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動機理論

遺產動機理論

遺產動機理論是探討家庭內代際之間交換的一種經濟理論模型。一般來講,老年人持有大量的財富,並且可能會留下一大筆遺產。因此,從可能產生的巨觀經濟影響來看,或從接受遺產的家庭戶的行為受到怎樣的影響來看,遺產動機研究都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它對於解決與人口老齡化相伴隨的金融問題和再分配問題等具有積極的政策意義。

內容

遺產動機理論遺產動機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突出的遺產動機理論主要有三個:利他遺產動機策略遺產動機偶然遺產動機

利他遺產動機是指年長一代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和財富留給下一代的經濟行為,反映的是年長一代對未來一代福利的關心和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們的孩子和孫子(女)。利他遺產動機成為家庭內世代連線的一種紐帶,可以使家庭香火延續不斷。代際之間的利他遺產動機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遺產將取決於下一代的相對經濟狀況,即當代際之間的經濟狀況大體相當時,遺產將是少量的;當年長一代相當富足時,那么留下的遺產將豐厚。第二個方面的意義是在家庭戶的層次上,上一代將會把最大的遺產留給最不富有的孩子。

策略遺產動機特指遺產是代際之間達成或明或暗的契約的結果。代際之間的財富轉移以下一代的行為表現為條件,也是說遺囑人用遺產來影響遺產可能的接受者的行為。當父母威脅要剝奪不孝子女的繼承權,或當父母用祖傳遺物獎賞很孝順的孩子時,這種影響或許非常明顯。例如,父母可能會以在未來留下遺產為誘餌來誘導孩子在他們年老時提供照料服務。

偶然遺產動機指的是,消費者沒有遺產動機,但由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存在著固有的不確定性,為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留下遺產作為必要的預防措施。個人有可能在死亡前消費掉他所有的資產,但是由於死亡的日期是不確定的,他們在死亡時還有資產沒有消費完,因此,會留下一部分遺產。這種遺產動機相對於其他遺產動機來說,是偶然的、不確定的。

經濟模型

經濟學家通常用疊代模型分析代際之間的交換。在利他遺產動機分析中通常假定有兩代人,父代(p)和子代(k)。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是自私的,他的效用只他自己的消費函式,ck。相反,父代是利他的,不僅關心自己的消費,cp,還關心孩子的效用,他們各自的效用函式分別為Uk(ck)、Up[cp,Uk(ck)]。如果a表示孩子向父母提供的服務,那么:Up=Up[cp,a,Uk(ck)]

策略遺產動機延續上述模型,假定捐贈人的效用函式為Up(cp,a1,…,an,U1…..,UN),an是第n個受益者的服務行動,Un是這個受益人的效用,進一步講,Un是an和cn(第n人的消費)的函式,Un(an,cn)。Un(an,cn)。βn表示每個受益人得到的那部分遺產,yp表示父代的收入。那么,捐贈人的效用為:maxU(cp,a,U1…..,UN)a,β,cp因此:Un=Un[an,cn+βn(yp-cp)]

偶然遺產動機的經濟模型假定消費者用保險票據,而不用定期票據持有資產,這使得消費者的遺產自動為零,不管他什麼時間死亡。還有一種方法用生命周期消費模型來分析預期遺產和實際遺產及其遺產分配,以此檢驗上述的三個遺產動機理論

經驗分析

有學者發現遺產趨向於在兄弟姐妹之間均分,這個結果對“遺產是補償性的”說法提出了質疑。另一項經驗研究也證明遺產不是補償性的,大多數遺產在孩子中間均勻分配,對於大多數富有的家庭,經驗數據不支持利他遺產動機理論,但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有更多的證據支持利他遺產動機理論。但也有研究證明大多數父母並不是均勻地分配他們的遺產,在家庭之間和家庭內,遺產是補償性的,在接受者-死者的關係和接受到的遺產之間存在相反或零關係,這個結論說明“作為支付手段的遺產”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社會保障產生的終生財富的增加不影響遺產行為。

有學者利用交換模型研究遺產行為,發現經驗分析支持策略遺產動機理論,用孩子探望和電話問候的頻率來測量孩子提供的服務,與潛在的資產的多少存在正的相關關係,而且,服務與潛在的資產的相關關係取決於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更多的潛在遺產意味著更多的服務,但獨生子女家庭,這種關係不存在。然而,赫德等認為他們的研究方法不恰當,沒有發現作為遺產的財富與孩子的照料之間的正相關關係,他們使用退休史調查(RHS)的數據,分析結果不支持策略遺產動機理論。一項關於日本的研究指出,擁有大量資產和收入的老年人與孩子共同居住的機率提高,願意是父母的策略遺產動機。

再分配計畫

這裡,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的再分配概念,“再分配”概念通常指從富人徵收財富轉付給窮人,這個概念太狹窄,不能很好地說明政府再分配計畫的範圍。需要區分四種再分配類型:(1)垂直的:由於不同水平的收入和財富,在個人或家庭戶之間進行的再分配。(2)水平的:在相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內,根據個人或家庭戶的具體特徵進行的再分配。(3)個人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將個人或家庭戶在某個時點的錢挪到相同個人或家庭戶另一個時點上使用。(4)在不同的同批人之間的再分配:如果在某時刻出生的人必須支付給先於他出生的那些人多於(或少於)他從之後出生的人得到的,這是有利於先他出生(之後出生)的同批人的代際再分配。第一、二、四種類型是人與人之間的再分配,第三種類型是個人自身的再分配。因此,分析遺產動機與政府再分配計畫時,必須要考慮這幾種再分配類型。

在利他主義的經濟框架中,調整家庭戶內部的代際財富轉讓可以消除與社會保障相聯繫的強制性的代際財富轉移,破除社會保障與消費行為之間的聯繫。利他動機可以抑制公共轉移支付,如公共教育支出、最低工資法等政策實施的結果取決於私人的財富轉移,所以說,家庭內代際之間的利他主義遺產動機不僅對政府的再分配項目的作用,而且對資源分配中市場價格的作用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遺產動機對於社會保障金的增長和普及年金形式的私人養老金可能產生重要的負面影響。部分的解釋是:即便年金的利率相當有吸引力,消費者也不情願購買年金,因為年金限制消費者從孩子那裡購買照料和關心的機會。

另外,政府為實現代際之間財富再分配的努力不會被遺產所抑制。政府操縱大部分社會保險計畫,包括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等。這些計畫減弱了作為預防措施的儲蓄動機。換句話講,政府的社會保險計畫有可能會削弱作為儲蓄手段的遺產動機。因此,面對遺產動機,政府如何改革政府支出模式,制定有效的社會保險計畫,以實現經濟資源再分配的帕累托最優,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口學意義

通過留贈遺產,父母可以成功得影響孩子的教育、遷移、婚姻和生育率,並由此產生具體的經濟後果。不斷下降的人口增長率意味著更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因而,父母用來購買孩子孝敬和服務的儲蓄動力減弱。同樣的原因,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退休生活的延長,地理上人口流動的增加也會影響國民儲蓄率

中國傳統上,生兒育女與家庭財產之間的繼承關係存在密切關係,遺產是保持家庭世代延續的一種重要手段,對於增強父親、孩子、妻子及家庭成員間的友愛關係,維護家庭代際關係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三十多年的計畫生育工作,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2以下,家庭規模減小,平均只有1-2個孩子,同時,人口流動和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在這樣一種人口變動趨勢下,人口領域的干預政策應當注意的是:父母如何把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甚至為了孩子的將來而進行作為遺產的財富儲蓄;遺產對於孩子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家庭養老的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通過遺產鞏固家庭養老的功能;如何通過有效的代際財富轉移促進代際之間的和諧等等。

數據開發

檢驗發展遺產動機理論、進行經驗分析、跨國跨地區跨時間的比較分析以及制定相關政策需要縱向追蹤數據:用橫截面數據分析是說不通的,因為老年人的遺產動機和遺產數量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中國還沒有老齡經濟問題方面系統的縱向追蹤調查,以至於中國的遺產動機乃至整個老齡經濟學的研究無法深入下去。據筆者所知,儘管學者的呼聲很高,中國政府也成立了老齡機構,但似乎對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仍然重視不夠,因此,為了迎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政策依據,中國政府界和學術界必須重視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建議由政府出資,老齡部門牽頭,學者參與,共同實施老齡經濟問題的調查研究。

豐富和發展

遺產動機的經濟理論,如果開闊一下視野,人們會發現,還可以從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來闡釋和豐富遺產動機理論。像上個世紀後五十年出現的生育率下降的經濟學理論、社會學理論、人口學理論等等,極大地豐富和繁榮了人口學理論的研究,並為指導人口領域的政策制定和干預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類似地,代際的社會交換理論、生育率下降的“財富流”理論、伊斯特林的生育率理論、家庭養老的“血親價值論”、“理解社會學”理論、社會契約理論和行為科學理論等等,都可以為遺產動機研究提供借鑑。中國要制定遺產法,必須要有數據和理論支持,人們必須重視。

生命進程的方法

經濟學研究遺產動機,主要依靠生命周期等經濟模型和經驗數據,但生命周期理論畢竟有它的局限性,用生命進程的方法可以擴展遺產研究的方法論手段。生命進程方法作為連線巨觀和微觀層面的一種分析範式,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跨學科的角度,既可以研究老齡人口總體的遺產動機,也可以研究老齡個體的遺產動機。具體地說,生命進程方法可以研究遺產動機變化的動態過程,社會背景、社會規範和角色、社會群體、社會相互作用、文化意義以及社會結構定位對遺產預期和實際遺產的影響等等。生命進程方法一個長處是強調遺產動機變化的動態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一個個人或一個同批人生命中的某個截面,這樣的分析方法與縱向追蹤調查的數據可以更好地吻合起來。此外,制度經濟學的方法對於分析遺產動機也是有意的嘗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