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

那曲

色尼區,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偏北,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東西最大距離23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5千米,總面積16195平方千米,總人口9萬人(2003年)。那曲古為蘇毗部落,是土蕃王朝主要的軍事糧草和馬匹供應基地,唐宋以來為主要交通驛道,名土特產品主要有氂牛、藏北綿羊、酥油等。 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設絳曲基巧。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1959年10月7日,成立那曲縣人民政府。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 。2017年10月,國務院批覆,那曲縣撤縣設色尼區。 2018年3月,西藏那曲暗夜星空保護地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暗夜顧問委員會正式收錄入“世界暗夜保護地名錄”。

那曲 那曲
那曲古為蘇毗部落,是 土蕃王朝主要的軍事糧草和馬匹供應基地,唐宋以來為主要交通驛道。1942年 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設 絳曲基巧(即藏北總管,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1956年10月 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 1959年7月6日成立中共那曲縣委員會,同年10月7日成立那曲縣人民政府。那曲縣曾名黑河縣,為了不致使我國黑龍江省“黑河市”與西藏的“ 黑河縣”重名, 1965年11月3日,經 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

基本概況

郵政編碼:852000
電話區號:0896
漢語拼音:NaQu
車牌編號:藏E

那曲 那曲
那曲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俗稱:萬里羌塘),東依昌都,南與拉薩、林芝、日喀則相連,西接阿里,北與 新疆自治區、 青海省毗鄰,處於 青藏高原腹心地帶。區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約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地處高寒地帶的藏北高原年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並且常年徘、多風、缺氧,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藏北的黃金季節是6-9月,這期間氣溫可達攝氏7-12度,風和日麗,牧草豐美,牛羊成群,景色尤其宜人。
 
那曲鎮是中共那曲地委、那曲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是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中心。全地區轄設十個縣和一個特別行政區,共有147個鄉鎮,1532個行政材。1998年底全地區人口為350079人。

那曲縣境內以藏族為主,聚居著藏、漢、回、蒙、門巴、絡巴等民族。全縣有寺廟、拉康、日處33所,活佛、僧尼1192人。

經濟概況

2000年那曲縣國民生產總值1.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7367萬元,第二產業850.24萬元,第三產業4923.22萬元;牧業總產值8707萬元,人均收入1800.71元。非公有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繁榮,商貿興旺,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水電供應充裕,郵電通訊發達,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一年一度金秋八月在那曲鎮城郊隆重舉行的“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是藏北最具民族特色的盛會,它以“文藝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集經貿、歌舞、賽馬體育服飾表演和民俗風情、草原文化、宗教文化、雪山景觀旅遊為一體,吸引了眾多區內外、國內外友好人士和團體旅遊觀光,考察洽談。“賽馬藝術節”已成為招商引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平台。
那曲縣曾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縣、國家菜藍子先進縣、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區民政工作先進集體、兩次被評為全區雙擁模範縣、兩次被評為國家計畫生育先進縣。
經濟發展優勢

那曲那曲

一是產業優勢。那曲縣是純 牧業縣,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草原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面積1.05萬平方公里。牲畜品種主要有 氂牛綿羊山羊。2000年各類牲畜存欄998876頭(只匹),牛羊毛總產量42.9萬公斤,山羊絨總產量13萬公斤,牛羊皮38萬張,牛羊肉總產量543萬公斤,奶類總產量560.6萬公斤。
 
二是資源優勢。 礦產資源主要有銻、鉛鋅、硫、砂金、水晶、大理石、銅、鉻鐵、孔雀石、磁鐵礦、石墨、鹵蟲等19種。野生動物68種,哺乳動物28種,野生鳥類32種,列為國家保護的有:大頭羚羊、獐子、水獺、猞猁、野驢、狗熊、 天鵝、黑頸頜、斑頭鷹等。野生植物189種,可入藥的有蟲草、貝母、 雪連花、紅景天等。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藏北第一大水力 發電站-查龍電站建在那曲鎮東30公里處,裝機容量10800千瓦;地熱電廠裝機容量4000千瓦。
三是區位優勢。那曲縣是 青藏公路(109國道)、 黑昌公路(317國道)、那(曲)班(戈)阿(里)公路的交匯點和在建青藏鐵路的中轉站。那曲鎮是地區、縣、鎮三級人民政府駐地,是藏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 通訊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比較優勢。
四是文化優勢。那曲 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文化發達,獨具羌塘文化特色的人文資源和草原、雪山景觀文化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五是政策優勢。中央實施 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中央給予西藏的優惠政策,是比內地更具吸引力的優勢。 

自然地理

那曲縣位於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地處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兩大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縣、安多縣毗連;東部緊靠比如縣、嘉黎縣;西與班戈縣為鄰。縣政府所在地位於東經92°3',北緯31°27' ,與拉薩相距320公里。西起那么切鄉,東至尼瑪鄉,東西長233公里,南起由恰鄉,北至德吉鄉,南北寬185公里。

那曲 那曲
境內多山,地勢呈西北向東南緩坡狀,坡度較為平緩,多數山呈渾圓狀,屬高原 丘陵地形。境內為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山勢險峻。西北部絕對 海拔高而東南部海拔較低,但地勢險峻,山峰較多。由於東南繫念青唐古拉山的余脈部分,高差顯著,群峰林立,交通條件較差,而越向西北方向,地勢逐高,但高差較小,山勢平緩。
那曲縣境內主要有西南的 桑登康桑山脈、西北的 那木熱阿山脈、東南的 貢嘎瓦嘎瑪山脈和東部的 色如山脈、可熱阿山脈等。這些山峰均屬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余脈。境內最高山峰為桑登康桑山峰,其海拔約6500米,主峰距那曲鎮南100公里。貢嘎瓦山峰,勞普寫嘎成山峰、色如拉根山峰等也屬終年積雪山峰,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
那曲縣境內主要河流是 那曲河、貢曲河、 莫曲河、菜油河和 勞曲河等,均屬那曲河的重要支流,許多季節性小河和山溪匯入那曲河或流入境內湖泊之中。這些河水徑流總量約為440萬立方米。較大的 湖泊有達孜錯、錯鄂、乃日崩錯、錯木如錯和夯錯等(“錯”藏語意為湖泊),除了乃日崩錯是鹹水湖之外,其餘均為 淡水湖。 
那曲縣屬高原 亞寒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這裡冬季長達近半年,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2.1℃,元月份平均氣溫-14.4℃;全年沒有絕對無霜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為風雪期和 土壤凍結期,六月到八月為生長期。年降水量為406.2毫米,多集中在六月至九月間。年蒸發量為1810.3毫米,相對濕度只有51%。氣候特徵是乾燥、多風。

歷史沿革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以後,在那曲建立了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坎囊宗,並隸屬西藏地方噶廈政府管轄。1942年噶廈政府設立絳恰基巧,管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那曲宗(坎囊宗)即為其中之一。1956年10月,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那曲設立基巧辦事處,那曲宗隸屬那曲基巧辦事處管轄。1959年10月,那曲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那曲(黑河)地區管轄至今。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

區域人口

那曲 那曲
那曲縣轄1個鎮(那曲鎮)、1個區,19個鄉(達爾慶鄉、達仁鄉、達薩爾鄉、達姆鄉、德吉鄉、恩尼鄉、廓隆鄉、廓瑪鄉、洛麥鄉、羅瑪鄉、門堆鄉、那瑪慶鄉、尼瑪鄉、仁毛鄉、色雄鄉、香茂鄉、羊吉鄉、由恰鄉、自日鄉),共有267個居(村)委會。
2000年,那曲縣轄1個鎮、19個鄉。根據第五次 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17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那曲鎮 24364 德吉鄉 3008 仁毛鄉 3089 達仁鄉 3725 達薩鄉 3375 羅麥鄉 2815 色雄鄉 2730 尼瑪鄉 3628 達前鄉 3393 孔瑪鄉 2322 當毛鄉 2194 門地鄉 2157 自日鄉 3326 那么切鄉 3453 恩尼鄉 2593 羅瑪鄉 3537 香茂鄉 2502 羊吉鄉 3012 古路鄉 3203 優恰鄉 3360 。
2002年,那曲縣由1區、1鎮,19鄉,3 居委會、280村委會調整為3鎮、9鄉,18居委會、111村委會:那曲鎮、 羅瑪鎮古路鎮、香茂鄉、羊吉鄉、 那瑪切鄉、孔瑪鄉、達前鄉、尼瑪鄉、色雄鄉、羅麥鄉、優恰鄉。

草原賽馬大會

八月的西藏藏北羌塘高原,綠草茵茵,野花遍野,往日裡嚴酷的寒冷多風氣候此時也變得格外溫和宜人,人稱八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那曲賽馬就在八月里舉行。

那曲 賽馬大會
在萬里羌塘重鎮——那曲,最隆重的節目是一年一度的賽馬會。在廣闊的藏北草原牧區,賽馬會是比藏曆新年更熱鬧的民間節日,賽馬,就是騎在馬背上跑,看誰跑得快。第一名有大獎,最後一名也有獎——一串馬糞掛在馬脖子上,戲稱為“撿馬糞”的。牧民們把賽馬的事情看得非常重要,早早就著手準備。草原上各個鄉的 牧民們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帶各式玲瓏精緻的 飾品從幾百公里匯集那曲鎮的賽馬會場,草原上短時間內就出現一座帳篷城, 帳篷城中,不時地傳來人們的歡笑聲,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吸引著不少中外遊客駐足觀望,端著相機、攝像機拍個不停。賽馬會期間藏北物資 交流會也同時舉行,更使八月的草原呈現一派祥和的節日景象。

在今天的那曲賽馬大會上,不僅僅是賽馬,其實是牧區綜合項目的體育比賽。除騎馬進行大跑、小跑外,還有表演性質的馬上競技;短途的高速衝刺;跑馬射箭;在狂奔的馬上俯身拾哈達,騎射(用藏式叉子槍打靶)。這兩年西藏馬術隊也親臨大會獻技。賽馬會上還有大人或兒童賽跑。還有拔河、跳遠和跳高。特別是賽馬會上的抱石頭比賽,有著獨特的高原風味,一個個強悍的牧民,光著膀子使足力氣把石頭抱起來,扛到肩上,有的石頭足有200多斤,誰抱起的石頭,沒有第二個人能抱起來,他就成為勝利者。在賽馬會上進行的氂牛比賽也別有情趣,騎手們縱韁揚鞭,沒有許多嚴謹的規矩。氂牛雖不善迅跑,但一旦奔跑起來,前挺一對犄角,後掀一條粗尾,形似異獸,極為雄壯。

如今古老的那曲賽馬會,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添了新的內容。那曲賽馬大會不僅僅是賽馬和進行各種表演,還伴隨著大規模的物資交流會,還有文藝工作者的表演、民族文化展覽,科普宣傳等,人們在古老的文化傳統娛樂中,又接受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也使那曲賽馬會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遊人,使其成為具有草原特色的旅遊項目。

飲食

隨著藏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藏北人的飲食也越來越豐富,烹調方法有200多種,主要還是以煮、燒、烤、炒、蒸為主,原料以畜牧產品為主。牧人言:主營養有三樣,肉、酥油乳酪;主糧有三樣,青稞、小麥、豌豆;主飲品有三樣,茶、奶、酒;主甜食有三樣,紅糖、白糖、蜂蜜,任何食品不可缺少的是鹽和水。藏北人普遍食用的主食是青稞和麵粉,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米也越來越多地走進牧民家庭。野生植物中吃得最多最普遍的是人參果和黃蘑菇。經常食用的乳製品有優酪乳和奶渣。肉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及罐頭食品少人家偶爾也嘗一嘗,也吃部分野獸肉。食用油以酥油為主,輔之少量菜籽油。飲料以酥油茶為主,輔之以清茶、奶茶,節日時也飲青稞酒,幾乎不飲白酒,但在城鎮和靠近城鎮的地區,飲啤酒已較為流行,各種現代飲料也進入藏北城鎮。日常生活中,根據季節不同和家庭狀況每日餐數不同,大多何時餓了,何時進餐。一般日飲五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頓飯。夏季晝長或牧忙季節,有時也吃四頓飯。喝早茶時抓點糌粑,加上些細奶渣,就是早飯;中午抓糌粑,外加優酪乳、肉丁湯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種粥。藏北人非常好客,在有客人的時候,或節日、宗教活動、結婚、賽馬,甚至春天聽到第一聲鳥嗚、第一次春雷等等場合,人們都會儘可能豐盛地家宴一次。

宗教信仰

大多數藏北人篤信宗教,人們既對大自然頂禮膜拜,相信萬物有靈,也追求來世的幸福,虔誠供奉佛法僧三寶。在藏北最古老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牧人們至今還將藏北的許多高山和湖泊視為神山聖湖,每年朝山轉湖,加上美麗的神話傳說,大自然的造化之物,變成了有著肉身凡胎一樣的喜怒哀樂。在草原各部落,還有一種能通靈的"拉巴"神人,他們能讓神靈鬼怪附體,代表神向凡人發號施令,也能幫助人治療各種怪病。

藏北歷史上屬於象雄古國的一部分,在雄厚的自然崇拜基礎上,傳統的本教也盛極一時,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

那曲 柏爾貢巴寺
不斷興盛,其勢力也逐漸向藏北滲透,藏傳佛教的各教派都向藏北地區擴張勢力,各自傳播教義,發展 信徒,建立寺廟。據1960年統計,那曲地區(當時稱黑河)不包括後來劃入的 嘉黎縣、比如縣的白嘎區和索縣的江達區一帶的寺廟,全地區共有寺院109座。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動亂中,那曲100多座寺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珍貴文物和經典毀於一旦。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實,絕大部分 寺廟得以恢復,宗教文化又趨繁榮。目前,那曲地區共有本教寺廟23座,噶舉派寺廟25座,寧瑪派寺廟18座, 格魯派寺廟48座,各種拉康、日追、倉康120多座,完全滿足廣大信徒的宗教信仰需要。這些寺廟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發揚愛國愛教精神,潛修教義,認真講聽修行,弘揚佛法。廣大信徒雖然供奉不同的守護神,但對各教派都持以相同的虔誠和尊崇,依照教義,弘揚十善,拋棄十惡,行善積德,念經修行。

柏爾貢巴

安多縣城50多公里處的丹堆鄉。佛法傳到藏北草原,牧民們最早把佛法佛像安置在帳篷里,久而久之,草原上便出現了眾多的帳篷寺廟。其中做有代表性的是柏爾貢巴帳篷寺廟。"柏爾"是當地部落的名字。這座寺廟由措欽、拉康和扎夏等各種帳篷組成,與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寺廟一樣。寺廟前部有僧眾集會誦經的大經堂,後部是安奉佛、菩薩的佛殿堂,四周是帳篷僧舍。柏爾貢巴興盛時期,僧人有200多名,僧舍帳篷大小有上百個,形成藏北草原上一處獨特而壯麗的人文景觀。

自然資源

那曲地區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黃金、自銀、銘、銅、銳、鉛缽、硼砂、石油、食鹽等40餘種,而且儲藏量大、品位高。水產資源中有魚類生存的水面達5000萬畝以上,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湖泊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潛力巨大。野生動物種類100多種,主要有:野氂牛、黑頸鶴、麝、鹿、藏玲羊、黃羊、野驢、盤羊、雪雞、馬雞等,其中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對象的就有10餘種,為科研、旅遊、狩獵、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野生藥材資源中,植物類藥材盛產冬蟲夏草、雪蓮花、貝母等名貴中藥;動物類藥材以鹿茸、麝香、熊膽著稱;礦物類藥材主要有硃砂、辛紅、自然銅等,極具開發價值。可利用的水利、地熱、風能、太陽能等能源動力資源取之不盡。旅遊資源中具有藏北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宗教寺廟等人文景觀以及一些雪山、神山聖湖、自然溶洞和其它有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珍稀的野生動物

那曲地區生長的野生動物中,有10多種是特有的珍貴物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對象,如野氂牛、野驢、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猞猁、盤羊、石羊、黑頸鶴、天鵝、白馬雞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還有毛皮珍貴的狐狸、旱獺等,黃羊、雪雞、狼、野鴨、黃鴨、斑頭雁等動物隨處可見。列入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40多種。

那曲 藏羚羊
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珍稀動物首推野氂牛,藏語稱作"重"。其體型外貌與家氂牛相似,但體格要大得多,在藏北高原所有的動物中,是最大的動物,性情勇猛蠻橫,不畏任何強暴。野氂牛視力不遠,但嗅覺、聽力極佳,白天憩臥山陰處,夜間下山食草飲水,藏北流行一句諺語:"餓了不食晝草乃是 野牛的特性"。野氂牛體格粗壯,體重可達千斤以上,毛皮甚厚,牧人用其頸皮當俎板用。野氂牛全身是寶,其心臟、心血、犄角、睪丸、膽等都可入藥。 藏野驢,藏語稱為"將",其體型似馬又似驢,四肢細長,翹首長耳,脊椎骨節長,毛色呈棕黃,腹部灰白,鬃毛黑色。 野驢嗅覺靈敏,容易受驚,善於奔跑,性情野烈。它喜歡白天吃草,晚上飲水,藏北牧人形容說:"渴了不飲晝水,是白唇野驢的天性"。野驢喜群居,但只在夏季才 交配,懷胎期為一年,母驢產駒時節,公驢負責監護巡夜。有時公驢上唇翹天張口仰望,民間傳說在公驢口腔內含有一種能傳喚太陽、驅散烏雲的如意法寶,因而可以驅雲避雨,每當夏季草原乾旱,人們就說"將天米瑪",即野驢帶來的火旱。

礦產寶藏

全地區已探明的礦種有232種,其中,黃金、白銀、鉻、鉛、鋅、食鹽、鋰、瑪瑙、水晶、硼鎂、石油、玉石等已探明儲量,蘊藏量極為豐富的有黃金、鉛鋅、食鹽、硼砂、玉石等十多種,鉻鐵、銻等礦種無論從儲量到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地熱、銅、鐵、硼、菱鎂等礦種均居我國前列,鋰礦的遠景也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地區共發現黑色、有色、貴金屬、非金屬及寶玉石礦共46種,礦產地335處。其中大型礦床11處、中型礦床20處、小型礦床(點)304處。經勘查探明儲量的礦種12種,礦產地20餘處。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藏北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優勢。由於受自然氣候、交通運輸、能源、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大多數礦產尚未開發,少數開發的礦產也處於出售原料階段。

那曲 硼砂
那曲有名的礦點有 當曲鐵礦,系 黑色金屬礦,為熱液型 菱鐵礦床,地表儲量極為豐富,號稱鐵牆。鉻鐵礦在那曲地區分布極為廣泛,在藏北依拉山一帶的岩體中,就發現三處鉻鐵礦區,即那曲縣的依拉山礦區、安多縣東巧礦區、 安多琪林湖礦區。近年來,找礦和開發相結合,發現了不少的礦點和富含鉻鐵礦的超基性岩帶,主要分布在班公湖至扎布、東巧乃至怒江兩岸的深斷裂岩兩側,岩體眾多,已知有56個岩體及岩群,大小岩體多達百餘,總面積為1500多平方公里。作為鉻鐵礦伴生物的貴金屬鉑礦,相應也很豐富,而且品位極高,目前部分礦點已開始綜合開發。在那曲西部已發現多處銻礦礦點,均屬優質礦種,初步確定東起昌都地區的丁青縣,西到那曲地區的班戈縣,有一長達700多公里的優質銻礦帶,將成為我國第二大 銻礦基地,現正進一步勘察開發。銅礦在全地區也有廣泛分布,尤以聶榮縣、安多縣、巴青縣等地分布集中且品位高。小型沙金礦點遍布全地區,目前已探明的金礦點十幾處,那曲金礦具有廣闊前景,被看作懷抱一個"金娃娃"。銀礦點在全地區分布也較廣,特別是在嘉黎縣境內發現了規模較大的礦床。

此外,藏北眾多的鹽湖中,蘊藏著豐富且品位極高的硼砂資源,60年代初期,曾進行較大規模的開採,為國家償還國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與此相關的食鹽資源也極為豐富,自古以來,以食鹽到農區換糧食的"鹽糧交換",就是藏北人民的重要產業,現有豐富的食鹽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無數天然鹽礦遍布藏北高原,目前已經確認能夠開採的大型天然鹽湖有五處,產鹽量就可達上億噸,同時還伴生著豐富的鹼、硼、硭硝等重要的高質量化工原料。 在藏北廣闊的大地上,各種寶石都有發現,廣為民間收藏。如金剛石、紅寶石、鹽晶石、花斑瑙、青金石、水晶石、青白瑪瑙、花斑瑪瑙、羊脂玉、綠松石、瑪瑙、琥珀貓眼石等等,現正進一步勘探礦床。

參考資料

http://zt.tibet.cn/zt/naqu/menu_gsnq.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