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亭

趙松亭

趙松亭,號東溪,是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最傑出的紫砂刻陶家,同時又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書畫家。他刻制的紫砂壺,"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達到完美的思想藝術境界。如今,在古玩市場和收藏者手中的趙氏親手製作的陶器可謂鳳毛麟角。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趙松亭,是清末最傑出的紫砂刻陶名家之一,同時又是位造詣很深的書畫藝術家。他精刻的紫砂陶藝,集“詩書畫印”的金石氣和書卷氣為一體,在造型和藝術品位上力求完美大氣,故而在審美的精神內涵中,頗受文人雅士的鐘愛。精善書畫,是他制壺工藝得以升華的主要原因。傳世松亭的刻陶工藝,無論是文化品位的內涵性,還是刻制水平的精妙程度,無不透視出詩情畫意般的藝術神韻。從中可以看出,松亭先生駕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樣遊刃有餘。他製造的壺藝,極富藝術性和價值性。他和同時代著名收藏鑑賞家吳大徵先生相交深厚,過往甚密,常聚一起研討壺藝,並共同合作過不少紫砂精品。他們合制的佳壺,往往是一些藏壺家夢中追尋的藝術珍品。

個人經歷

趙松亭  作品趙松亭 作品
莫逆之交
至趙松亭16歲,其父亡,畫師願望落空。為減輕家庭負擔,趙松庭拜上袁村上較有名的紫砂藝人邵夫遷為師,學習紫砂制壺技藝。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紫砂市場情況好轉,趙松亭所制《仿鼓》、《竹鼓》端莊大度,圓淨光潔,受人喜愛。至清光緒七年(1881年),仿造古器之風盛行,趙松亭逐製成成名作《隱角竹鼓》。後拜吳月亭為師,學他的鐫刻本領。吳月亭見趙松亭聰敏好學,亦知道他自幼學畫學書法,十分願意教他,但不肯以師徒名份相稱。於是,趙松亭逐與吳月亭成為忘年之交,隨著交往的深入,兩人逐成莫逆之交。吳月亭教他刀法的運用和技巧的表現,也教他「單刀」、「雙刀」、「清刻」、「空刻」,趙松亭憑著自幼父教的繪畫書法功底,沒多久,就學會了鐫刻本領。並因他常在家門前溪頭東寫圖作畫打稿而起了藝名「東溪」,凡在壺上鐫銘落款,均用「東溪」藝名。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聲譽日隆的趙松亭受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澄之聘,至吳府仿造古器。在吳府,趙松亭歷觀吳大澄所收藏的鐘鼎古物及各種古陶瓷器,先摹仿古器,然後即自行創製紫砂茗壺。因在壺底要列印吳大澄收藏印章款,故他以自己師承「邵家壺」是茗壺正統中的支流為由,逐取用「支泉」為名,並鈐於茗壺蓋內。趙松亭這一時期所制茗壺,其款式渾樸雅致,簡潔明快,並於壺上自刻自畫,留下許多傳統經典之作。

籌劃經營紫砂陶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年底,趙松亭堅辭吳府繼聘的要求,回到宜興上袁村,開始籌劃經營紫砂陶的準備工作。他一面自己做壺,一面物色制壺好手,亦一面開始訂製人家的茶壺,自己租窯動燒。趙松亭日夜忙碌,在幾年中順利地為滬上客商完成了一批批茗壺的訂購訂製任務,使他的經營有了一個順利的開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趙松亭親授年滿16歲的兒子趙廉太技藝,將自己的制壺技藝盡心傳授。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趙松亭在上海訂製一批出口南洋外銷壺,回上袁後,即聘請一批紫砂藝人到自己做仿製壺,其中邵步雲(又名雲甫)、儲銘、郭其林、潘石根等為有名技師。自1906年起為趙松亭製作出口《獨鈕洋桶》至泰國,深受泰國人士歡迎。至民國初年,趙松亭先後研究各種釉色,各種紫砂泥色,並施用貼花、掛釉、加彩技法,並先後獲得成功。

重建龍窯 民國13年(1924年),軍閥混戰,陶工疏散,紫砂陷入低谷,窯場呈停頓狀態。民國十四年(1925年)下半年,趙松亭投入自己所有資金(並籌集其它資金)重建龍窯,定名為《復興窯》,開廠設坊。
經過二年奮戰,趙松亭不但站穩腳跟,製品供應茶坊氿肆,並將業務發展到滬上所有租界,獨占鰲頭。滬上租界內全部訂製趙松亭的「貢局」系列壺,「貢局」系列壺,轉手出口,且供不應求。趙松亭親自監督製造,並巧妙利用人們仿古心理,或刻或銘,或印或款,叫作坊客師及兒子趙廉太仿製各式朱泥小品,紅泥小品。遺下傳世品中。「貢局」、「順治貢局」、「雍正貢局」、「乾隆貢局」,《仿古》、《貢壺》、《龍鳳印》等款式水平壺,有很大一部份為趙松亭訂製、監製之品。趙松亭高興之餘,亦有親製品混雜其間。當時蜀山,上袁有很多名藝人參與仿製貢壺系列。趙廉太王寅春潘石根、郭其林、邵步雲、沈孝陸、邵茂章等都是制水平「貢壺」的好手。趙松亭的水平「貢壺」壺表面或不作處理,或用包全片包口沿,蓋沿壺腳等處。

代表作品

曾用名支泉,藝名東溪。宜興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藝人,實業家。早年從師邵夫遷,勤奮好學。藝成後擅長「仿古」類作品,其《竹鼓》、《漢韻》、《掇球》、《仿古》等壺端莊圓潤,渾厚古樸,圓中帶韻,韻中帶秀。曾受聘於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澄處,所制《書畫仿鼓》、《平蓋扁鼓》、《折身圓壺》、《紫砂瓦形枕》等細膩簡練,舒展大方,自製.自畫、自鐫、自刻,自成一格。清末至民國初年開始參與經營,以出口外銷壺為主要特色。

《平蓋扁鼓》
現藏南京博物院。高8.1公分,口徑7.4公分,底鈐方章陽文篆書「齋」,蓋款「支泉」,壺身銘「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塵,癸巳仲冬,東溪仿古。」該壺造型簡練大方,圓潤如玉,渾樸有致,做工精細,集日用與把玩於一體,可謂紫砂茗壺佳品也。

《朱泥仿鼓》
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高9.5公分,口徑8.7公分,材質朱泥,底鈐方章陽文篆書「?齋」,蓋款「支泉」,壺身銘「淵其中,駿其色,是茶山,有琴德。甲午東溪生書並刻。」該壺為朱泥大壺,仿鼓造型,工技精巧。古謂「朱泥品最難成型也」,用朱泥做此大壺,實屬不易。此壺曾入藏張虹碧山壺館,銘字題畫皆刀法純熟,筆到意到,頗顯功力。另香港羅桂祥先生藏品中有傳器《折身圓壺》,壺上亦為「東溪」刻款,底鈐「?齋」印款。

《紫砂瓦形枕》
在吳大澄府上,趙松庭精製之品《紫砂瓦形枕》可謂填補了紫砂品類之空白,這時紫砂枕,高11公分,寬14.8公分,上呈圓弧形,下呈平形,兩側留有圓孔,枕側氣孔上方刻「雪香外史倩東溪制」。一面題詩,一面刻畫。題詩的一面,刻有兩首五言律詩,洋洋灑灑各80個字。刻畫的一面,一幅刻繪「慊慊思婦對荷伏石凝思圖」,一幅刻繪「慊慊思婦袖手傍幾靜坐圖」。趙松亭在吳大澄府上創製茗壺,文玩各式,聲名卓著,使他在見識上更長一層。趙松亭利用吳大澄與滬上客商做古董生意的機會,自己亦經常與滬上客商洽談,使他萌發了經營紫砂的念頭。

後世影響

他精刻的紫砂陶藝,集“詩書畫印”的金石氣和書卷氣為一體,在造型和藝術品位上力求完美大氣,故而在審美的精神內涵中,頗受文人雅士的鐘愛。精善書畫,是他制壺工藝得以升華的主要原因。傳世松亭的刻陶工藝,無論是文化品位的內涵性,還是刻制水平的精妙程度,無不透視出詩情畫意般的藝術神韻。從中可以看出,松亭先生駕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樣遊刃有餘。他製造的壺藝,極富藝術性和價值性。他和同時代著名收藏鑑賞家吳大徵先生相交深厚,過往甚密,常聚一起研討壺藝,並共同合作過不少紫砂精品。他們合制的佳壺,往往是—些藏壺家夢中追尋的藝術珍品。
由於松亭先生在制壺工藝上不陳陳守舊,且有推陳出新的開拓精神,故他的制壺工藝有承上啟下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制陶藝人影響很大。

盤點紫砂歷史上的名人

在中國陶瓷史上,紫砂壺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品類,它不僅僅是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理想茶具,而且是一種實用與審美高度和諧妙不可言的特種手工藝品。我們有幸看到流傳至今的紫砂壺,大多留有作者的銘款,而從這些帶有個性的藝術品上,反映出的不僅是一種時代的風尚,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歷史名人們的極好途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