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康有為

追憶康有為

《追憶康有為》是 200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曉虹。主要講述了各種人物眼中的康有為形象。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追憶康有為(增訂本)》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康有為大約可算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氣又最有爭議的人物了。梁啓超恭維他的精神事業為“社會原動力之所自始”,可當時亦有“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的聯語盛傳一時。康有為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也充斥矛盾之處:先生日美戒殺,而日食肉;亦稱一夫一妻之公,而以無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獨立;日言人類平等,而好役婢僕;極好西學西器,而禮俗、器物、語言、儀文,皆堅守中國;極美民主政體,而專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專事中國。《追憶康有為(增訂本)》所選之文,不避親疏遠近,以求保存史料。分為五輯:第一輯由康有為諸弟子撰寫,第二輯以傳記、墓碑文、祭文、筆記為主;第三輯記述康有為早年講學活動,第四輯以戊戌變法為主體;第五輯乃是對康有為晚年講學、出遊與日常生活的追憶。作者有梁啓超、張伯楨、康同璧、吳敬軒、梁啟勛廖中翼、劉海粟、趙炳麟、陳少白、李雲光等。通過集合各種人物眼中的康有為形象,期以接近真人。

目錄

總序

三聯增訂版序

南海康先生傳

第一章 時勢與人物

第二章 家世及幼年時代

第三章 修養時代及講學時代

第四章 委身國事時代

第五章 教育家之康南海

第六章 宗教家之康南海

第七章 康南海之哲學

第八章 康南海之中國政策

第九章 人物及其價值

南海先生傳(上編)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家世及幼學時代

第三章 修學時代

第四章 居游著述時代

第五章 上書講學時代

第六章 維新變法時代

第七章 政變蒙難時代

第八章 遍游各國立黨開會時代

第九章 康南海為政治家

第十章 康南海為教育家

第十一章 康南海為宗教家

第十二章 康南海為哲學家

第十三章 結論

《康南海先生事略》序

南海康先生傳

(附)讀《南海康先生傳》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

南海康君墓表

康南海先生墓碑文

康有為傳

回憶康南海史實

康南海先生軼事

凌霄一士隨筆(選錄)

康有為先生事跡鱗爪(節錄)

康聖人的故事

康南海軼事

南海先生七十壽言

萬木草堂憶舊(選錄)

康簡知名

初游康門

草堂徒侶

草堂學風

輪值書藏

公祭陳曹

輔仁精廬

慶弔定例

討張弘范

著書被議

婦孺韻語

滿城風雨

“萬木草堂”回憶

戊戌政變前後之萬木草堂(節錄)

康有為桂林講學記

康有為第一次來桂講學概況(節錄)

康有為第二次來桂講學概況(節錄)

康有為來桂講學的動因

南海先生四上書雜記

公車上書記

蜷廬隨筆?康有為

康有為向用始末(節錄)

康有為構亂始末

中國的維新運動(節錄)

關於戊戌政變之新史料

記南海先生出險事

興中會革命史要(選錄)

三、在日本之活動

五、保皇黨之占領橫濱學校

八、革命黨與保皇黨交涉之經過

十、再與康梁等之交涉

革命逸史(選錄)

戊戌前孫康二派之關係

戊戌後孫康二派之關係

康南海先生的報恩思想(節錄)

須磨與康有為

鶴子女士

《康南海先生詩集》跋

戊戌變法側記(選錄)

一三、劫後重逢抱頭痛哭

二一、康有為西湖聽崑曲

記康南海

憶康有為先生

近代書家親炙記?康長素氏(節錄)

康南海先生書學異聞記

近代書家述評?康長素

柏岩感舊詩話(選錄)

康有為卜居丁家山

康有為在西安

“盜經”風波

康有為在金州

記康有為先生

康有為重來北京的一段軼聞

追憶天遊學院

康有為晚年講學及其逝世之經過

我與康有為老師

我印象中之康有為

康有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

後記

前言

“追憶逝水年華”,此乃人之常情。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為此臨風灑淚.其實,不必借山川草木起興,單是往事如煙,就足以讓千古文人感慨嘆息。“感慨”不足以盡興,於是又有了許多落在紙上的“追憶”。

對往日風流的追憶,與其說是為了記住歷史,不如說是為了展望未來。人們只能記住那些應該記住、或者說希望記住的——包括人和事.作為學者而被追憶,不只是一種歷史定位,更意味著進入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因為,人們總是以當下的生存處境及需求為支點,藉助於與歷史對話來獲得思想資源與工作方向。

選擇對話者,其實已經內在地規定了對話的內容、傾向以及情調。選擇康有為、蔡元培、章太炎、粱啟超、王國維等作為追憶的對象,或者說邀請其參與當代中國的文化學術建設,基於如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基於這些學者自身所獨具的魅力;這種魅力,既源於其學術成就,更來自其精神境界——這是較好地體現了古與今、中與西、學術與思想、求是與致用相結合的一代。

精彩書摘

康南海先生與石德芬友善,光緒十六年德芬主講大館時,特於冬月別講冬學。時吾粵城館有大館、中館、蒙館,猶大、中、國小也。其就蒙館讀經者十人以上,中館講經兼論文則弱冠生二三十人以上,其數十百人者號大館,則有諸生達才長者,余粵九十縣才俊萃焉。粵例冬學以冬月初旬起至臘月中旬止為學者專課詩文,遂延先生說詩,於是粵之學者始從先生問學,時假徽州會館為授徒地。六月陳千秋來謁,先生初與之論《詩》、《禮》,泛及諸經後,乃告以改制之義,仁道合群之理.千秋豁然悟,遂著萬木草堂弟子籍,是萬木草堂弟子以千秋為首。

明年辛卯,始賃地長興里講學,並草《長興學記》,以為學規。時《新學偽經考》成,千秋任校刊.歲壬寅,再移講舍於衛邊街鄺氏祠,時所編之書正多,而以《孔子改制考》體大思精,乃選同門助纂,以千秋總其成.歲癸巳冬,三移講舍於府學宮文昌後殿內仰高祠,始顏曰萬木草堂。

先生原居芳村,自長興里講學時已移居於布政司前惠愛街之雲衢書屋。與陳千秋同時著萬木草堂弟子籍者,有新會梁任公先生(啟超)繼而三水徐君勉(勤),新寧梁伯雋(朝傑),順德麥孺博(盂華),亦先後來受業,彬彬稱盛。任公先生於壽先生文中,述此有云:(略)蓋實錄焉。

先生以來學者眾,派千秋及任公為學長。先生稱千秋天資亮特,聞一知二,志宏而思深,氣剛而力毅,為及門之冠。不幸年僅三十而卒,先生哭之慟,同門悼惜。梁伯雋年十四中式辛卯科舉人,負時譽,長於史,尤強記。先生謂伯雋九歲讀《廣韻》,遍能記憶。稍長讀二十四史,頗能追憶康有為進來。康有為說是他的學生梁卓如,當時亦是很有名的,我就說了兒句仰慕的話,當下二人對話,談了幾個鐘頭,我才告辭而退。

當時康有為的幾個學生,以為康有為是沒有人敢無事去見他的,幾個人在門外,走來走去,打聽訊息。等到我出來了,他們就圍攏上來,問康聖人說什麼話,神氣如何。我說康先生是很可以談天的。他們倒弄得奇怪起來。我認識康、梁二人,就從那日起。

所以那時在橫濱,覺得學校既然沒有教員,就想起梁啓超來。他那時正在同幾個同志在上海辦《時務報》,我就寫了一封信,交橫濱學校的董事,請他們派人拿著這封信到上海去見梁啓超,托他代為聘請教員,交代完妥之後,我就離日到台灣去了。

橫濱學校,孫先生把他起了個名字,稱為東西學校。校董派了兩個專員,攜著我的介紹信,到了上海,果然請得二個教員,一個徐勤,一個林奎,一個陳蔭農,一齊到橫濱來。這三個教員,都是康有為的高足,眾人見丫他們,真是歡喜無限,優禮有加,趕著預備正式開學。

但是三位教員到埠未久,先要把孫先生所定的東西學校名稱,改為大同學校。孫先生想這個學校,既然交託他們去辦,況且與彼等向無芥蒂,區區一個名稱,隨他們更改去,並不過問。開學之後,彼此往來,異常親熱,真無所謂有彼我之分。五、保皇黨之占領橫濱學校

有一天,孫先生到大同學校去看那教員們。其實,我們會員,與他們來往很密的,那一天孫先生去,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孫先生進去,房間內一個人都沒有,只有桌上一張條子,上面寫:“不得招待孫逸仙”幾個字,廾無下款。孫先生看見很奇怪,並不說什麼,就出來。見著幾個興中會的會員,把這一段意料不到的事,告訴他們。大家聽了,都以為校里的人無理,非去嚴重質問不可,一齊到大同學校來。當時校長就是徐勤,他見來勢洶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