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

墨竹

墨竹,即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代吳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鄭板橋都是畫墨竹的名家。在現實中,墨竹也是竹的一種。有鄭板橋的名畫《墨竹》。

基本信息

拼音

mò zhú

名詞解釋

墨竹墨竹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

3.北宋畫家文同作品圖中竹竿像弓,彈性十足,竹葉如劍,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4.耽美原創作家,筆名,墨竹,作品有《仙魔劫》,《琉璃碎》,《焚情熾》等上古神眾系列及《枕頭天使》,《子夜吳歌》,《南柯奇譚》等BL以及唯一一本BG文《慕音》。

5.原創作家,筆名,墨竹。真名,梁竹記,生於廣東。作品有《分手後繼續愛你》《吻別豪門》等。

6.地下城與勇士中墨竹東方棍和墨竹手鐲的統稱。

7.鄭板橋的名畫《墨竹》。

鄭板橋

鄭板橋鄭板橋
鄭板橋(1695—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他生於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從小失母,由乳母撫養成人。父之本(字立庵),縣稟生,家居授徒眾多,板橋幼隨父學。16歲隨邑人陸震學作詞。約25歲,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親年邁,為謀生計遂設塾於真州之江村(又稱西村),從事教館生涯三四年。30歲時,父親去世,生活更加困頓,教書的微薄收入已難以養家餬口,於是就以賣畫為生,在揚州當了十年職業畫家。

雍正十年(1732),板橋到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板橋到京師參加會試,中了進士,並特作《秋葵石筍圖》以自賀。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東范縣縣令,5年後調濰縣又做了7年知縣,前後共當12年縣令。據史料記載,他在做范、濰知縣時很有一些惠政,案無一積牘,無一冤民,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鄭板橋為政清廉,節衣縮食,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

鄭板橋擅畫

鄭板橋擅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
鄭板橋《墨竹》圖鄭板橋《墨竹》圖
,而且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故時人稱他“三絕詩書畫”,不為過譽。

鄭板橋的繪畫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究其淵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師古人,主要宗法鄭思肖徐渭、陳淳、石濤和高其佩,但不為陳法所拘,而是活學活用。他在《蘭竹石圖》中題記:“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大滌子畫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添縫其間。”雖學出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這就是他學古人的奧妙所在。他極力主張學畫,“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學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學習,他在《墨竹圖》中題記:“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學習社會,宗法自然,但不搞純自然主義,而是把從自然中蒐集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覆地分析對比,找出其中的規律來,然後進行創作。同時,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眼中之竹”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景,是對自然觀察和從中體驗的靈感;“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構思,“一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正由於鄭板橋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故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勁健的藝術風格,從而為文人畫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鄭板橋畫墨竹

墨竹墨竹
《墨竹圖》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名畫,整畫尺寸:38*138CM,畫芯尺寸:29.5*61CM。畫中修竹數竿,高低錯落,挺拔清秀,頗具清爽高潔之精神。用筆道勁圓潤、疏爽飛動。竹後石柱聽力,純用淡墨,與主業濃淡相映,虛實想照,妙趣橫生,氣勢駿逸,傲氣風骨令人感慨。

鄭板橋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他自題《墨竹圖》:“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於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隱躍於紙外平!他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實際上,板橋“胸無成竹”與文與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鄭板橋注意的是在創作之前,構思要與熟練的技巧相結合,但這種寫意畫與文與可高度寫實墨竹畫在技法上又是有區別的,即有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神似與形似的不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合,“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為此,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鄭板橋畫的怪石,先勾石約輪廓,再作少許橫皴或淡擦,但從不點苔,造型如石筍,方勁挺峭,直入雲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勝,給人一種“強悍”、“不羈”、“天趣淋漓,煙雲滿幅”之感《竹石圖》。鄭板橋畫的蘭花,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花葉一筆點畫,畫花朵如蝴蝶紛飛,筆法灑脫秀逸,十分有趣,畫風取法石濤而又有創新。

構圖

墨竹墨竹
鄭板橋的畫,構圖奇險,不拘一格,有的高聳入雲,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畫的蘭花,有的生在懸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荊棘之畔,生機蓬勃,意趣橫生。不僅有完美的藝術形式,而且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專制的時代,這些以“勞人”為重的思想,無不閃爍著民主思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圖》中題記:“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作者由蕭蕭飄動的竹葉子而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說明作者確有同情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為人知的荊棘和高雅的蘭花畫在一起,並在畫中題記:“滿幅皆君子,其後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蘭,其花更茂矣。”《荊棘叢蘭圖》其“民重”。君輕”的思想明顯可見。他不滿現實,憤世嫉俗,他在《梅花圖》中題記:“一生從未畫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他在一幅《墨竹圖》自題詩:“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他從竹子的勁節堅韌,比喻和舊勢力作鬥爭的頑強精神。他的一幅“難得糊塗”之字題傳播很廣。不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現了作者對官場黑暗的憤懣之情。

詩詞歌賦

墨竹墨竹
鄭板橋除了繪畫、書法外還對詩、詞、歌、賦、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詩文,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清代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鄭板橋的詩擺脫了清初一些詩詞專講神韻格調的束縛,繼承了《詩經》和唐代“杜詩”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表現形式。鄭板橋的代表詩作:如《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思歸》等,都是積極關注社會的憂國憂民之作。

相關資料

墨竹墨竹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北宋畫家文同繪製。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作者簡介: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 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文同作品評價

墨竹墨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閒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也擅畫竹。由於文同、蘇軾等的倡導,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名家輩出。如元代趙孟頫李衍柯九思、吳鎮、倪瓚,明初王紱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後人則以“湖州竹派”稱之。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全圖呈“S”形構圖,吳鎮在《墨竹譜》中將這種構圖稱之謂“俯而仰”。此圖竹竿曲屈而勁挺,似竹生於懸崖而掙扎向上的動態。《宣和畫譜》認為“竹本以直為上,修篁高勁,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種彎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據記載文同卻偏愛畫紆竹,或許正因為變形而又頑強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鳴。此圖竹竿用筆自然圓渾,墨色偏淡,節與節之間雖斷離而有連屬意。畫小枝行筆疾速,柔和而婉順,枝與枝間橫斜曲直顧盼有情。此圖之竹葉更是筆筆有生意,逆順往來,揮灑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處理上更富有創造性,以濃墨寫竹葉的正面,以淡墨表現竹葉的背面,使全圖更覺墨彩繽紛和有豐富的層次。綜觀全圖,竿、節、枝、葉,筆筆相應,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文同非凡的筆墨功力和對竹的深刻的理解。

畫竹必須先愛竹,愛竹必先由觀竹而起,觀竹則必須親自養竹,文同即是這樣的。據說他在洋州時曾在居處遍植竹林,經常以竹為伍,細心觀察竹的不同形態,觀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變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也認為“有成竹於胸中,則筆墨與物俱化”,只有通過觀竹、愛竹,對竹的充分理解,執筆時才能不期而然地將胸中之竹納入毫端,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墨竹的起源

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李夫人於月夜窗下得之。又說始於唐朝唐玄宗、王維王摩詰。

墨竹詩

千年復始又東風,古國新篁傲群雄。縱使虛心逢盛世,勿讓高節隱蠹蟲。

我以我法寫蘭竹,三千廢紙滿小廬。參悟今古師造化,海月山風入畫圖。

昨夜長風曾入夢,月華流霜凝小徑。前身許是王子猷,袒臥幽篁守澄境。

夢醒無眠亂翻書,三更興酣酒難沽。誰搖清影掃落葉,好竹只種兩三株。

小軒焚香淨神思,燈下把卷續舊詞。疏影搖風掃星宿,正是月上秋梢時。

懷中豪氣欲沖天,寫來綠竹高過山。誰謂當世真君子,但執此枝做釣竿。

揮毫撫素錐劃沙,水滋墨染起煙霞。十年面壁心成竹,酒罷微熏寫野花。

有風來儀未是涼,何處長河到此鄉?為消鬱郁沐春雨,曲水泱泱憶流觴。

新篁拔劍傲八荒,倔骨何曾伍群芳。蒙山雲深塵囂遠,酣暢淋漓飲月光。

百轉石徑環山道,竹林半遮舊時橋。清泉飛下龜蒙頂,直入東海匯大潮。

冷月寒風破混沌,銅枝鐵骨赤子心。不羨花房諸君子,獨立冰雪作真人。

竹林半掩怪石斜,老樹歸鴉野人家。花落淺溪塵不染,無賴早星窺晚霞。(王心鑒)

名家墨竹欣賞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耽美作家墨竹

作者自我描述:神經毫不纖細的處女座,可生性極易恐慌,對閃閃發光的東西有種近乎偏執的愛好。星座書上說,處女座能夠很好地區分幻想和現實,我原本覺得星座學說太過籠統,不過對於這一點倒是非常認同。像對宗教興趣濃厚,偏偏又是無神論者,我本身就是個充滿了矛盾的人。所以我寫的故事通常長而複雜,盡曲折離奇之能事,更有可能直到最後也說不出是悲是喜。並不完全是因為我性格不好,很大部分責任要歸咎於喜歡折騰的主角們如果大家看完不覺得是浪費了時間,甚至掩卷之後還有餘韻迴繞那就再好不過了。

所寫小說

上古眾神系列:

《仙魔劫》

卷一《連玉》

卷二《無名》

卷三《白晝》

《焚情熾》 

卷一《焚心火》

卷二《天裂》

卷三《涅盤》

卷四《焚心》

《琉璃碎》

卷一《琉璃碎》

卷二《畫中仙》

卷三《蒼龍怒》

《南柯奇譚》系列

第一卷《醉倚欄桿》

第二卷《情相流醉》

番外《赤蝶》

第三卷《長夢君歸》

番外《死結》

《子夜吳歌》系列

系列一《獨自愁》

番外《情傷》

系列二《長寂寥》

番外《歲寒》

系列三《情難絕》

番外《咫尺》

單行本:

《枕頭天使》(原名《光明的鎮魂歌》)

《長夜相思》

《月明不寐》長夜相思續

短篇:

《名劍風歌之謂君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