過程,進一步說,是以股權激勵為招牌,以證券市場的為渠道,使國有資產逐步流向個人的過程,也是TCL的管理層獲取國有資產的過程。

我們以標誌性事件為分隔點,把TCL的產權改革過程分為兩個階段:1981-1997,1997-2002,幷對此進行分析。

國有獨資階段(1981-1997)

從1981年到1997年這16年,是TCL的全民所有制階段。而其中1985年5月中港合資的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則是期間最重要的事件。之後,TCL開始向電話機方面發展業務,很快TCL成為中國電話大王。1993年,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1996年,李東生繼任TCL集團總裁。

TCL的家底基本是在這個時期打下的,而不是在李東生時代。因此,李東生基本不是一個象張瑞敏那樣的創業者,而是一個守業者,他的作用在於從上任後長時期的鞏固了這個企業的市場地位。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TCL集團是一個國有獨資的企業, TCL通訊也已上市,但對整個TCL集團來說,產權幷無實質性的變動。但李東生執掌TCL後,思路就與前任迥然不同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國有股權稀釋與轉移階段(1997-2002)

機遇往往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相比較張瑞敏、倪潤峰,李東生是最幸運的一個。李東生的幸運之神是惠州市人民政府,如果TCL處於張瑞敏所在的青島市政府或者倪潤峰所在的綿陽市政府,結果就可能不是今天這樣。

1997年4月,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TCL集團進行經營性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幷與李東生簽署了為期5年的放權經營協定。按照協定規定,TCL到1996年的3億元資產全部劃歸惠州市政府所有,此後每年的淨資產回報率不得低於10%;如果多增長10%—25%,管理層可獲得其中的15%;多增長25%—40%,管理層可獲得其中的30%;多增長40%以上,管理層可獲得其中的45%;超出部分獎勵給經營管理層,或者以優惠價購買,這就是對社會不公平的開始。在國有控股的情況下高管人員就可以將公司“合法”的做壞,但自己擁有股權以後就立刻將公司做好,那么受全民委託的國有企業高管人員的信託責任在哪裡呢?

提出問題

根據這個協定,我要提出幾個疑點。淨資產回報率是管理團隊能否取得股權的唯一界定準則,只要超過10%的部分都歸管理層所擁有。因此中小股民如何能確定TCL所公布的淨資產回報率是可信的呢?有沒有可能有虛假的成分在其中呢?

我從TCL的網站上得到這樣的數據。我們利用電子行業排名來觀察TCL的經營績效,而參與排名的公司有41家。我們來看2003年的指標,淨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名列前茅,這合乎了高淨資產收益率圖利管理層大前提。但除此之外,其他的指標卻是矛盾重重。

表一

淨資產收益率(%)

第3名

總資產收益率(%)

第6名

成本費用利潤率(%)

郎鹹平郎鹹平

第26名

股票收益率(%)

第32名

流動比率

第26名

現金比率

第31名

資產負債率(%)

第35名

利息保障倍數

第12名

毛利率(%)

第25名

主營業務利潤率(%)

第25名

淨利潤增長率(%)

第16名

總資產增長率(%)

第23名

以下就是我的一些疑問,可以與股民進行探討:

1. 如此低的毛利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排名在25),如何能創造出如此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呢(排名在3),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認為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TCL有著極低的成本費用。因此與行業相比,同樣的成本費用應該創造出較高的淨所得才對,但是TCL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淨所得除以成本費用)卻排名在26名,因此不合理,我希望TCL能解答我的疑惑。

2. 流動比率和現金比率居於26和31名。資產負債率居第35名(第一名的比率最低),而利息保障倍數居於12名,顯示TCL的財務風險是很大的。希望TCL能夠解答我的疑惑-----為何風險如此大的公司卻給股民創造出了極差股票收益率(排名26),也就是TCL的股民承受了高風險低收益的不合理組合。

3. TCL的淨利潤增長率(排名16)和總資產增長率(排名23)只屬於行業中下等的水平,因此TCL應該是一個增長速度緩慢而未來盈利看淡的公司,因此低股票收益率(排名26)就顯得比較合理。如此看來股民根本不應該在對TCL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期望,希望TCL能夠解答股民的疑惑。

這種種疑點減低了TCL產權改革的正當性。在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裡,李東生及其管理層逐步擴大了他們的股權比例,其過程如下。

1998年12月,TCL集團完成了1997年度的授權經營獎勵和增資,李東生等14名主要管理人員合計增資2000餘萬元,而另有47名其它管理人員通過公司的工會工作委員會增資230餘萬元。此次增資完成後,工會工作委員會共代表47位員工持有TCL集團註冊資本0.92%。當時的持股比例是:國有股91.09%,高管7.99%,工會0.92%。

1999年,TCL給員工發認股權證,鼓勵員工持股,員工總計拿出1.3億元認購股權。

郎鹹平郎鹹平

2000年1月,對管理層進行1998年度獎勵之後,股本結構已經變為:國有股79.22%,高管15.434 %,工會5.346%。

2000年6月,公司增資擴股,總股本擴展到35803萬股再經過2000年10月的配發。股本結構為:國有股62.59%,高管15.98%,工會21.43%。

2000年11月,對管理層進行1999年度獎勵之後,股本結構為:國有股58.13%,高管19.91%,工會21.96%。

2001年12月,對管理層進行2000—2001年度獎勵之後,股本結構為:國有股53.35%,高管23.51 %,工會23.14%。

2002年4月16日TCL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屆董事會的成立,此時TCL集團淨資產為16億元,總股本為16億股,TCL集團引入了五大戰略投資者——日本的東芝、住友,香港的金山、南太和pentel,它們通過現金購買的方式,共持有TCL集團18.38%的股權,而惠州市政府則由此前58%的絕對控股股東,變為持股40.97%的相對控股大股東,TCL管理層股權上升為25%,其它非管理層、非戰略投資者股東則持股15.65%。 至此,TCL集團由一個地方政府絕對控股的國有公司成為地方政府相對控股的多元股權結構的公司。

我認為股權多元化幷不是李東生的最終目標,如何能將手中的股票價值最大化才是他的最後考慮。於是,TCL的“阿波羅計畫”出台,名義是“以內部資產重新整合,提升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率,實現集團整體上市再發展”。實際上,這個令人費解和詫異的名字,真實含義就是TCL集團整體上市,幷利用這個機會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說的再透一些,就是怎么讓讓管理層在產權改革的煙幕下,“合法”的取得其它人所取得不到的國有資產。

下面就是明證:集團整體上市的股東名單中,自然人楊利(TCL員工)持有的15.41%的股權中有14.79%通過民事契約以信託方式持有,此外另有40名高管成為TCL集團自然人發起人股東。

2003年11月10日,TCL集團發布與TCL通訊的合幷公告,並將TCL集團上市。集團上市後,李東生宣稱的目標是:在多媒體電子(彩電)、移動通訊終端設備(手機)、白色家電、信息產業、電工五大產業中,前兩者進入國際前五名,後三者處於國內領先地位,2010年集團銷售額爭取達到1500億元人民幣。彩電要做到世界10%的份額,即1200萬台,TCL目前才做到600多萬台,還差一半;手機進入前五名靜態要1000萬部,動態則在1500萬部左右。

15天后TCL集團受讓TCL通訊股份全部完成; 2004年1月7日,TCL集團公開發行股票;1月30日,TCL集團股票正式在深交所掛牌上市。TCL產權改革完成,而李東生終於如願以償,從一個國有資產的經營者成為億萬富翁

誰的成功?

TCL上市了,大家歡呼、羨慕,認為TCL的產權改革是成功的,走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模式。華爾街日報評論說,它“可能會吸引其它大型國有企業群起效仿,紛紛進行換股IPO”,從而為解決困擾他們已久的產權之結提供一條新路徑。

我不能理解的是我們到底歡呼什麼,TCL的產權改革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TCL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只不過是李東生的個人“合法”的轉移國有資產到自己的口袋,而這種機會不是給每一個老百姓的,這就是我所批評的不公平。

一種觀點是:產權改革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和原因,TCL產權改革帶了企業利潤增長和健康發展,所以它是成功的。那么我們來看一下。早在TCL產權改革之前,它就已經是電話生產龍頭,這顯然不是產權改革的結果。而在李東生時代,1997年至2003年TCL集團的國有資產增長了2倍多,銷售額飛速上升,市場份額占到全國前位。但僅僅看這幾個財務指標是不夠的。我們從前面的表一中得到如下的結論。除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排在前列以外,大多數其它指標都在平均水平以下;指標在20名之前的幷不多。舉例而言,流動比率和現金比率居於26和31名。資產負債率居第35名(第一名是最低的比率),而利息保障倍數居於12名,顯示TCL的財務風險是很大的。此外,毛利率、股票收益率和個類型利潤增長率都是差於行業平均。總體而言,TCL的經營成果幷不比其它公司輝煌。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這是我們產權改革的結果,我們還有理由說產權改革是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嗎?

第二種觀點是:企業上市了,公司治理提升了,就是產權改革的成功。這個說法更加膚淺。我多次強調,上市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現在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但幷沒有多少因為上市而使公司治理得到大的提升。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TCL的治理結構在過去幾年裡發生了質的變化。

第三種觀點:TCL上市促進了TCL的業務重組。但是,如果是為了實現TCL集團內部的業務重構,作為第一大股東,TCL集團完全可以通過內部的或外部的資本運作實現業務的重構。吸收合幷TCL通訊,TCL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化解經營單一的風險,增強控制力,提高集團整體經營效能。但對於同一項業務、面對同一個市場,在一個企業集團內部倒來倒去,又有什麼必要呢?

第四種觀點是:通過產權改革,股權得到了最佳化。什麼叫做股權最佳化?如果我們定義為國有股權的稀釋、股權多元化和股權集中度的降低就是股權最佳化,那么TCL產權改革也許是成功的,但這只是表象。真正最佳化的股權結構是能夠形成良好公司治理的股權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最近TCL公布的分拆TCL移動的計畫而造成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就不是一個好的公司治理之下所應有的結果,因此TCL所謂的股權最佳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第五種觀點是:TCL的改革解決了激勵機制問題。這種觀點認為,目前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幷非企業的所有者,這使得企業經營者的成績幷不能得到相應的肯定。前些年國內企業老總們的59歲現象,就是沒有解決好企業經營者的利益和收入問題。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責任和利益幷沒有捆綁,其中的弊端可窺一斑。TCL公司管理層擁有25%的股權,這從產權和利益上使得企業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捆綁。這也許是TCL唯一成功的地方。但是,這個成功是的單向的,它不是企業改革的成功,而是李東生和高管層的成功,是MBO的成功。對於國家來說,則是國有資產的進一步流失。

案例二

二元經濟體系1,銀行巨觀調控失效

“政府的巨觀調控不但對房產價格、股市價格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推波助瀾。上午巨觀調控,下午房價大漲。為什麼巨觀調控對我們的地產跟股市沒有太具體的作用呢?”

樓市,股市過熱,誤判為經濟過熱,企圖用提高利率抑制投資過熱,反而使過冷的實體經濟更冷,卻對過熱的股市樓市毫無作用,甚至是推波助瀾。

原因是政府掌握“有兩大核心資源━━土地開發權以及銀行信貸權。”

“這兩個權力基本上操縱在政府的手上,只要在政府的手上就有“尋租”的可能。”

所謂的巨觀調控不僅管不住兩大資源,而且,政府手中的兩大資源成為腐敗的根源,巨額腐敗資金又加劇了樓市股市的過熱。

郎鹹平郎鹹平

2,地價為什麼只漲不跌?

“中國的地價漲幅是全世界最快的,而且只漲不跌,這種只漲不跌的經濟指標本身就不正常。這種只漲不跌的指標給我們地產成本帶來什麼樣的壓力呢?那就是在所謂的公開競價之下,土地價格飛漲;這樣就加大了構建成本。”

地價為什麼只漲不跌?因為地價越高,成本越高,樓價越高,樓價越高市越熱,對土地的需求越高,進一步推動地價增長,形成虛高的惡性循環,而樓市虛高出政績,地價虛增增財政,政府不僅不去干預,而且暗中默許和推動。在這種情況下所謂“調控樓價”只能流於空談。

“老百姓平白承擔了高價土地的成本,但是缺乏政府對老百姓的回饋。”

如果增加的成本完全補貼給老百姓,也就無所謂負擔。問題是,政府得了好處,老百姓完全承擔了負擔。

顯然“這種成本居高不下根本不可能靠單純的巨觀調控壓下來,因為土地本身就很貴。”

3,民營資金,腐敗資金哪裡去了?

“我們民營企業家的投資意願,不到先進國家的20%,這個百分之八九十的閒置資金去了哪裡?”

“這個“大面積的腐敗”,貪污受賄款的一大筆去了哪裡?”

顯然都只有一個去處:投資樓市股市。

4,什麼是“虛靡資金”?

“因此“虛靡資金”一起來推動成本上升,兩股扭曲的市場化現象糾結在一起房價居高不下,一般老百姓再也買不起房了。”

從實體經濟抽出來的資金投資樓市股市,縮小了實體經濟的支撐,擴大了虛擬經濟的規模,這樣的資金就是郎先生所謂的“虛靡資金”。包括虛高起來的地價,審批費,腐敗資金,這些都推動樓市成本上升。“兩股扭曲的市場化現象”就是地價市場和樓價市場。

“地產的需求面是“虛靡資金”,其原因是地方投資環境的惡化和大面積的腐敗所造成的”

“虛靡資金”既是地產成本升高的原因,又是“地產的需求面”——供求關係導致價格升高的原因。

“很難透過巨觀調控來控制住這種供給面市場化嚴重不足,以及需求面市場化嚴重過度的現象。而且結果呢,就是房價居高不下。”

地產資源是有限的,政府又待家而詁,產生尋租腐敗,又產生了腐敗資金和民營資金的過渡需求,結果必然是:房價居高不下!

“按照經濟學理論來看,利率一提高,股價應該大跌。為什麼我們的股價大漲呢?我看了很多經濟學的討論,當然都是錯的。拿我的理論給你們解釋:那就是利率一提高的結果,就是進一步打擊了企業家的投資意願;營商環境更惡化。更惡化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擠壓出大量的“虛靡資金”進入股市。”

“營商環境越惡劣股市越火、樓市越火,泡沫越多”、“腐敗越普遍,樓市越火、股市越火,泡沫越多”。

5,“以金錢為綱”的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二元經濟體系

“房改之後住不起房、醫改之後看不起病、教改之後上不起學。”

從郎先生的經濟學分析,都有類似原因:“以金錢為綱”的市場化的必然結果。

“在“以錢為綱”的理念之下,中國經濟產生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二元經濟體系;也就是在任何時候,中國的經濟是過熱和過冷同時存在。”

一切調控都只能推動“實冷虛熱”!越來越強化二元經濟體系!

““以錢為綱”的理念走下去的話,你不會走向美國。你知道你會走向哪裡嗎?你會走向菲律賓。”

6,通貨膨脹的產生

“過熱的原因是我們的資金被誤導到了某些特殊的工程,那么其他的就過冷。你一旦走到這一步,就必然產生它的必然結果:一、巨觀調控失效。二、通貨膨脹。”

“提高利率0.25%,過熱部門繼續膨脹。但是“過冷”的部門就遭殃.“過冷”的部門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他們的資金來源不是國有銀行,大部分都是地下金融。地下金融的利率是非常有效率的。按照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地下金融的利率是官方利率的四倍。也就是當央行提高0.25個百分點的時候,民間利率應該提高1%。”

提高利率,民營投資困難增加利率提高的四倍!

“利率一上升,“過熱”部門更熱,“過冷”部門更冷。巨觀調控失效,就是這個原因。”

“由於資源被大量誤導到過熱的部門,因此“過冷”的部門缺資金。政府必須增發鈔票,而增發鈔票的結果導致了全類的通貨膨脹。”

增發鈔票是通貨膨脹的質的原因。

“如果每一個人,都像他一樣都不去養小豬而跑去炒股、買樓,那么上漲50%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豬肉價格必然要上漲50%。當你不養小豬的必然結果,是你看起來股市和樓市對你有直接的好處,而且代價就是通貨膨脹一定會出來。因為這個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所謂的股票市場,它的本質就是構建一個動態活潑的經濟舞台。股票市場只是根據社會資源做的某種程度的計算。股價比較要有基本面的支撐股價才有意義。”

樓市股市的虛增數正好是實體經濟的減少數,因此正好就是物價上漲數!這是通貨膨脹的量的根據!

7,大學生為什麼失業?

“美國跟香港是個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這個才是真正需要大學生的行業。”

“中國是以製造業為主,很多的製造業從董事長一直到門口看門的,沒有一個大學生。因為生產鞋子嘛,需要什麼大學生?”

美國大學生那么多不會失業,而中國沒有美國大學生比例高,卻必然出現失業,根本原因是經濟類型不同。

8,是體制問題還是還是經濟發展本質問題?

“很多人認為**黨的問題是體制問題。我根本不同意,體制問題有這么簡單嗎?而且體制問題基本上是我國專家想出來的,基本上都是錯的。你認為改變一個體制就不腐敗嗎?菲律賓腐不腐敗,腐敗,比我們更腐敗。”

“中國的腐敗不是我們經濟學家所謂的“體制問題”。我認為腐敗所以產生,是因為政府提供的公**品不足所造成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是“公**品不足”,從政治的角度,是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還是“以錢為綱”?

“你認為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為民,為窮苦大眾;不是為錢,為少數富人,甚至為少數富國。

“中國是一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你有什麼指向嗎?你覺得對你來講是一個光榮嗎?你引以為傲嗎?製造業就是把資源用光挖光,不留給子孫的行業,這叫製造業。我們這一代人給下一代人所留下的是什麼?是一個體制腐敗、社會墮落、資源挖光用光的中國。”

在資本主義統治的國際世界,製造業是產業競爭鏈的低端產業,是第三世界國家屈辱地位的經濟原因。在社會主義國家,獨立自主的製造業是自力更生必不可少的,是造福於自己的人民的。經濟發展的本質不同,製造業的意義也不同。

“佛羅里達州的成功,是因為他有最好的福利、最好的醫療、最好的環境、最適合人居。這樣有錢人就搬過去了,有錢人搬過去他們的稅收就足以為養火這個州,這應該是中國的未來。”

霸權主義的富裕建立在對第三世界的剝削的基礎之上,因此,美國的富裕不是中國的未來。

9,在世界資本主義秩序下,工業化(製造業化),“出口創匯”“引進外資”對中國都是禍害!

“簡單的“出口創匯”這四個字,而我們今天以及下一代帶來了無窮了災難。”

“你拿我們有用的資源,出口之後換回來的是每天在貶值的美金。”

“耐克自己做不做生產?不做。他給誰做呢?給一個傻子國家,叫“中國”。我們浪費我們的人力、把我們的資源挖光、用光,製造出來的運動鞋拿去美國銷售,他們賺取40%的利潤,而我們只賺5%不到的利潤。我們把我們的資源挖光用光之後,只賺5%不到的利潤。美國賺取大量的利潤,最後還通過匯率升值讓你5%的利潤都賺不到,把你們的資源挖光,把你們的產品出口到美國,這就是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

“我們“製造業大國”這五個字是個恥辱的名詞?原來所有的“製造業大國”在今天的環節下,你是把屬於下一代的資源挖光用光圖利外國人。”

10,人民幣升值的背後

“我們現在1.3萬億美元的外匯,給了美國和歐洲更好的藉口整治你。怎么整治你,天天讓你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之後,中國沿海的出口型企業大量倒閉是必然的。我們的出口型製造業淨利潤率不過5%,壞的時候還不到這個數字。5%的利潤率,只要我們的人民幣升值超過5%,你的資金將被席捲一空。”

人民幣升值就是把民族企業本來就微薄的利潤完全抽乾,最後被外資廉價收購!

“今天中國企業的真正難處是國企也不行,民企也不行。在國際化浪潮之下,有可能雙雙被淘汰,我前面講的匯率大戰,下一場就是民營企業大量的被淘汰。”

“如果我們的經濟走向是正確的話,如果我們的國際化是正確的話,為什麼你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呢?可見我們的國際化是錯的。當大量的資本湧入中國的時候,你將無情倒閉。”

“匯率不斷升值,下一步就是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席捲中國的日子。”

11,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決不是什麼“比較優勢

“想通過運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配合上國外的品牌以及技術,想通過這樣就國際化。這么容易啊?這樣就能國際化啊?那當企業家太容易了。後來他們收購了湯姆森以及(阿卡特爾)。另外一家也想國際化,他們收購了西門子的手機移動運營,兩年之後兩家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國際化宣布失敗。”

12,只有霸權的國際政治,沒有和諧雙贏的國際政治

“你真以為他是自由主義國家啊?真正讓外國企業無條件進入的只有中國。”

“這就是國際政治。你走出國際才發現,你根本就不理解國際市場,你根本就不理解他們在玩什麼。一個標榜自由經濟的國家,竟然會用政治干預經濟。”

“下一步就是美國和歐洲的金融資本、產業資本進入中國大量收購,而且是低價收購,幾年之後中國即將成為經濟赤字國。這就是我看的未來。”

“你要收購別人,別人不讓你收購。別人來收購你,你還不得不同意,叫做WTO。”

WTO就是霸權主義時代的變相的不平等條約!不是逼迫你簽定,而是你自願而百般乞討來的,通過自願承諾而出賣。

“美國政府利用政治力量不斷的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讓你人民幣不斷的升值、不斷的升值、不斷的升值,一步一步的啃食著你的利潤。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就像美國的國會一樣,是禿鷹;禿鷹乾什麼呢?飛下來吃屍體。”

郎鹹平郎鹹平

13,我們要怎樣的國際化?

“我們是一個沒有挖溝渠的國際化。”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什麼?你以為是民主、自由、議會憲法這就叫資本主義嗎?你浮淺,那是表面現象。資本主義的真正靈魂、本質是什麼?”

郎先生從資產階級經濟學上說,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市場經濟的嚴刑竣法;但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上說,本質是剩餘價值的剝削,必然的兩極分化。不可能世界各國都靠嚴刑竣法變成“美好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總是象洪水一樣一次次淹沒第三世界國家,決不允許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哪怕是資本主義的崛起)。對於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更不可能先有資本主義的溝渠,再實行資本主義的國際化,中國精英惟有先搞所謂改革開放的“國際化”,引入資本主義的洪水來衝擊社會主義,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這就是中國要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然的悲哀!中國只能一心一意獨立自主發展社會主義,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到達共產主義的國際化!

““國際化的溝渠”是什麼?那就是嚴刑峻法的法制化遊戲規則叫溝渠。喔,同志們,原來我們國際化了二十幾年,忙到最後發現忘了挖溝渠。你在一個沒有遊戲規則的情況下,你竟然敢國際化。那么你國際化的必然結果,一定是大欺小、強欺弱。產業資本、金融資本進來了,它可以隨意掠奪,因為它比你強,他搞定司法的力量比你強得多。到最後就是農民教育我們的:洪水蔓延,把農田都淹沒了。”

14,全世界哪個國家敢賣銀行?

“甚至通過WTO要把我們的銀行賣給外國人,全世界哪個國家敢賣銀行?大概只有中國。你不信,我們收購花旗銀行看他們賣不賣?美國國會又要出來干涉。銀行能賣嗎?”

銀行的本質是國家信用,國家信用是國家主權,出賣銀行就是出賣國家信用,出賣國家主權。是只有賣國精英才會有的無恥行經!

“你連銀行的本質都不知道,就敢隨意的改革銀行,不然就是上市、不然就是出售,你好大膽。你曉不曉得這個策略將遺禍子孫?叫什麼?叫“喪權辱國”的條約。因為不懂國際化賣銀行就是“喪權辱國”。”

15,我們今天的水平跟150年前的老祖宗差不多

“靠著兩大政策體系,一個是WTO,一個是政治壓迫人民幣升值。配合這兩隻禿鷹,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相繼來到中國,到這個時候你才想起來,老農民教導我們:哎呀,國際化之前忘了挖溝渠。”

“按照美國某公司預算,五年之後沃爾瑪、家樂福將席捲中國80%的資產。到那個時候外資集團會聯合壟斷,然後加大中間的利潤浮動,把你中國的白銀大量的流出中國。”

“原來我們今天的水平跟150年前的老祖宗差不多,150年之後我們的子孫會怎么評價我們?150年之後我們的子孫會說,150年前的合肥老祖宗還不如三百年前的老祖宗。至少300年前的老祖宗是打仗打敗了以後才讓這些白銀流出的,而且大清朝的時候沒有降將。而現在呢,150年前合肥的老祖宗還高高興興把白銀送出去。”

“原來缺乏法制化規則是這個下場啊?那是的,那就是席捲中國。”

16,放棄社會主義我們不可能有什麼“先進思維”

“我們思維的落後,使得環境被破壞了,發展被誤導了,國際化被掠奪了”。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是因為“思維先進”,而是占儘先機,已經鑄就了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秩序,第三世界不可能引進資本主義的“先進思維”而改變霸權主義的固有秩序。

17,崩盤和危機

“當你把錢移轉出去之後,缺乏實際面的支撐,股市或者是樓市的崩盤是第二個事情。”

“你以為你在股市和樓市賺了很多錢,實際上你所擔負的:一、通貨膨脹。二、崩盤的危機。沒有可能整個社會都在樓市賺錢”。

“如果你的房價總是平穩上升的話,那是負面因素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負面因素會不斷的加速度積累,到那一天就會突然的崩盤。這個就是1997年的香港地產”

“賣房子的市值還不夠還貸款;因為樓市崩潰。還不了貸款會有什麼結果呢?就有很多人不還了,乾脆把房子丟給你,我不還了。只要香港老百姓有這種心態,把樓丟給你銀行了,我不還,那就是香港的金融危機。”

18,“以房地產帶動經濟的發展”是胡說八道。

“我就沒有發現哪一個城市是以房地產行業發展起來的。都是靠某一個優勢競爭,包括交通、政治、軍事、旅遊,你總得有一個原因讓城市發展起來。”

“房地產的開發,在中外歷史來看,它一定是個滯後產業。一定是在某個城市競爭優勢發展之後,老百姓需要房子,房地產才能發展。”

郎先生的演講很精彩,給人以深刻啟發,特別是從經濟學上深刻地揭示了許多問題的本質,從而也就自然批駁了許多禍國殃民偽理論的胡說八道。

案例三

《產業鏈陰謀Ⅲ:新帝國主義併購中國企業的真相》

產業鏈陰謀Ⅲ:新帝國主義併購中國企業的真相產業鏈陰謀Ⅲ:新帝國主義併購中國企業的真相

內容介紹

中國經濟正上演著一出產業鏈悲劇。在這齣悲劇里,憑藉產業鏈優勢盤剝中國企業的外商們笑逐顏開,得意洋洋;中國的經濟、中國的企業、中國的百姓卻在哭泣!這樣的悲劇必須終結!在中國經濟的危急存亡之秋,東方出版社於奧運會之後出版了《產業鏈陰謀》系列圖書。作者在本系列圖書中詳細講述了這樣一齣悲劇是如何發生的並且說明了我們怎樣才能為產業鏈悲劇畫上休止符。

圖書目錄

前言 誰在掏空中國企業

第一章 中國礦業危機

[本章導讀]

第一節 案例詳解

[本節導讀]

一、美國亞美大陸煤炭有限公司/萬浦集團

二、Vimetco N.V.(原荷蘭馬可工業集團)

三、英美資源集團

四、美國業集團

五、美國鷹都鋁業集團

六、加拿大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

七、澳華黃金

八、格瑞芬礦業公司

九、加拿大明科礦業集團

第二節 中國礦業整合之路

[本節導讀]

一、雲南麻栗坡:礦業整合的困難之處

二、環渤海五省區:礦業整合的成效與問題

第二章 跨國企業於中國水泥市場的併購秘籍

郎鹹平郎鹹平

[本章導讀]

第一節 中國水泥業背景

[本節導讀]

一、集中度低

二、區域性強

三、外資踏進國內企業的契機

第二節 併購秘籍——IPD與ISC策略

[本節導讀]

一、產業鏈與企業成功的關係

二、併購秘籍:IPD策略

三、併購秘籍:ISC策略

四、中國水泥併購中的成功秘籍IPD與ISC

第三節 拉法基於中國的併購與發展

[本節導讀]

一、拉法基入主四川雙馬

二、拉法基水泥產業鏈的ISC策略

三、拉法基水泥產品開發的IPD策略

四、發展高價值的下游產業——混凝土

五、拉法基個案再探:從都江堰水泥廠看ISC及IPD

六、整固產業鏈後的成功

第四節 Holcim華中併購與發展

[本節導讀]

一、外資Holcim的出現

二、Holcim水泥的產業鏈ISC策略

三、Holcim水泥產品開發的IPD策略

第五節 愛爾蘭CRH東北併購與發展

[本節導讀]

一、CRH水泥產業鏈的ISC策略

二、CRH水泥產品開發的IPD策略

第六節 外資併購結果與我們的反思

[本節導讀]

一、外資併購結果

二、IPD策略

三、ISC策略

四、我們的反思

第三章 動態融合造就獨一無二的卡特彼勒

[本章導讀]

第一節 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概況

[本節導讀]

一、工程機械的介紹

二、世界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簡述

第二節 解讀卡特彼勒——產業鏈的動態融合

[本節導讀]

一、公司簡介

二、卡特彼勒的產業鏈融合

三、產業鏈整合——無可比擬的採購成本優勢與標準

四、產業鏈整合——創新的產品設計

五、產業鏈整合——卡特彼勒的生產大融合

六、產業鏈整合——服務層面的競爭優勢

第四章 外資如何併購蠶食中國化工及醫藥行業

[本章導讀]

第一節 化工及醫藥行業的6+1分析

[本節導讀]

一、化工行業的IPD舉足輕重

二、化工行業的ISC不容忽視

三、醫藥行業IPD的微不足道與ISC的不可或缺

第二節 外資併購中國化工企業

[本節導讀]

一、合資併購概況

二、化工行業的核心

三、案例分析

第三節 外資併購中國醫藥企業

[本節導讀]

一、醫藥產業鏈

二、合資併購概況

三、醫藥行業的核心

四、從中國分銷市場概況看ISC的重要性

五、實例分析——外資如何選擇併購公司

第五章 玩具行業的本質分析

[本章導讀]

第一節 玩具行業的金三角

[本節導讀]

一、安全

二、感知度

三、行業本質——情感訴求

第二節 NICl家族中鬱悶的“馬室奧三世”

[本節導讀]

一、擁有高水準的安全和感知度還遠遠不夠

二、它象徵德國了嗎

三、它帶動球迷們的滿腔運動激情了嗎

第三節 迷你四驅車——情感訴求和玩具之間的連結

[本節導讀]

一、什麼是迷你四驅車

二、迷你四驅車的興衰

三、《四驅兄弟》如何滿足情感訴求

四、迷你四驅車的衰落

第四節 失寵的電子寵物機——產品功能的缺失

[本節導讀]

一、什麼是電子寵物機

二、電子寵物機憑什麼風光一時

三、電子寵物的失寵

四、電子寵物的重生

第五節 ELM0異軍突起

[本節導讀]

一、滿足情感及媒介催化的完美結合

二、Elmo的特殊魅力

三、媒介的牽引

第六節 “萬人迷”芭比娃娃的隕落和活死人娃娃的崛起

[本節導讀]

一、芭比娃娃的輝煌

二、芭比娃娃的弱化

三、心態的變化

四、活死人娃娃的崛起

第六章 軟硬結合:法國SEB收購中國炊具業龍頭蘇泊爾

[本章導讀]

第一節 炊具業:軟體硬體都要硬

[本節導讀]

一、炊具業行業本質一:硬體

二、炊具業行業本質二:軟體

三、炊具業行業本質三:硬體軟體相聯繫

第二節 成功案例分析:SEB旗下國際品牌法國特福

[本節導讀]

一、法國特福簡介

二、法國特福的成功之道

第三節 失敗案例分析:中國炊具業鼻祖瀋陽雙喜

[本節導讀]

一、瀋陽雙喜簡介

二、不變的瀋陽雙喜

第四節 收購方分析:法國SEB在中國

[本節導讀]

一、法國SEB在中國的業務簡介

二、SEB中國的失敗原因

第五節 被收購方分析:中國炊具業龍頭蘇泊爾

[本節導讀]

一、蘇泊爾簡介

二、看似完美的蘇泊爾

三、蘇泊爾背後的問題

第六節 完美結合

[本節導讀]

一、併購原因

二、併購之後

由案例到思維

事到如今,沒有企業的老闆會天真地以為搬來一套IBM或者惠普的戰略管理制度就能夠實現他們的輝煌,同樣的資源和同樣的規則,有的人能發揮到極致而有的人卻無所適從,這就說明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制度本身,而在於超脫於制度之外的思維能力。

而2005年12月,和郎鹹平教授在北京北新橋東北角的火鍋店裡面,在討論新出版的三本書的名字時候,郎鹹平幾乎是不加思索地選擇了《思維——國際級企業和企業家戰略》這個名字。他覺得,這比起以前的《操縱》《整合》和《運作》,更加符合他今天對於企業案例的研判定位。

郎鹹平郎鹹平

郎鹹平研究的案例和哈佛案例完全不同。他一直認為,哈佛案例基本上是和案例企業充分溝通,因此是以展現為主,而不注重分析。其實他個人可以說不喜歡這種案例風格,他常常開玩笑說哈佛案例實際上是替案例企業做廣告。因為哈佛案例的最大價值就是讓學員了解案例企業本身自述的經營思維和運作手法等等,而郎鹹平著眼的則是,企業本身運營的經營思維和運作手法等等。具體而言,他的案例著重於利用企業所披露的財務資料來分析這家企業的運作手法和戰略思維,而不是企業本身如何說——這是和哈佛案例最大的不同點。在自述和運營之間,無疑有著足以產生事實消解和重構的巨大差別。郎鹹平教授的強項,過去3年大家經常可以感受到,就是哪怕很多質疑,他都始終希望完全能夠以客觀的財務數據來分析這家企業,我不和案例企業的領導交流。這一招看似平平淡淡,卻在郎教授手裡運用出來了如同降龍十八掌一般的至剛至強的作用。“如果被列入哈佛案例的企業普遍感到驕傲與光榮,被列入我的案例的企業普遍感到緊張與不安。”

郎鹹平教授在全書之中談及的主要是日韓公司近年的浮沉圖強案例,其實對於內地企業界知識界都有切實意義。舉例而言,“我們第一流的企業家如何決定投資方向呢?認為這個行業有市場潛力就進入,這是15年前的思維了,如果現在你還認為有市場空間就要進入的話,那是要失敗的。今天,應該用一個系統性的思維創造市場,而不是單打獨鬥。”

當然,郎鹹平一直強調,任何管理模式都只不過是管理思維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已,如果僅僅去學習一種管理模式的具體操作流程、工具或方法,你只不過是掌握了它的表層,就是“形似而神不似”。只有你掌握了隱藏在具體操作後面的管理思維,你才可以說是對這種管理模式有了深刻理解。但願,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人能夠體會到郎式思維帶來的巨大價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