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之鄉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臨汝縣,即現在的臨川縣。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 文化之邦,才子之鄉,常是名人、墨客聚會之地。

名揚古今
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進士之鄉臨川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臨汝縣,即現在的臨川縣。公元23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隋文帝開元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實現全國統一,廢郡擴州,平陳總管揚武通奉命安撫臨川郡一帶,將臨川郡改為撫州。縱觀歷史,古臨川治屬相當於現在撫州市的絕大部分,並囊括了廬陵、豫章、甌閩部分。東連吳越,西接瀟湘,南控閩粵,北襟江湖,橫跨吳、越、楚三地,為古代通往閩粵沿海地區的要衝。這裡,地氣殊異,山川炳靈,林奇谷秀,水繞川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江山形勝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賈常行。荊楚、吳越文化交匯於此,中原、閩粵文化滋潤其中。秀美的風光,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燦爛的“臨川文化”。
魏晉以來,特別是兩宋以後,臨川古郡,撫河兩岸,名人輩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譽稱。“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是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臨川讚美的千古絕唱。
氣定乾坤
江西臨川的地理氣場如何呢?臨川為眾水所匯之處。它的地理優越性有三條: 1 、眾水所匯,七聚。發源於西南、南方山中的贛江,崇仁江、撫河等如扇面形,彎彎曲曲的流向臨川,在臨川的北面匯合後入長江,入潘陽湖。在風水名著 < 水龍經 > 中,這屬於難得的“聚水格”。 2 、山環擋風,氣不散。有水為界,氣止住。臨川西北方有環形山擋住西北風,符合“山環水抱必有氣”,“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風水定律。北方有九嶺山、連雲山、幕阜山等層層環抱,形成方向都恰到好處。“氣遇水則止”。臨川北面為長江中游,還有著名的大別山,也有著名的潘陽湖,把本區域氣有效地止住,不使散去。
南為氣口,生氣源源不斷臨川較遠的南方、西南方有縱行的武夷山、于山等形成山川,成為來氣之口。妙就妙在這個川上,若將山的走向改為橫向,生氣進不來,氣場也就變壞了。儘管時代變遷,社會制度更換,臨川縣人才輩出的事例說明,好氣場就是要出人才。如果說有影響,只能影響它的量,卻改變不了它的本質。
譽滿宇內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大量湧現的生動寫照。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湧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自宋至清臨川有七百多人考中進士。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至宋度宗鹹游八年臨川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十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一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一次考取22名,占且國錄取進士總數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八百餘卷著述收入《四庫全書》,近一百八十人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當代權威書籍《辭海》也收有臨川名人達十五人以上。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乎占三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臨川四夢——崑曲《牡丹亭》作者)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文化之邦,才子之鄉,常是名人、墨客聚會之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學士來臨川(撫州)任職和宦遊。東晉王羲之、南朝謝靈運、唐朝顏真卿、南宋陸游等,曾在這裡為官;宋代詩人黃庭堅、梅堯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贄、徐霞客也都來過此地遊覽常駐。《世說新語》和《詩品》的編著者劉義慶和鍾嶸均襲封臨川王。這些名人、學士在臨川都留下了大量遺墨華章,為閃光的臨川才子群體增添了輝煌。
才子新篇
近、現代史上,臨川的政界要員、科技名流、文壇巨匠、音樂明星、留學博士同樣各領風騷。黃祿祥、饒毓泰、周建屏、趙醒儂、傅烈、游國恩、肖滌非、舒同(舒體創始人)、李井泉、盛中國、盛中華等,都是撫州人氏。他們超群拔萃,卓有成就,為豐富和推動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才鄉代有才子出”,“臨川神童今朝多”。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1993年,全市各類學校為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超過10萬名,臨川高考現象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兄弟出國,姐妹留學,一家五個兒女出了三個博士、兩個碩士。這類現象在撫州是屢見不鮮的。1984年以來,撫州市中小學生在全國性和全省性的數、理、化三科大賽中,共有2284人次獲獎。其中獲全國一等獎的153人次,獲全國二等獎的365人次,獲全國三等獎的740人次。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稱此為“臨川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以及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紛至沓來地對“臨川才子現象”進行考察、研究和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