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德祖贊

赤德祖贊

赤德祖贊(威利:Khri-lde-gtsug-btsan,藏語拼音:Kridê Zukzain,704年-755年),又作尺帶珠丹、墀德祖贊、棄隸蹜贊、棄迭祖贊、棄隸縮贊、乞黎蘇籠臘贊等,綽號梅阿迥(威利:Mes-ag-tshoms,意為“鬍鬚先祖王”)。按照藏族的傳統說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6任贊普,704年至755年在位。在位期間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後多次同唐朝發生戰爭,又多次向唐朝議和。此外又同唐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爭奪西域霸權,並將南詔招誘為吐蕃的屬國。公元755年,在亞著貝擦城被大臣朗·梅色和末·東則布弒殺。

基本信息

生平

幼年即位

赤德祖贊是杜松芒波傑的兒子,原名野祖如。由於其鬍鬚長如老翁,因此有“梅阿迥”(意思是“鬍鬚先祖王”)的綽號。
704年(長安四年),杜松芒波傑在征討六詔期間病死於軍中,赤德祖贊繼位。由於年幼,政權由祖母沒廬氏赤馬類執掌。
赤德祖贊即位之初,吐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者,且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因此政局動盪不安。屬國起兵反抗,居心叵測的大臣們也紛紛叛亂。從705年(神龍元年)開始,大臣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於那拉山,西南的屬國尼婆羅、悉立也發生了叛亂。
攝政的沒廬氏先後發兵征討叛亂,於709年(景龍三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後處罰了一些大臣,基本鞏固了政權。

迎娶公主

在平定內亂的同時,為了防止唐朝趁機進攻吐蕃,沒廬氏曾兩次遣使請求和親,但皆被唐朝拒絕。710年(景龍四年),沒廬氏又派遣尚贊咄赴長安請求和親。最終唐中宗決定讓自己的14歲的養女金城公主和親吐蕃。唐中宗十分寵愛金城公主,命令左驍衛大將軍楊矩為使節,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唐中宗親自送行到始平縣(今陝西興平縣),涕泣而別。與文成公主入蕃時一樣,金城公主同樣攜帶了大量唐朝的經書、曆法書籍以及醫學著作。吐蕃用大量錢財賄賂楊矩,向唐中宗請求贈送河西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唐中宗同意了。河西九曲是一塊臨近唐朝京畿一帶的水草豐美之地,適宜畜牧業的發展。後來這裡成為了吐蕃入侵唐朝的重要據點。
根據一些藏文文獻的記載,赤德祖贊派人迎金城公主入蕃,途中金城公主得知自己將要嫁給的是一位滿臉鬍鬚的男子,以為赤德祖贊是個老頭,因此十分失望。赤德祖贊得知後派人對金城公主說如果她不願意來,可以派人禮送她回去。但金城公主拒絕了他的提議,仍舊來到吐蕃。
金城公主到達吐蕃後,自築城而居。後來赤德祖贊將她立為王妃,其地位僅次於從姜域(位於今雲南一帶,當時為六詔)娶來的王后姜·墀尊。

對外擴張

712年(先天元年),赤德祖贊的祖母沒廬氏病逝,由大論韋·乞力徐尚年(漢文文獻作乞力徐)攝政。
714年(唐開元二年),吐蕃遣使赴長安,請求唐朝派使臣前來會盟,並要求以河源一帶為邊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去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派大論乞力徐、大將坌達延率兵十萬,從河西九曲之地出發入侵唐朝,襲擊臨洮(今甘肅岷縣)、蘭州渭州(今甘肅隴西縣東南)一帶,掠奪唐朝的御馬。楊矩畏罪自殺。隨後唐玄宗詔以薛訥為隴右防禦使王晙為隴右群牧使,大破蕃軍於洮水之畔的武街(今甘肅臨洮縣東),隨後進入河西九曲一帶,拆毀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橋樑。
武街之戰後,唐蕃關係惡化。吐蕃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皆被唐朝擊退。715年(開元三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費爾乾納盆地地區,介入拔汗那國的王位繼承鬥爭,但為唐朝所敗。717年(開元五年),吐蕃又與突騎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鎮,戰於塔里木盆地西北,最終戰敗。吐蕃向唐朝求和,金城公主也致書唐玄宗請求和平。719年(開元七年),唐蕃雙方會盟,停止了戰爭。
721年(開元九年),乞力徐尚年病逝,赤德祖贊開始親政。他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對沒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員,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

再起戰端

722年(開元十年),吐蕃襲擊小勃律國,試圖占據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小勃律王沒謹忙向唐朝求救,唐朝的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發兵發兵擊退了蕃軍。
724年(開元十二年),隴右節度使王君㚟貪功主動襲擊吐蕃,獻捷於長安。這令主張和平的金城公主受到了孤立,十分尷尬,甚至準備出逃外國。726年(開元十四年),吐蕃派韋·達扎恭略(漢文文獻作悉諾邏恭祿)入侵唐朝甘州(今甘肅張掖)。王君㚟堅守不出,待其撤軍後敗其於青海湖一帶。次年達扎恭略與燭龍莽布支攻破瓜州(甘肅安西縣東南),俘虜王君㚟之父,迫使其不敢出兵,隨後大掠邊境而還。韋·達扎恭略以此次戰功威震唐朝,成為大論;但河西節度使蕭嵩使用反間計,散播韋·達扎恭略私通唐軍的謠言,致使其被冤殺。此後吐蕃缺乏良將,在此後的多次戰役中皆戰敗。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在金城公主的建議下,吐蕃與唐朝會盟於赤嶺(今青海湟源日月山),雙方確定了疆界,並在赤嶺豎立了界碑,達成和解。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唐朝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提議雙方都罷去邊境的守將,吐蕃方面同意了。但次年崔希逸就背信棄義地襲擊了吐蕃的青海湖一帶,鏇即吐蕃發兵攻打唐朝報復。而唐與吐蕃的戰爭,在金城公主逝世後戰鬥更加激烈,雙方不斷互相派兵攻擊,其中以雙方反覆爭奪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南)的戰鬥最為慘烈。749年(天寶八載),唐軍的哥舒翰部以十分沉重的代價最終奪下了石堡城,並於753年(天寶十二載)奪回河西九曲之地。

發展佛教

赤德祖贊有著信仰佛教的傾向,相傳這是由於赤德祖贊看到了祿東贊藏於密室中的預言的緣故。該預言以松贊乾布的口吻,稱傳位到玄孫輩一個名叫“赤與德”的人時,吐蕃將會成為信仰佛教的世界。由於赤德祖贊的名字中也有“德”這個音,赤德祖贊遂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派遣闡卡木來果夏、尼雅咱納古瑪熱前往天竺學習佛法,又在國內尋找佛教的高僧,同時派巴桑希前往唐朝的五台山學習佛法。不少崇佛的大臣們也被提到了朝廷的要職。

為臣弒殺

九政務大臣中有朗·梅色和末·東則布二人,欲勾結蘇毗叛亂,心懷不軌。755年(天寶十四載),赤德祖贊在亞著貝擦城賽馬時,被二人害死。隨後蘇毗舉兵反叛,但隨即就被將軍恩蘭·達扎路恭平定,擁立王子赤松德贊即位。
赤德祖贊被葬於穆日山松贊乾布陵墓之左,稱為“拉日祖囊”陵。

政績

改革官制

赤德祖贊通過官職設定變動、詮選和遞補辦法等措施,把主要權力掌握在心腹、親信大臣和王族手中。
727年(開元十五年),赤德祖贊把一論制改為三論制,由尚·本登忽、韋小·悉諾邏恭祿和吐谷渾小王(赤德祖贊的外甥)三人擔任大論,三論地位平等,互相牽制。同時取消外戚名臣輔佐朝政的制度。
在一些新占領的地區,赤德祖贊還效仿唐朝官制,設立諸道節度使等官。

整頓財政

赤德祖贊為了加強對財政的監管,將原有的十六位地位平等的安本(財政官)減為四名,並且規定安本的職權在於徵收吐蕃政權直屬民戶的稅賦。
赤德祖贊還統計財物、清查費用和盈虧狀況。同時,對民戶、田產、貢賦交納情況做了調查統計,防止地方貴族隱匿民戶、土地等現象。另外適當減輕賦稅徵收和民眾負擔。

強化軍制

赤德祖贊命人對原來的“紅冊”木犢進行清查核對,建立健全各茹的軍丁名冊。同時,還對基層軍事組織官員“東本”一職作了調整,防止出現尾大不掉之弊。
在強化軍制的過程中,赤德祖贊進一步徵集和擴大了軍兵的預備役數量,並頒發相應的“牌票”,以便隨時調遣和徵集。

軍事建樹

稱霸西域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吐蕃又派論結桑東則布入侵小勃律,將其變為屬國。帕米爾高原一帶盡為吐蕃所據。但747年(天寶六載),安西都護高仙芝便攻破了小勃律,隨後連破各個吐蕃屬國;又於破吐蕃的盟國突騎施,擒吐火仙可汗、爾微特勒,一時間西域各國紛紛導向唐朝。
唐朝的軍事行動觸犯了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利益,雙方最終於751年(天寶十載)在怛羅斯發生大規模交戰。由於唐朝徵調的葛邏祿軍隊的倒戈,導致了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吐蕃在西域重新站穩了腳跟。

南詔歸順

位於吐蕃東南新興的南詔國(吐蕃稱之為“姜域”),是唐朝與吐蕃爭相拉攏的對象。南詔的不斷擴張導致了唐朝與南詔關係的惡化,雙方軍事衝突不斷。吐蕃趁機遣使通好於南詔。在吐蕃的招引下,南詔王閣羅鳳於752年(天寶十一載)遣使向吐蕃朝貢,受封為“贊普鍾”,成為吐蕃的屬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吐蕃與南詔互相出兵支持,騷擾唐朝西南邊境,成為唐朝的最大禍患。

歷史評價

吐蕃的歷史文獻對赤德祖贊評價甚高,稱“赤德祖贊王時期,國王仁慈,內政和穆,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
縱觀赤德祖贊半個世紀的統治,他稱得上是一位頗有作為的贊普。消弭多次內亂,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使吐蕃社會井然有序,充滿勃勃生機。並且,赤德祖贊目光遠大,積極開拓疆土,使吐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青藏高原的範圍,走向了更為廣闊的世界。
他(赤德祖贊)是繼松贊乾布之後吐蕃政權中又一位比較有影響的一代贊普。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吐蕃奴隸社會的發展,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