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王國維

追憶王國維

追憶王國維是陳平原,王風所編著的作品。2009年05月01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現已完結。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追憶王國維(增訂本)追憶王國維(增訂本)

作 者:陳平原,王風 編

出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1112

出版時間:2009-05-01

版 次:1

頁 數:50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追憶王國維(增訂本)》既為這一歷史事件提供了豐的文獻文獻,又為當代闡釋鋪設了基礎背景。本集只選錄師友、弟子及親屬的文章。內收百餘篇文章,分作四輯:第一輯是王國維早期親友的文章,第二輯是清華師生以及與此相關的民國學界學者的文章,第三輯是海外人士的追悼文,第四輯是王國維親屬晚輩的文章,包括王國維和羅振玉的後人。

作為清華學校研究院特聘的四大導師之一,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和影響,至今彰彰在人耳目。他的自沉頤和園昆明湖,更是轟動一時的事件,頗具傳奇色彩,其話題性和關注度經久不衰。其遺囑引發的持續不斷的爭論,包括陳寅恪的碑誌序文,都使之成為一樁公案,具有超越其書齋生涯、學者本色的思想史意義。

目錄

總序

三聯增訂版序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祭王忠愨公文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海寧王忠愨公傳

王忠愨公事略

誥授奉政大夫 賞食五品俸南書房行走特謚忠愨王

公墓志銘

《人間詞甲稿序》跋

《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初集弁言

通州師範的創辦與發展(節錄)

王靜安的悲劇

集蓼編(節錄)

五十日夢痕錄(節錄)

愛儷園——海上的迷宮(選錄)

愛儷園夢影錄(選錄)

倉聖明智大學的回憶(節錄)

觀堂先生別傳

上海書林夢憶錄(節錄)

我的前半生(節錄)

(附)上諭

偽滿宮廷雜憶(節錄)

(附)王靜庵先生致死的真因

舊雨鴻爪·羅振玉(節錄)

關於王靜庵先生逝世的史料

《王忠愨公遺墨》序

祭王忠愨公文

王忠愨公殉節記

王忠愨公哀輓錄書後

《昆明湖曲吊王君靜安》序

祭王忠愨公文

《王忠愨公哀輓錄》序

《王忠愨公哀輓錄》跋

雁塔寒音(書札六通)

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辭

《王靜安先生紀念號》序

梁令嫻等的信(節錄)

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存目)

(附一)羅雪堂先生寄陳寅恪書(節錄)

(附二)空軒詩話(節錄)

(附三)王觀堂先生輓詞解(佚存)

海寧王先生之碑銘(存目)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存目)

四年的清華園(節錄)

吳宓日記(摘錄)

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河自盡之詳情

(附)繼屈平投江之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

我所知道的王靜安先生

徐森玉談王國維

王靜安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實情

悼王靜安先生

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靜安先生

我所知之王國維先生

(附)魯迅與王國維

王靜安先生年譜(節錄)

論王靜安先生之自沉

(附)王靜安先生逝世周年紀念

個人對於王靜安先生之感想

讀陸懋德《個人對於王靜安先生之感想》

悼王靜安先生

(附)題王國維先生書扇面絕筆書遺蹟

王靜安先生傳

追憶王靜安先生

關於王靜安的死

記王靜安先生自沉事始末

哀余斷憶(五則)

友座私語(二則)

問學的回憶

王國維先生考古學上之貢獻(節錄)

王靜安先生遺札題記

海寧王國維先生

憶王靜安先生

王國維先生生平及其學說

甲骨學概況(節錄)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

王靜安先生手札四通跋

關於王國維先生之死

王國維與梁啓超

回憶王觀堂先生的自沉

王靜安傳略

王(國維)先生的死因,我知道一些

(附)一代畸人王靜安(節錄)

《王國維先生墓碑記》及其他

(附一)王國維死因又一說

(附二)《舊作[哭觀堂師]》注[43]

(附三)對王國維及其學術的研究應實事求是

王國維在學術上的獨特地位

憶清華國學研究院(選錄)

追悼會小啟

王靜安先生殉節紀念帖引

王國維君殉節追悼會

祭文

回憶王靜安君

回憶王靜庵君

生霸死霸考

(附)《周初的年代》後語

追憶王靜庵君

噫王國維先生

訪王靜安先生

王先生的辮髮

(附)《中國近世戲曲史》序(節錄)

懷念王征君

海寧的王靜安君

憶王靜安師

追憶與王靜庵先生的初次會面

靜安學社

《王忠愨公遺墨》後記

追想王靜安先生

悼王忠愨公

王靜安先生國維蹈昆明湖自殺

悼靜安先生

只有遺編照幾頭

斯文之厄運

回憶拾零(四則)

王國維

海東雜記

《觀堂外集》後記

觀堂別傳

《觀堂書札遺錄》跋

記觀堂先生手札二通

跋《觀堂書札》

《觀堂書札》再跋

父親之死及其他

最是人間留不住

先父王公國維自沉前後

為母親說幾句話

懷念我的父親王國維先生

觀堂書札三跋

巨星隕落一甲子

王靜安之死(選錄)

對王觀堂的器重

我所知的王觀堂及其一家

我對王觀堂及其一家的回憶

我所了解的王靜安先生

關於《殷虛書契考釋》成書經過的回憶

(附一)《關於正三則

(附二)殷虛卜辭綜述(節錄)

王國維先生《水經注校》述略

讀父親王國維年譜有感

後記

前言

“追憶逝水年華”,此乃人之常情。從“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乎”,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為此臨風灑淚。其實,不必借山川草木起興,單是往事如煙,就足以讓千古文人感慨嘆息。“感慨”不足以盡興,於是又有了許多落在紙上的“追憶”。

對往日風流的追憶,與其說是為了記住歷史,不如說是為了展望未來。人們只能記住那些應該記住、或者說希望記住的——包括人和事。作為學者而被追憶,不只是一種歷史定位,更意味著進入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因為,人們總是以當下的生存處境及需求為支點,藉助於與歷史對話來獲得思想資源與工作方向。

選擇對話者,其實已經內在地規定了對話的內容、傾向以及情調。選擇康有為、蔡元培、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等作為追憶的對象,或者說邀請其參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學術建設,基於如下幾方面的考慮。

精彩書摘

誥授奉政大夫賞食五品俸

南書房行走特謚忠愨王公墓志銘

楊鍾羲

賜進士出身 賞食三品俸 紫禁城騎馬 南書房行走前江南江寧府知府翰林院編修遼陽楊鍾羲撰文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 賞食二品俸 紫禁城騎馬 賞穿帶膝貂桂南書房行走前翰林院侍講宛平袁勵準書丹並篆蓋

有博學以文,行已有恥之君子日王公靜安,以特奏名出身,官南書房翰林,丁卯五月三日自沉頤和園之昆明湖。天子軫惜貞臣,派貝子溥忻奠酸,賞帑金治喪,予謚忠愨。其年七月十七日諸子遵遺命卜葬於清華園側,丐鍾羲為文以銘其幽。公諱國維,字伯隅,靜安其自號,浙江海寧州人。先世籍開封,宋靖康元年,遠祖副都總管稟死節太原,謚忠壯。南渡後遂家海寧。曾王父、王父世有隱德,父乃譽以能書名。公讀書通敏,弱冠補博士弟子員。詩學放翁,詞學納蘭容若。辛丑留學日本,丙午入學部,充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治元明以來通俗文學。宣統辛亥,國體驟變,航海居日本,專治經史,日讀註疏盡數卷,旁治聲韻訓詁,奄有乾嘉諸儒目錄校勘金石輿地之長。又當古文字、古器物大出之時,以其學識理董之,故新得之多,為近世學者所未有。甲寅與上虞羅振玉共考釋流沙墜簡,振玉考殷虛文字,亦頗采其說,所著《釋幣》及考地理諸作,為嘉興沈尚書曾植所推挹。丙辰自日本歸,為廣倉學窘編《學術叢刊》雜誌,並遍觀烏程蔣氏所藏書,為編序錄,撰著乃益富。丁巳撰《殷卜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及《殷周制度論》,能言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近年校勘蒙古史料,於對音尤審,又欲注《蒙古源流考》,研究滿洲蒙藏文字,惜未竟其業。癸亥三月,用大學士升允薦,命在南書房行走,賞食五品俸,紫禁城騎馬。再上封事,請崇德講學,蒙褒許。甲子十月九日之變,憂憤懷必死之志。明年春,駕幸天津,俞允留京掌清華學校研究院事。不時赴行朝,蒙召對,依戀出於至誠,每欲有所陳請,口吶苦不達。比年戰禍頻仍,時局安危不可知,當事者不聞有所籌議,公欲言不可,欲默不忍,憤激異常時,密書遺屬藏衣帶中,略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草具遺章郵羅氏津寓,代為呈遞,遂效止水之節。距生於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五十有一。昔季路問事鬼神,進而問死,欲知處死之道也。死非季路所難,莫難於知之明、處之當。公自以起諸生,為近臣,被殊遇主辱臣死,殺身成仁,盡知死之義。公嘗謂今之學者於古人無所不疑,獨不自疑其立說之根據。蓋公之學,由文字聲韻以考古之制度文物並其立制之所以然,由博而返約,由疑而得信,務當於理而止。故心思言論粹然一出於正,一洗時人功利之弊。與人交,初甚落落。久乃愈醇。臨財無苟得,不可乾以非義。其治學也,縝密謹嚴,不悖不惑,即其人亦非晚近之人也。故其死不失義,如趨而就幾席枕藉之無異,可謂好古多聞而不違行己之恥之君子矣。彼徒以匹夫之諒為名者,安能知其學之本原之所在哉?鍾羲避地上海,始識公於沈氏海日樓,讀其《題蕺山先生遺像詩》,即心異之。既而同赴召,同被命檢景陽宮書籍,過從日密。甲子秋將有所彈蔌,已屬草矣,以示鍾羲,鍾羲舉胡石莊“人物凋盡,彼此當互相成就”之說為言,乃止不果上,又以見公之服善也。公娶莫氏,繼室潘氏。子潛明,先公一年卒,次高明、貞明、紀明、慈明、登明,孫慶端。著有《觀堂集林》,為“藝林”八卷、“史林”十卷、“綴林”二卷,其他遺著不具書。銘日:

淀園之修,日治海軍。辨亡欲論,至哀無文。

坐閱河山,剩止勺水。士女嬉遊,冠裳諾唯。

君子之守,有所不為。山夷海竭,其志不欺。

和光同塵,有靦三老。安危何預,友朋相倒。

百年養士,獨行惟公。心盟止水,氣貫長虹。

文人無行,一雪斯恥。我銘幽塞,用告醇史。

文楷齋宋德裕刻石

(據北京圖書館所藏拓片)

《人問詞甲稿序》跋

羅振常

樊少泉茂才(炳清),與人間同肄業東文學校,交甚契。顧體贏多病,怠於進取。嘗自憾志行薄弱,遂更名“志厚”,字抗甫,故《序》後所署如此。(其後仍用原名。)時人間在吳門師範校授文學,先其來書,謂詞稿將寫定,丐樊作序。樊應之,延不屬稿。一日,詞稿郵至,余與樊君開緘共讀,而前已有《序》。來書云:《序》未署名,試猜度為何人作?宜署何人名則署之。樊讀競大笑,遂援筆書己名。蓋知樊性懶,此《序》未可以歲月期,遂代為之也。前塵歷歷如昨,而樊君墓草亦宿,憶此為之悵然。振常附記。

時,人間方究哲學,靜觀人生哀樂,感慨系之,而甲稿詞中“人間”字凡十餘見。故以名其詞雲。又記。

(據陳鴻祥《關於序》“附錄”移錄,

《藝譚》1986年1期)

《海寧王忠愨公遺書》初集弁言

羅振玉

丁卯五月,王忠愨公效止水之節,予上其事於行朝,天子驚悼。既已褒揚其大節,海內外人士亦莫不惜其學術,競為文字以誌哀挽。公同學同門諸君子復創立觀堂遺書刊行會,以刊行公之遺書,請予總理董之役。予以憂患待盡之身,恐不克盡其業,欲謝不敏,而義不可辭。乃以數月之力將公遺書已刊未刊者厘定為四集,次第付梓。冬十二月初集告竣,乃序其端日:公平生學術之遞遷,予既於《觀堂集林序》及公傳中詳言之矣,而於公觀世之識未之及也,乃摘其《論古今政學疏》為公別傳,而尚有未盡,今更舉數事。方公遊學日本時,革命之說大昌,予移書致公,謂留學諸生多後起之秀,其趨向關係於國家前途者甚大,曷有以匡救之。公答書言,諸生騖於血氣,結黨奔走,如燎方揚,不可遏止,料其將來賢者以隕其身,不肖者以便其私,萬一果發難,國是不可問矣。時公同學閩中薩生均坡與公同留學東京,亦入黨籍,公以書見告,且謂薩固賢者,然性高明而少沉潛,彼既入籍,見所為必非之,惟背之則危身,從之則違心,邇見其居恆鬱郁,恐以此天天年也。已而薩生果天如公言。予在海東,公先歸國,英法學者斯坦因、沙畹諸博士邀余游歐洲列邦,予請公同往。將治任矣,而巴爾幹戰事起,予告公行期將待戰後。公復書言,歐洲近歲科學已造其極,人慾亦與之競進,此次戰事實為西政爆裂之時,意歲月必久長,公此行或不果邪。後數月,余返滬江,沈乙庵尚書觴予于海日樓,語及歐戰,予以公語對,尚書日:然,此戰後歐洲必且有大變,戰勝之國或將益擴大其國家主意(義)。意謂德且勝也。子日:否,此戰將為國家主意(義)及社會主義激爭之結果,戰後恐無勝利國,或暴民專制將覆國家主義而代之,或且波及中國。尚書意不謂然,公獨韙之。已而俄國果覆亡,公以禍將及我,與北方某耆宿書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某公漫不審,乃至今日而其言競驗矣。惟公有過人之識,故其為學亦理解洞明。世人徒驚公之學,而不知公之達識,固未足以知公;而重公節行,不知公乃知仁兼盡,亦知公有未盡也。予故揭公佚事以告當世。至公學術之鴻博浩瀚,世人皆能知之,固不待予之喋喋矣。丁卯仲冬上虞羅振玉書。

(1928年天津羅氏貽安堂初刻本)

通州師範的創辦與發展(節錄)

管勁

著名的近代學家,考證學家王國維,他曾是通州師範初期的教師,在校時間不過半年(一九。三年二月一七月),教的倫理學和國文。那時他才二十六歲,年齡比一般學生還小,再加所寫的講義多從日文翻譯過來,不能像一般古文那樣順眼,因而他在舉貢生監出身的學生們眼中,也沒有得到尊重。學校想起這位前教員,或許是在他被稱為“王文<忠)懿(愨)公”以後的事。另一個是文人畫家陳衡恪,他於一九。九年來校,一九一三年去職,教的博物學科,對學生要求高,考試嚴。寄住校外,學生不敢去和他接近,也沒有留下什麼影響。他那時對文學藝術的造詣,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學校行政方面似乎把他看做一位貴公子式的留學生。我聽過他的生理衛生和動物學、植物學的課,他的黑板畫既快且好,畫動物尤見生動。他臨走之頃,我曾和許多同學去請他寫對聯,他說他自己的畫畫得很好,問我為什麼不請他畫。我根本沒有想到能請他畫,也就答不出。我們對他實在有些怕,他肯替學生畫卻是真的。附屬國小的學生有幾個要刻竹筆筒,曾經通過他肄業在附小的兒子去請他,他一一畫了題了。有一個王鑫是單名,他還為他取上證鷗作外號,他又是這樣平易近人的。因此他臨走時,學生為他舉行了歡送會,他的臨別贈言是:學科學必須同時學好圖畫。過了幾年,他不再是博學教師而以文人畫家著名了。一般說來,通州師範教師中很少像他倆這樣突出的人物,主要由於用人逐漸在本校校友中挑選,而挑選的對象又著重於沒有什麼圭角鋒芒的一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