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雪

趙松雪

趙松雪(1254—1322),即趙孟頫,字子昂,松雪是其號,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趙松雪(1254—1322),即趙孟頫,字子昂,松雪是其號,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生平介紹

趙松雪,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生於1254年九月十日(10月22日),死於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於湖州,故孟頫湖州人。
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謚文敏

代表作品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汲黯傳》、《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孟頫所著,有《尚書注》,有《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詩文清邃奇逸,讀之使人有飄飄出塵之想。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其畫山水、木石、花竹、人馬,尤精緻。前史官楊載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云。 子雍、奕,並以書畫知名.
孟頫所作《黃鐘·人月圓》“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閒情。想應如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孟頫所作《仙呂·後庭花》“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采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亂雲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
趙子昂的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鳥,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台灣),《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台灣),《秋郊飲馬圖》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紅衣羅漢》圖卷(在東北)。其《人騎圖》,人物雍和,意態從容,很有韻味。

畫史地位

中國繪畫史上的關鍵人物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而元以後的繪畫意趣更多地體現在書法化的寫意上,那末,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樑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末,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趙孟頫作品(20張)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

綜觀趙孟頫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提倡“古意”

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范,人們總是以史為鑑,從古代的啟示中去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的出發點亦不例外,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書畫詩印四絕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鑒於趙孟頫在美術與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散藏在日本、美國等地的趙孟頫書畫墨跡,都被人們視作珍品妥善保存。

書法成就

楷書四大家之一

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範訓練,還是不錯的。 
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

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隻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傳世書跡較多

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康有為曾說“勿學趙董流靡之輩”,這是個人偏見。因康瞧不起趙身為帝胄而入元為官,故對其書法極盡貶低。世人只道趙字婉轉流利,卻不知其外秀內剛,六十歲以後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絕無柔媚之氣。

詩作選摘

罪出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若不早。
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 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
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為籠中鳥。
哀鳴誰復傾,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壠誰為掃。
愁深無一語,目斷南雲沓。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

自警

齒豁頭白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有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岳鄂王墓

岳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聞搗衣

露下碧梧秋滿天,砧聲不斷思綿綿。北來風俗猶存古,南渡衣冠不後前。
苜蓿總肥宛騕裊,琵琶曾泣漢嬋娟。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年始惘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