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市

那曲市

那曲市隸屬西藏自治區,地處西藏自治區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市,南接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那曲市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境域面積450537平方千米,下轄11個縣1區,總人口462382人(2010年),擁有中國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孝登寺等。 那曲市因境內那曲河而得名,1959年10月,那曲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那曲(黑河)地區管轄。1965年11月3日,國務院批准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2017年10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2018年,那曲地區鄉(鎮)文藝隊標準化建設項目獲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 2018年5月7日上午,西藏那曲市舉行撤地設市掛牌儀式。那曲市成為西藏第六個地級市,是目前全國最年輕、海拔最高的地級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那曲市那曲市
那曲因境內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舊譯“黑河”,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稱喀喇烏蘇,清代作哈拉烏蘇、喀拉烏蘇,為“那曲”這一藏語地名的滿語義譯。

那曲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藏北高原發現許多打制石器,其形狀和製造工藝,普遍帶有遊牧文化的特徵,基本上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大約1-5萬年。那曲地區明確見於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裡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那曲地區,大致屬於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地區西南隅的當惹雍錯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後,地域西縮。在7世紀前後,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於蘇毗部落統治。後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了全藏,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松贊乾布時期,將吐蕃分為四台和61個東岱(相當於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後,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

那曲市那曲市
1269年,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派出官員在自青海到薩斯加的主要驛道設定驛站,其中在前藏設定驛站7所,驛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縣、比如、那曲及當雄一帶,並派蒙古軍士屯駐藏北,以後形成霍爾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勢力。

17世紀至18世紀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並在騰格里湖(納木錯)駐紮蒙古騎兵震懾全藏。

1725年,清政府設青海辦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爾王”赤加吉欽總管三十九族,直屬理藩院夷情衙門。

1728年,清廷在拉薩設駐藏大臣辦事衙門。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脈南北兩麓諸部落,分歸駐藏大臣和青海辦事大臣管轄,三十九族劃歸駐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戶口,並向駐藏大臣衙門支差。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並制定“善後章程十三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根據那曲所處的戰略地位,清王朝決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並隸屬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管轄。坎囊宗由宗教頭領(即堪布)和部落頭人(即囊宗)聯合行使管理權。可以說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是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那曲還有一部分地區歸班禪管轄。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爾王”,均受清政府冊封委任,有的還賜給頂戴花翎。

辛亥革命前後,中央王朝勢力衰落,噶廈得以將歷史上由駐藏大臣直管的達木及三十九族地區收歸己有。第九世班禪被迫前往內地後,噶廈又強行接管了班禪屬區。至此,藏北地區自吐蕃王朝崩潰以後,第一次全部置於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轄之下。

那曲市那曲市
1916年,為了加強對達木和三十九族的統治,噶廈在霍爾地區設定了總管,即“霍爾基”,從此結束了歷時五百餘載、傳二十一代的“霍爾王”歷史。霍爾基從設立到結束,共歷經九任官員。那曲總管共歷五任,均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42年(藏曆水馬年),噶廈地方政府設立絳恰基巧,管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那曲宗即為其中之一。當初的那曲宗名義上下轄7個大部落和51個小部落,而實際上卻只管30個小部落,稱為“雄巴”,其餘21個小部落均屬西藏上層貴族或大寺廟所轄,稱為“格爾巴”或“格爾得”。

1950年10月,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東部首先獲得解放。

1951年3月,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宣告成立,原屬噶廈絳曲基巧的聶榮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牘宗、色扎宗、丁青宗隸屬該委員會第一辦事處(駐丁青),此後,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員會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由噶廈絳曲基巧管理。

1952年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議簽訂後,十八軍獨立支隊主力2000餘人,護送班禪大師經藏北返回後藏,那曲原屬班禪的領地,也返還班禪。

1953年1月,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設立黑河基巧辦事處。那曲宗即隸屬那曲基巧辦事處管轄。

1959年民主改革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對藏北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黑河基巧辦事處下轄九個縣。10月,籌委會決定撤銷各地基巧辦事處,設立行政公署。

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2月,黑河專員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更名為那曲行署。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那曲縣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尼瑪縣。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雙湖縣,至此,那曲地區下轄11個縣。

2012年11月15日,國務院以國函〔2012〕191號檔案批覆同意設立雙湖縣,將尼瑪縣的措折羅瑪鎮、協德鄉、雅曲鄉、嘎措鄉、措折強瑪鄉、多瑪鄉、巴嶺鄉劃歸雙湖縣管轄,以措折羅瑪鎮、協德鄉、雅曲鄉、嘎措鄉、措折強瑪鄉、多瑪鄉、巴嶺鄉的行政區域為雙湖縣的行政區域。雙湖縣人民政府駐多瑪鄉索嘎南路9號。雙湖縣由那曲地區管轄。

2013年7月26日,雙湖縣政府正式掛牌成立(即改雙湖特別區為雙湖縣)。

2017年10月,《國務院關於同意西藏自治區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的批覆》(國函【2017】109號):

同意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設立地級那曲市,那曲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那曲市轄原那曲地區的聶榮縣、安多縣、巴青縣、索縣、比如縣、嘉黎縣、尼瑪縣、班戈縣申扎縣雙湖縣和新設立的色尼區。

2018年4月25日,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正式公布撤地設市。

2018年5月7日上午,西藏那曲市舉行撤地設市掛牌儀式。那曲市成為西藏第六個地級市,是目前全國最年輕、海拔最高的地級市。

行政區劃

區域沿革

那曲地區設11縣,即那曲縣、安多縣、聶榮縣、比如縣、嘉黎縣、索縣、巴青縣、申扎縣、班戈縣、尼瑪縣、雙湖縣;縣(區)轄89個鄉,25個鎮,1.283個村(居)。行政公署駐那曲縣那曲鎮。

區域情況統計

轄縣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 郵編 政府駐地
色尼區 15305 81786 852000 那曲鎮
嘉黎縣 13338 24953 852400 阿扎鎮
比如縣 11429 45222 852300 比如鎮
聶榮縣 10258 28192 853500 聶榮鎮
安多縣 22000 32843 853400 帕那鎮
申扎縣 62414 16487 853100 申扎鎮
索縣 5892 34736 852200 亞拉鎮
班戈縣 29600 32287 852500 普保鎮
巴青縣 10301 35895 852100 拉西鎮
尼瑪縣 72499 34309 853200 尼瑪鎮
雙湖縣 116637 9700 853300 多瑪鄉

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松吉扎西

市委副書記、市長:敖劉全

副市長:顧兆文、白瑪羅布、扎南、李亞祥、鮑棟、楊東升、張文生、母興斌、斯朗江措、加多、李猛、索朗次仁

市監察委員會主任:莊存偉

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旺扎

地理環境

位置

那曲地區地處西藏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市,南接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地理位置約東經83度55分至95度5分,北緯29度55分至36度30分。

地貌

那曲市那曲市
那曲地區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

中部屬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較為平緩,大多數山呈渾圓狀。

西北部海拔較高,由於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余脈,山峰較多,地勢險峻,高差顯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頂康桑山,海拔約6500米。

北部屬唐古拉山區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規則橢圓形。唐古拉山脈呈屋脊狀,橫臥其間,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西高東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這一地區的山脈由東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脈、托爾久(小唐古拉)山脈,桑卡崗(申格里貢山)山脈。

東部屬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間,平均海拔約4100米,地勢呈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狀,海拔漸次降低。該地區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東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因地形較為複雜,區域內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餘均高山突兀,山勢險峻,高山與高山之間形成深深的峽谷,谷底與山頂之間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交匯地帶,部分地區海拔在5,000米以上,屬高原丘陵;部分地區高山突兀,山勢陡峻,高山與高山間形成狹長的深谷;在鄰近林芝地區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劇下降,海拔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較大塊的谷地平原。

氣候

那曲地區海拔較高,熱量不足,氣候嚴寒乾旱,其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氣候乾冷,無絕對無霜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為雪災,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占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

自然資源

水力

那曲市那曲市

那曲境內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極為豐富。長江怒江都發源於這片世界之顛的地方,那曲境內匯入這兩條江的支流各達20多條,匯入內陸湖泊及雅魯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達30多條,其他季節性河流不計其數。另外,那曲還分布著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納木錯,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當惹雍湖,湖泊星羅棋布,數量多達3000多個。

礦藏

截止2012年,那曲地區已探明的礦種有232種,其中,黃金、白銀、鉻、鉛、鋅、食鹽、鋰、瑪瑙、水晶、硼鎂、石油、玉石等已探明儲量。蘊藏量豐富的有黃金、鉛鋅、食鹽、硼砂、玉石等十多種,鉻鐵、銻等礦種,還有地熱、銅、鐵、硼、菱鎂等礦種。據不完全統計,全地區共發現黑色、有色、貴金屬、非金屬及寶玉石礦共46種,礦產地335處。其中大型礦床11處、中型礦床20處、小型礦床(點)304處。經勘查探明儲量的礦種12種,礦產地20餘處。

植物

那曲地區東部的比如、嘉黎、索縣的部分高山深谷中,蓄積著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積為2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000多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冷杉、雲杉、柏樹、松樹、闊葉樹及高山櫟等。

動物

那曲地區生長的野生動物中,有10多種是特有的珍貴物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對象,如野氂牛、野驢、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猞猁、盤羊、石羊、黑頸鶴、天鵝、白馬雞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還有毛皮珍貴的狐狸、旱獺等,黃羊、雪雞、狼、野鴨、黃鴨、斑頭雁等動物。列入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40多種。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珍稀動物首推野氂牛,藏語稱作“重”。

太陽能

那曲地區的平均日照時間在2886小時以上,具有日照時間長、日照率高、太陽的輻射力強等特點,發展太陽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尼瑪縣和雙湖特區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已經投產輸電。許多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家庭已利用風能、太陽能採暖、照明。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地區常住人口為46238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95671人,增長26.09%。年平均增長率為2.35%。其中,男性人口為239023人,占51.69%;女性人口為223358人,占48.3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01。0-14歲人口為141911人,占30.69%;15-64歲人口為299297人,占64.73%;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173人,占4.58%。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982人,占2.81%;藏族人口為447429人,占96.7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1970人,占0.43%。

民族

主要民族為藏族、漢族。

經濟概況

綜述

那曲市那曲市

2012年,那曲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5.5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2843.05元增加到5492.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7年的12008元增加到17595.6元。農牧業效益顯著提高,農牧業總產值預計從2007年的11.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5.71億元。

農牧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農牧業總產值持續增長,農牧區改革不斷深化,3.39億畝草場承包到40356戶,分別占可利用草場面積和農牧民總戶數的89.2%和54.89%;全地區牲畜存欄742.93萬頭(只、匹),年遞增0.73%;實現農牧業總產值9.67億元,年遞增7.52%,畜牧業內部結構和糧、經、飼種植業結構調整趨於合理。截至2012年,除東部三縣外,其餘縣(區)已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全地區已驗收草原承包總面積3.91億畝,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83.36%。

工業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擁有新型採礦業、加工業、電力業、製藥業、民族手工業等現代企業。不斷加大企業改革力度,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培育民營企業,實現了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兩個根本性轉變,形成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那曲地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400萬元。

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組建了首家物業公司。那曲物流中心共引進企業82家,註冊資金超過6億元。非公有經濟加快發展,全地區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098家;私營企業發展到318家。

社會事業

科教

那曲市那曲市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業生產轉化和推廣步伐,加強了縣、鄉(鎮)科技宣傳、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現有畜牧業科研、推廣機構126個,專業科技人員5856名,科學技術發展已覆蓋到農牧業、工程、教育、衛生、環保、新聞、藝術等多個行業,科技對農牧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5%。

教育

那曲地區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15%投入教育事業。在1995-2000年的五年間,全縣教育總投入3120.6萬元,其中正常事業費900.6萬元,基本建設專款2220萬元,中央、區、地投入1575.6萬元,縣級財政投入385萬元,民眾勞務投入68萬元,對口援藏1020萬元,社會捐助72萬元。教育事業總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教育基礎設施和配套明顯改善,學校布點基本完成,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截止2000年9月,全縣共有在校生7860人,其中一年級1487人,二年級1356人,三年級1315人,四年級2403人,五年級891人,六年級403人。現有縣鎮完小一所,在校生503人;鄉級完小6所,在校生ll05人;鄉級中心國小13所,在校生2915人;聯村國小10所,在校生853人;教學點62個,在校生2484人。

2012年,那曲地區教育順利通過“兩基”國檢,國小、國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9.05%、93.54%和38%,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文化

“十五”期間,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5.8%和80.6%。

截至2012年,那曲地區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11個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3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64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設備,牧家書屋、寺廟書屋實現全覆蓋。農牧區醫療制度實現縣、鄉、村全覆蓋。

2018年,那曲地區“鄉(鎮)文藝隊標準化建設”項目獲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

援藏

浙江、遼寧兩省和五大國有骨幹企業是對口援藏的兩個地區。1995年以來,累計援助資金(含物資折價)6.47億元,涉及農牧業、交通、通訊、市政、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項目359個,極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那曲地區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交通

那曲市那曲市
截至2012年,以109、317國道和省道安獅公路為主體、以那曲鎮為中心,輻射各縣、鄉、村的公路交通網路已經形成,通車裡程達8.8萬公里,建成的青藏鐵路縱貫那曲。那曲、安多、比如、聶榮、班戈、索縣、巴青、嘉黎共8個縣陸續實現通油,114個鄉鎮、854個行政村通公路,鄉、村公路通達率分別達到100%和71.7%。境內有那曲站,有那曲機場

醫療衛生

“十五”期間,全地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4個,醫療技術人員1010人,醫療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醫療條件大為改善,人口平均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8歲。

基礎設施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實施了農網改造工程,安多、聶榮兩縣已併入藏中電網,班戈、嘉黎、索縣、巴青、比如五縣藏中電網併網工程正在實施,部分縣(區)水電站建設,無電地區電力建設與主電網擴網工程等農牧區光明工程進展順利。截至2012年底,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用電問題,行政村通電率將達到100%,用電人數將增加到45.09萬人。全地區已全面實現縣縣通光纜、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郵的目標,鄉(鎮)通光纜率為72.8%,行政村通電話率達70%。

社會保障

“十五”期間,那曲地區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農牧區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服務得到加強,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參統率均達100%,基本養老保險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

歷史文化

賽馬會

賽馬會賽馬會
那曲地區賽馬會馳名中外。融政治、經濟、文化、人情風俗為一體,是藏北溝通外部世界的一扇視窗。每逢藏曆七月中旬,散處在草原上的賬蓬匯集到藏北重鎮——那曲。最能吸引人的是騎馬揀哈達。驍勇的騎手們在飛奔的駿馬上俯身拾起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高超絕倫的騎技,令人讚嘆不已。群馬大跑將賽馬會推向了高潮,那情景極為壯觀,扣人心弦。穿紅著綠的牧童,跨著駿馬,從十公里外的起點開始,向著初升的紅日,爭先恐後賓士而來。拔河、摔跤、舉石頭則是牧民們顯示力量的壯舉。賽馬會上還要表演“羌姆”。這種宗教藝術從神秘的廟門走向賽馬會,成為一枝獨具風采的奇葩。

賽馬會上的商品琳琅滿目,隨意選購。大批來自各地的客商雲集草原,讓過慣了逐水草而居,隨牛羊而徙的牧民們也把自信的目光投向斑斕的世界。

那曲鍋莊

那曲鍋莊的特點十分明顯,那就是粗獷豪放。藏北高寒、乾燥、大風的氣候環境為包括鍋莊在內的那曲舞蹈定下了基調。

那曲鍋莊舞姿矯健,動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緒表現,舞姿順達自然,優美飄逸,不但體現了藏族人民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躍變化動作,動作幅度大,具有明顯的體育舞蹈訓練價值和鍛鍊價值。不論從表演者的裝飾上,動作節奏上,還是從表演時的舞姿變化上,都能體現出西藏民間體育的風格。

風景名勝

人文景觀

古代象雄遺址

古代象雄遺址古代象雄遺址
遺址距今約1600多年。象雄王國曾經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苯教就形成於此時。8世紀象雄被吐蕃王朝所滅。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錯並存的象雄遺址存有無數斷壁殘垣,供人憑弔和觀光。

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苯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八宿嘎學岩畫

位於八宿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巴冬村牧場上。這裡山勢高大,坡大路陡,交通極為不便,騎馬快行約需一天。整個岩畫是在一塊巨大岩石上雕鑿的。是昌都地區至今發下的唯一一處早期岩畫群,它為研究八宿一帶早期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自然景觀

雅礱風景名勝區

雅礱風景名勝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山南雅礱河流域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也是西藏第一個國家級風景區。該風景區地處藏南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陽光充足,空氣清新,視野遼闊。風景區以澤當鎮為中心,向東西延伸十大景區58個景點,景點面積約1580平方公里,風景區內除雅拉香布山海拔6635.8米外,其餘地帶海拔高度在3450至3600米之間。

羊卓雍錯

羊卓雍錯羊卓雍錯
羊卓雍錯,也稱羊卓雍湖(當地人通常簡稱為“羊湖”),因為藏語“錯”就是“湖”的意思。從地理上劃分屬於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羊卓雍錯,藏語意為“天鵝池”,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70千米,湖岸線總長250千米,總面積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

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1.3°,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

地震事件

2018年05月07日13時54分,在那曲市安多縣(北緯32.88度,東經90.54度)發生3.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著名人物

加央西熱(公元1957年-2004年)藏族,西藏班戈人,中共黨員。高中畢業。1978年參加工作。歷任那曲地區中學教師、文化局文化科科長,索縣黨委副書記,那曲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副書記,西藏自治區作協秘書長、常務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會委員。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組詩《鹽湖》、《靈魂的獨白》、《廟宇精神》、《童年》、《草原人》,散文《牧草青青》,長詩《尋找馱牛群》等。中篇小說《悠悠誦經聲》獲1994年《西藏文學》新人新作獎,報告文學《西藏最後的馱隊》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