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遷西,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東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灤河之濱,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36萬。
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
岩齡高達36.7億年的岩石之祖,彌散著混沌初開的神秘感嘆;世界最古老的大洋地殼遺蹟,昭示著26億年的滄桑巨變;沉寂7000年的西寨文化遺址,折射出灤河文明的燦爛輝煌……
概況
遷西境內多山,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下。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風特點顯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0.1度。年平均降水量817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709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
遷西縣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北部,燕山南麓,長城腳下,西距北京150公里,東距秦皇島130公里,北距承德130公里,南距天津140公里、唐山75公里,屬環渤海經濟圈。全縣總面積1439平方公里,人口36.4萬,轄17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417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依託礦產、林果、旅遊三大資源優勢,以建設鋼鐵強縣、林牧大縣、旅遊名縣,保全省十強、爭全國百強為目標,以“抓項目、創環境、解民憂”為工作重點,明確措施,狠抓落實,逐步形成了林果、鋼鐵、旅遊三大主導產業,縣域經濟實力大幅增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42.1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79.3億元,年均增長43.6%;全部財政收入由3.48億元增長到16.5億元,年均增長47.6%;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分別由6831元、3225元增長到11755元、5205元,年均分別增長14.5%、12.7%,全縣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居全省第5位,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95位。
礦產資源得天獨厚。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鐵、錳、銅、紫頁岩、石英等36個品種,以金、鐵最為豐富,其中黃金儲量30噸,為全國黃金“萬兩縣”之一;鐵礦儲量4.7億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採選、燒結、冶煉、軋材一條龍生產格局。近幾年,全力整合資源,推進規模辦礦,延伸產品鏈條,鋼鐵業跳出了資源初級開發的路子,實現了從生產鐵精粉、燒結球、麵包鐵等初級產品到鋼坯、板材等深加工產品的跨躍。龍頭企業-河北津西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277位,是2006年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200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具備了年產鐵400萬噸、鋼400萬噸、材350萬噸的生產能力,投資24億元的百萬噸H型鋼項目已試生產,正式投產後,可使鋼鐵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全縣鋼鐵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8.5%,所創稅收占全部財政收入的7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立縣支柱產業。
林果資源久負盛名。全縣有林地面積126.8萬畝,森林覆蓋率57.28%,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有各種果樹59.7萬畝、3800萬株,主要品種有板栗、安梨、核桃等,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被稱為“東方珍珠”的遷西板栗,以其獨特的品質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享有盛譽,常年產量2萬噸,出口量1.2萬噸,均居全國縣級首位;栗蘑實現人工馴化栽培,年產鮮蘑2560噸,為全國栗蘑栽培第一大縣,被命名為“全國食用菌栽培基地縣”;此外還有榛子、蕨菜、黃芹、桔梗、丹參等340多種有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遷西首創的“園山轉”造林植果工程,被國家有關部門譽為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一大創舉,目前全縣已開挖圍山轉36.8萬畝。
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川秀美,森林茂盛,風光旖旎,氣候溫和,被聯合國列為自然環境“環球五百佳”候選單位;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境內綿延87公里,青山關古城堡保存完好,水下長城奇觀絕無僅有;京東名岫景忠山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名山”;三屯營薊鎮總兵府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府駐地;潘家口、大黑汀兩大水庫坐落境內;36億7千萬年的太平寨古岩為世界古岩瑰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青山、秀水、古長城”為特色,以古長城旅遊線、灤河旅遊線和景忠山宗教文化旅遊區、喜峰口山水風光旅遊區、大黑汀休閒度假旅遊區、太平寨-西寨科學考古旅遊區、烈馬峪-楊家峪栗鄉風情旅遊區為重點的古文化、生態旅遊格局。
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的思路,加快縣城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7.25km2,“四縱五橫一環”道路網路基本形成,人均道路、綠地面積分別達11.2m2、6.7m2,廣場、供暖、供水、供氣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環境幽雅,道路寬敞,是省級衛生縣城。大秦鐵路貫穿東西,3條省級公路和28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通車公路里程達597.7公里,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通訊網路覆蓋全縣,八座變電站年供電能力30億千瓦時,遷西賓館是國家旅遊局審定批准的三星級涉外賓館,服務設施齊全。在軟環境建設上,實行行政審批“一條綠色通道”、涉企收費“一票制”管理、入企檢查“一支筆審批”制度,制定了招商引項優惠政策,對重大項目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投資者最大的優惠,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關心發展環境,共同創造發展環境,悉心維護髮展環境的”良好氛圍。
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
遷西北部,87公里長城串聯起龍井關、潘家口、喜峰口、董家口、青山關等20餘座雄關險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李廣、曹操、戚繼光……一代代英雄豪傑,在此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宋哲元所部二十九軍將士揮舞大刀,在喜峰口、鐵門關、董家口一帶與日寇展開殊死搏鬥,先後斃敵5000餘人,《大刀進行曲》由此唱響全國。
這是一方富饒的土地——
3000萬株板栗,掩映著55萬畝豐美田園;36種珍貴礦藏,為這裡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於是,這裡便有了一張又一張引人矚目的名片——“中國板栗之鄉”、“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全國黃金萬兩縣”、“國家重點鋼鐵生產縣”……
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綜合經濟實力躍居河北省第六位!這是一方美麗的土地——
120萬畝茂密的森林,覆蓋著全境近60%的秀麗山川;潘家口、大黑汀等近百座水庫,倒映著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景忠山、五虎山、潘家口、青山關、西寨遺址、水下長城……一處處名山勝景,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往昔烽火連天的戰場,如今已化作八方遊客探幽訪古的勝地、休閒度假的樂園!
行政區域
遷西縣轄1個街道、9個鎮、8個鄉:栗鄉街道辦事處、興城鎮、金廠峪鎮、灑河橋鎮、太平寨鎮、羅家屯鎮、東荒峪鎮、新集鎮、三屯營鎮、灤陽鎮、白廟子鄉、上營鄉、漢兒莊鄉、漁戶寨鄉、舊城鄉、尹莊鄉、東蓮花院鄉、新庄子鄉。
地下長城
水下長城位於遷西縣北40公里,整個景區水域縱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長城關口沒於水下,恰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裡,您既能領略北方群山的粗獷,又能品味江南水鄉的俊秀。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萬里長城與展示現代文明成果的引灤工程,將歷史與現實有機地融為一體。
潘家口古稱盧龍塞,悠悠灤河由此流向關內。萬里長城蜿蜒曲折,伸向水底,又從對岸挺身揚起,形成了萬里長城的一處絕景-水下長城。湖區內碧波萬頃,波光粼粼。兩岸峰巒疊嶂,蒼翠欲
喜峰口古稱松亭關,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戰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二十九路軍在此抵抗侵華日軍戰鬥激烈,後由此產生的《大刀進行曲》家喻戶曉,為喜峰口長城增添無窮魅力。
遷西板栗
遷西板栗栽培源遠流長,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戰國策》《左傳》《論語》《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等古代書籍中多有記載。
1.蘇秦說燕,《戰國策》記載,蘇秦遊說燕文侯時說: “燕國……南有碑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田作而足於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漢代的《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千戶侯等。”這裡的“北”和“燕”,即包括今遷西一帶,說明這裡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產地,靠板栗生產比較富庶。
2.陸磯贊栗:三國時期吳郡人陸璣在其著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栗,五方皆有,惟漁陽范陽生者甜美味長,他方不及也。”即今遷西縣及周邊燕山一代。
3.唐王掃北: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因路途遙遠,糧草不濟,恰灤河兩岸板栗成熟,遂下令軍士蒸栗為食,藉以飽腹。於是士氣大振,大敗敵兵蓋素文。今遷西縣境內仍有救駕嶺等唐王遺蹟及傳說。《金史·地理志》薊州產栗,今山中所樹落實頗豐。當時的“薊鎮”指今遷西三屯營。
4.明詔植栗:明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修築喜峰口、鐵門關沿線長城,採摘板栗獻給朱元璋。皇帝得知當地以栗富足,遂詔告天下“廣植棗栗,以備欠年”。
5.清朝貢品:1961年12月,清康熙皇帝於灤河北九山(今遷西縣五虎山)狩獵,得五虎。席間,有人送上炒栗,康熙食後大悅,命“年年貢之!”
6.日商來訪:1910年起,遷西板栗經灤河水運,轉天津出口日本。民國《遷安縣誌》記載:“邑境產量最富,行銷最遠,為邑產大宗”。1943年12月,時任甘栗太郎本號的進貨主管柴源一郎(原甘栗太郎會長),曾騎驢深入到遷西一帶組織貨源。
中國板栗數京東,京東板栗數遷西。走進遷西,便走進了板栗的世界。
或許是造物主的偏愛,賜予了遷西獨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遷西成為地球上最適宜板栗生長的地方,成就了遷西板栗雄冠板栗家族的獨特品質。這裡的板栗果實整齊,呈紅褐色,有淺薄蠟質層,鮮艷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內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粘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與其它地區的板栗相比,色澤鮮艷、質地硬實、味道甜糯是它最突出的特點。早在宋代,詩人晁公溯就曾有“風隕栗房開紫玉”之詩句,因此遷西板栗又有“紫玉”這一別稱。
遷西板栗栽培源遠流長,《詩經》、《戰國策》、《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等都有記載。如今遷西境內100-200年生的大栗樹隨處可見,新立莊、漢兒莊、栗樹灣子等地尚有許多300-500年生老栗樹,常勝峪村還生長著明初600年生古栗樹,至今仍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品質優良的遷西板栗更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早在建國前遷西板栗就出口日本。1990年6月,遷西板栗被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林業部、農業部確定為標誌產品。1998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為“十大特色區域名牌產品”。
遷西板栗生產區域較其它地區有獨特自然條件。
(一)地貌、地質條件
遷西縣向南靠近渤海灣,是燕山山前平原,向北是冀北燕山山地,灤河在境內自西北南下到縣城北折向東流入遷安,所以遷西縣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間低。由於境內河流眾多,形成了以中低山、高丘為主的侵蝕地貌,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組成。
遷西縣的片麻岩節理、片理、裂隙發育,具有疏鬆易風化的特點,而且含有鉀、鈉、鋁、磷、鎂、鐵、鈣、矽、錳等植物特別是板栗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磷、鈣、鎂、錳等養分含量均高於其它岩石,鐵遠高於肉紅色偉晶岩,所以由其特殊的結構和發育形成的土壤養分含量高於其他地區,極適板栗生長。
(二)土壤條件
遷西縣的特殊地質條件,造就了極適遷西板栗栽培的土壤條件。板栗生長要求的土壤母質以片麻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石英閃長岩等風化較疏鬆的砂質、礫質淋溶褐土為宜。遷西縣有褐土、棕壤、風沙土3個土類,6個亞類,19個土屬,44個土種。土類中以褐土為主,這種土壤土層較厚,結構疏鬆,有機質含量高,PH值在5.6~7之間,呈中性和微酸性反應,具備良好的板栗生長的地球化學環境,且多含礫石,通氣透水性好,自然肥力高,為板栗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立地條件。
(三)水利條件
遷西縣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地形雨較多,是冀東地區的一個多雨中心,水資源豐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高於周圍其它縣市,能充分滿足板栗生長所需水分,且板栗花期忌雨,成果期又需要充足的雨水,而遷西縣雨季集中在7、8兩個月份,既錯過了板栗花期,又滿足了板栗成果期對雨水的需求,降水周期正好與板栗生長對水的需求相吻合。
(四)氣候條件
遷西縣地處北緯39°57′15″~40°27′48″、東經118°6′49′~118°37′19″,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晝暖夜涼,這種氣候為栗樹栽培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主要表現為氣溫適宜,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降水豐富。
遷西縣歷年(1985年以前)平均氣溫為10.1 攝氏度。7月氣溫平均最高25.0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月氣溫最低,平均—7.8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25.0攝氏度,山地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並且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夜間溫度低,這種氣溫條件有利於光合作用,適宜板栗生長,有利於糖分向栗實中積累。
板栗是喜光的陽性樹種,生育期間要求充足的光照:遷西縣的年太陽輻射量為每平方米5200~5400兆焦,年日照時數為2800小時以上,平均日照7.4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光照比較充足,為栗樹生長、栗果發育、栗果內部有機質的轉化,栗果糖分、脂肪和各種有機酸含量的提高以及果實著色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遷西縣由於水熱同季,氣候較為溫和,無霜期為183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17日左右,與栗樹落葉進入休眠期的時間大體相遇;終霜期一般在4月16日,栗樹進入芽期後,霜期已經結束,十分有利於栗樹的展葉、開花,栗蓬膨大,栗果發育。
大自然恩賜給遷西縣豐饒優厚的地利天時,為板栗栗花授粉、成果、糖分積累、果實著色及成熟提供了優越的溫床,造就了享譽中外的遷西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