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學

農作學

農作學又稱耕作學,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套用學科。

基本信息

概述

農作學農作學

農作學(Farmingforlearning)又稱耕作學,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套用學科。書籍《農作學》主要介紹農作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農作學研究對象、農作制的內涵、功能與研究內容。

學科簡介

農作學又稱耕作學,耕作學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套用學科。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沿用耕作學名稱至今,已不能適應農業發展需要。農作學較之耕作學內涵深廣,以農作學取代耕作學名稱,既符合我國農業發展要求,也有助於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的完善。

耕作學致力於農作制度的研究,充分利用和合理保護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組成以農田植物種群為主體的生產結構體系,運用相應的養地手段,強化植物要素調控力度,在有限資源生產力得以增進的基礎上,使資源應能實現潛在生產力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田作物優質高效持續增產,促進農業各相關部門協調發展,奠定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農作學農作學
為提高土壤農作學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實踐環節.可以通過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教研科研活動;開放實驗室,強化學生的套用能力來具體實施.

研討會

農作學農作學
由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內蒙古農業大學承辦的“國際農作制培訓與農作學研討會”於8月5日-8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高旺盛,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鄭俊寶出席會議。

高旺盛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傳統的耕作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面臨著新的挑戰,新農村建設以及發展現代農業和循環農業,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需要借鑑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方法,結合中國國情,開拓研究視野,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我國農作制度問題,提升我國農作學的創新與發展能力。

會議邀請農作制度研發方法和國際農作制度協會創始人之一、國際農作制度協會(IFSA)原主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DavidW.Norman博士,連續4天系統講授國際農作制發展與研究方法。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劉巽浩教授也應邀做專題報告。會議還將對國際與國內農作制度研究進展與趨勢進行研討。

來自全國30多個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土壤學與農作學》書籍

基本信息

書籍名稱:農作學

作者:編輯、剪輯:王立祥

ISBN:10位[7030121260]13位[9787030121264]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

定價:¥35.00元

內容提要

《土壤學與農作學》
《農作學》主要介紹農作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農作學研究對象、農作制的內涵、功能與研究內容;闡述農作制(系統)基本原理,涉及農作制的人工開放系統原理、適應性原理、結構調整與升級升值原理、地域分異原理、農作制的演變規律與可持續發展原理、集約持續農作原理以及投入原理;簡介國內外農作制類型及其特徵;第四章,聯繫中國實際,套用農作學與農作制基本原理,闡述中國農作制發展的十二項戰略,指出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與道路等內容。為涉農大專院校研究生、大學生、教師,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農業決策者、與農業有關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從事農學、畜牧、農業經濟與政策、生態、地理、自然資源、農業現代化、區域開發、技術推廣、巨觀農業等方面的工作者與專家、企業家等。

《農作學》為提高土壤與農作學的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實踐環節。可以通過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教研、科研活動;開放實驗室,強化學生的套用能力來具體實施。

全書共分十二章,不僅介紹了農作學的性質、任務及其形成與發展,而且對農作學的理論基礎、資源生產潛力、農作制度技術體系、農作經營制度及其歷史演進、農作學的研究方法及50年來國內外農作制度的發展。

結構

農作學農作學
目錄
前言
緒論
一、土壤
二、土壤學農作學與水利工程專業的關係
三、土壤學與農作學課程特點
四、土壤學與農作學課程的學習方法
複習思考題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組成與分類
第一節土壤的概念與土壤肥力
第二節土壤形成與分類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土壤形成的本質
三、主要成土過程
四、土壤分類
第三節土壤三相組成
一、土壤礦物質
二、土壤有機質
三、土壤空氣與土壤溶液
第四節土壤質地
一、土壤粒級及劃分
二、不同粒級的組成及性質
三、土壤機械組成和質地
四、不同質地類型的肥力特性
複習思考題
第二章土壤基本性質
第一節土壤酸鹼反應與緩衝性能
一、土壤酸度的形成
二、土壤鹼度
三、土壤酸鹼反應與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關係
四、土壤的緩衝性
第二節土壤膠體化學與交換吸收性能
一、土壤膠體
二、土壤吸收性
第三節土壤養分
一、大量元素循環
二、微量元素
三、土壤養分的動態平衡
第四節土壤的孔隙性與當量孔徑
一、土壤的孔隙性
二、當量孔徑與孔隙分級
第五節土壤的結構性與團粒結構
一、土壤的結構性
二、團粒結構與土壤肥力
三、土壤結構的評價與管理
第六節土壤的通氣性與氧化還原狀況
一、土壤的通氣性
二、土壤的氧化還原反應
第七節土壤的熱狀況
一、土壤的吸熱性和散熱性
二、土壤的熱性質
三、土壤的溫度變化
複習思考題
第三章土壤水分的形態
第一節土壤水分的類型及水分常數
一、土壤水的保持力
二、土壤水分的類型
三、土壤水分常數
第二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測定
一、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二、土壤含水量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土壤水的有效性
第四節土壤墒情和田間驗墒
一、墒情的種類
二、墒情的層次性
三、田間驗墒
複習思考題
第四章土壤水分的能態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土壤水勢
第三節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第四節土壤水能態測定方法
一、張力計法
二、壓力膜法
第五節土壤水分運動
一、土壤液態水的運動
二、土壤水分入滲和土壤水的再分布
三、土壤氣態水
四、土壤水分平衡
複習思考題
第五章土壤耕作與管理
第一節概述
一、土壤耕作與管理的意義
二、土壤耕性
三、土壤耕作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農田土壤水分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變化
一、降水對農田土壤水分的影響
二、農田土壤水分的地域性與季節性變化
第三節耕作與土壤水分關係-
一、耕作對土壤水分的調節作用
二、抗旱保墒耕作措施
三、抗澇排水措施
第四節施肥與土壤水的關係
一、施肥的作用
二、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機制
三、抗旱節水施肥措施
第五節水土保持基礎知識
一、水土保持概述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與機理
複習思考題
第六章低產田改良和土地資源利用
第一節鹽鹼土.
一、鹽鹼土的概念、分級和性質
二、鹽鹼土的分布
三、鹽鹼土的分類
四、鹽鹼土的發生原因
五、鹽鹼過多對作物的危害
六、作物對鹽鹼的適應性
七、北方灌區一年四季土體中的水鹽動態
八、鹽鹼土治理、改良和利用
第二節風沙土與荒漠土壤
一、風沙土
二、荒漠土壤
第三節漬害水稻土
一、漬害水稻土的特徵和成因
二、水稻土的理化性質
三、漬害水稻土的低產原因
四、漬害水稻土改良的主要措施
第四節紅壤
一、紅壤地區的自然條件
二、紅壤的形成特點
三、紅壤的基本特徵及低產原因
四、低產紅壤改良的主要途徑
第五節土壤環境污染及防治
一、土壤污染及其影響因素
二、重金屬污染
三、化學農藥污染-
四、土壤污染的控制與綜合防治
複習思考題
第七章作物與水
第一節作物的水分生理-
一、水分在作物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二、作物細胞對水分的吸收
三、土壤一作物根系系統中的水分傳輸
四、作物—大氣系統中的水分傳輸
五、作物的水分平衡
第二節作物與水的生態關係
一、作物生長發育與水的關係
二、乾旱和水分過多對作物的危害
三、灌溉排水對改善作物環境條件的作用
第三節作物需水規律及對灌溉排水的要求
一、農田耗水途徑與作物需水量的概念
二、影響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及作物需水的基本規律
三、評價作物水分虧缺狀況的判別指標
四、作物對灌溉排水的基本要求
第四節節水農業的生物學基礎與節水灌溉研究
一、發展節水農業的緊迫性
二、作物節水增產的生物學依據
三、節水灌溉的研究現狀
複習思考題
第八章主要農作物的灌水制度
第一節概述
一、發展作物灌溉的重要意義
二、作物需水特性的分類
三、作物灌溉的主要方法
第二節小麥
一、小麥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小麥需水特性
三、小麥灌水技術
第三節水稻
一、水稻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水稻需水特性
三、稻田灌溉技術
第四節玉米
一、玉米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玉米需水特性
三、玉米灌溉技術
第五節大豆
一、大豆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大豆需水特性
三、大豆灌溉技術
第六節穀子
一、穀子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穀子的需水特性
三、穀子灌溉技術
第七節棉花
一、棉花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棉花需水特性
三、棉花灌溉技術
第八節甜菜
一、甜菜的生育過程及其栽培管理要求
二、甜菜需水特性
三、甜菜灌溉技術

實驗指導

實驗一土壤剖面製作、觀察與記載
實驗二土壤樣品採集、處理、保存
實驗三土壤pH、電導率及可溶性鹽的測定
實驗四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和田間驗墒
實驗五土壤水分常數的測定
實驗六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的測定
實驗七用張力計法測定土壤水吸力
實驗八土壤水分特徵曲線的測定
實驗九土壤飽和導水率的測定
實驗十植物組織含水量、相對含水量及水分飽和虧的測定
實驗十一植物組織水勢測定
實驗十二快速稱重法測定作物蒸騰強度
實驗十三穩態氣孔計測定擴散阻力和蒸騰速率
實驗十四紅外線C02分析儀測定葉片光合、呼吸

資料來源

1、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86133934850186255.html?id=186255
2、http://www.shufuman.com/chanpin/2265250.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