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糖實驗

軟糖實驗

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1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1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實驗過程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軟糖吃掉。有些孩子則能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結果,這些孩子終於吃到兩顆軟糖。

實驗結論

實驗之後,研究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這位心理學家的“軟糖實驗”給我們的親職教育以很好的啟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耐力”,讓孩子學會堅持與等待。當然這種等待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不難想像,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種需求時設法“延遲滿足”,讓孩子感覺實現這個需求很艱難,那么,孩子不僅在需求滿足的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鍛鍊,上進心或積極性得到了強化,而且在需求滿足之後,會倍感愉悅,倍覺幸福,也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滿足。相反,如果我們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頭腦中會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釀成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這恰恰是家長們不願意看到的。但願家長們都能重視孩子的延遲滿足,讓孩子從國小會延遲滿足。在延遲滿足中,孩子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克制、學會奮鬥,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