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書房行走

南書房行走,又稱南書房翰林。為中國清朝的官銜之一,不屬於正式官職,一般由當時的御用知識份子翰林來擔任。康熙朝始設,近伺皇帝。南書房行走,是在南書房裡執勤的翰林的稱謂。

官位介紹

清朝的官制中,“行走”是指本有官職而被派到其他機構中辦事的臨時差遣官,如“軍機處行走”。這種辦事方式有臨時的性質,因此稱“行走”,但相關的機構卻並非臨時的。
南書房,是清代翰林在內廷侍候皇帝讀書和做機要工作的地方;南書房行走,就是指原來有翰林一職,而被派到南書房中去執勤。凡入直南書房的翰林,其正式官銜,稱為“南書房翰林”,也叫“南書房行走”。南書房行走官員不限品級,從尚書到編修,檢討均可充任,原則上使用翰林出身者。

設立背景

南書房原為康熙皇帝在皇宮讀書的地方,因地處皇帝聽政的乾清宮的西南而得名。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於康熙十六年(1677),設南書房,並在翰林等官員中,初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值,此為選翰林文人入值南書房之始。翰林官員“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稱之“南書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撰述諭旨”。
在康熙時代,南書房在中央政權中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除應制撰寫文書外,還遵照皇帝意旨起草詔令,一度成為發布政令的所在。軍機處成立後,南書房內的官員不再參預機務,專司文詞書畫等事。然而,南書房是御用機要秘書機構,因此直接與皇帝接觸的南書房仍有機密性質。《清史稿》說它“地分清切,參與密勿”。
如各地有上報康熙帝的密繕小摺子,都要交與南書房“管理宮報首領,從內密達御前”。“聖駕(康熙帝)在外,南書房絕無人到,極為隱秘”。南書房行走供職時也都“慎密恪勤”,格外小心。

性質與地位

這個職務的實質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皇帝的許多重大決策,都經由“南書房行走”參與完成。南書房行走不僅為皇帝的機要秘書,同時也是皇帝的決策顧問,還兼著太子的老師,是真正的作帝王師的職務。
南書房行走,是康熙皇帝的親密近臣,在清廷諸大臣中的地位尤為顯赫。關於南書房創設的目的,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打算設定南書房時說:“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並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內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東華錄》載,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始設南書房,簡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等入直,以備顧問”。
實際上,康熙帝設定南書房,並非只是為了“講究文義”,而是把“特頒詔旨”的起草之權交給了南書房。張英入直南書房時,康熙政務軍務繁忙,張英侍讀左右,“一時制誥,多出其手”。昭《嘯亭續錄》載,“康熙中諭旨,皆其(南書房)擬進,故高江村(士奇)之權勢赫奕一時”。由於高士奇是康熙帝近臣,掌管機要,所以朝臣紛紛至高宅探訪訊息,以至高士奇“每歸第,則九卿肩輿伺其巷皆滿”。張、高之外,還有不少清初著名文人學者入直過南書房,如王士禎、查慎行、朱彝尊方苞、沈荃、何焯、戴梓等等。

官員選拔

南書房的人選是非常嚴格的,雖然“無定員,亦無品級限制”,但必須經過皇上親自遴選,“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可見,進入南書房的廷吏首要條件是對皇上忠心耿耿,自然就成為皇上的心腹。此外,入選者皆為飽學之士,決非等閒之輩。
南書房的設立使許多身份卑微的才子參政議政
南書房的設立使許多身份卑微的才子參政議政
康熙帝選拔南書房行走的標準是:“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惟視學問之優,不盡為官職”。
如查慎行入選因其舉人出身,又是著名詩人,名聞禁中。
高士奇出身寒微,曾賣字為生,但能詩,善書法,精鑑賞,因而能入值南書房。
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下過刑部大獄,但因“聖祖(康熙帝)夙知苞文學”而入選。
康熙皇帝選拔南書房行走的方式,或親自考察,或詢於他人。
如選拔張英,“召入對,上心識之。自是再四諮詢,對者無異詞”,於是入選。
即使已成為南書房行走的,也還要受到康熙帝的隨時抽查,可見選拔南書房行走之嚴格。

官員特點

南書房行走有兩個特點:
第一,絕大多數是漢人,這是清朝採取的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消除漢族士人反清意識從而使之為清朝服務的政策的具體表現;
第二,均為經史、文學、書法、繪畫以及自然科學方面出類拔萃的才人學者。入直南書房的王士禎為詩壇一代宗匠,朱彝尊與王士禎並稱朱王,方苞是桐城文派創始人,沈荃經術湛深,戴梓是很高明的天文算學家,等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