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州

文湖州,指文同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 “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作品評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閒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也擅畫竹。由於文同、蘇軾等的倡導,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名家輩出。如元代趙孟頫、李衍、柯九思、吳鎮、倪瓚,明初王紱、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後人則以“湖州竹派”稱之。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全圖呈“S”形構圖,吳鎮在《墨竹譜》中將這種構圖稱之謂“俯而仰”。此圖竹竿曲屈而勁挺,似竹生於懸崖而掙扎向上的動態。《宣和畫譜》認為“竹本以直為上,修篁高勁,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種彎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據記載文同卻偏愛畫紆竹,或許正因為變形而又頑強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鳴。此圖竹竿用筆自然圓渾,墨色偏淡,節與節之間雖斷離而有連屬意。畫小枝行筆疾速,柔和而婉順,枝與枝間橫斜曲直顧盼有情。此圖之竹葉更是筆筆有生意,逆順往來,揮灑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處理上更富有創造性,以濃墨寫竹葉的正面,以淡墨表現竹葉的背面,使全圖更覺墨彩繽紛和有豐富的層次。綜觀全圖,竿、節、枝、葉,筆筆相應,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文同非凡的筆墨功力和對竹的深刻的理解。
畫竹必須先愛竹,愛竹必先由觀竹而起,觀竹則必須親自養竹,文同即是這樣的。據說他在洋州時曾在居處遍植竹林,經常以竹為伍,細心觀察竹的不同形態,觀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變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也認為“有成竹於胸中,則筆墨與物俱化”,只有通過觀竹、愛竹,對竹的充分理解,執筆時才能不期而然地將胸中之竹納入毫端,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