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東贊

祿東贊

祿東贊全名為噶爾·東贊宇松,漢文史籍記載不一,有作“薛祿東贊”“築祿東贊”等的。(分別見《太平寰宇記》、《通典》、《唐會要》。)出身王族家庭,生於今西藏山南隆子縣列麥鄉一個叫“沖薩”(意為出生地)的地方。

人物簡介

祿東贊全名為噶爾·東贊宇松,漢文史籍記載不一,有作“薛祿東贊”“築祿東贊”等的。祿東贊(分別見《太平寰宇記》、《通典》、《唐會要》。)出身王族家庭,生於今西藏山南隆子縣列麥鄉一個叫“沖薩”(意為出生地)的地方,具體生年月日不詳。

六試婚使

據名料記載,祿東贊“雖不識文記,而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舊唐書·吐蕃傳》卷一九六、列傳一四六、冊一六、頁五二一九。)松贊乾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為大論,輔佐贊普治理朝政,統一諸羌部落,開拓疆域,創法立制,鞏固王權,參與吐蕃軍政大計;對內進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區分武士及奴隸階級),查戶口,劃田界,立丁冊,征賦稅等重大的政治、經濟變革;對外平息諸部反抗等等。特別是他主張與唐朝以及鄰國尼婆羅和親,並幾次親自出使長安通好。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為松贊乾布迎請了尼婆羅尺尊公主人藏;翌年(640年)又從松贊乾布之命,到唐朝迎請文成公主。祿東贊攜帶眾多的黃金、珠寶等,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唐都長安請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薩爾以及霍爾王等同時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能迎回賢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國王的妃子。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為難。為了公平合理,他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這便是歷史上的“六試婚使”(又稱“六難婚使”,也有“五試婚使”之說,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

第一試: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有說漢玉)的九曲孔眼。比賽開始,由於吐蕃以外的使臣們有勢力,所以他們搶先取去,絞盡腦汁,怎奈幾挽也沒有穿過去。而聰慧的祿東贊坐在一棵大樹下想主意,偶苫發現一隻大螞蟻,於是他靈機一動,找來一根絲線,將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的腰上,另踴頭則縫在綾緞上。在九曲孔眼的端頭抹上蜂蜜,把螞蟻放在另一邊,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再藉助祿東贊吹氣的力量,便帶著絲線,順著彎曲的小孔,緩緩地從另一邊爬了出來,綾緞也就隨著絲線從九曲明珠中穿過。

第二試: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係。比賽開始,但見各位婚使輪流辨認,有的按毛色區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則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錯了。最後輪到祿東贊了,得到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著,一天之中,只給馬駒投料,不給水喝。次日,當眾馬駒被放回馬群之中,它們口喝難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親吃奶,由此便輕而易舉地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係。緊接著,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題讓指認百隻雛雞與百隻母雞的母子關係。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祿東贊便把雞珊趕到廣場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雞一見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只見大多數小雞跑到自己媽媽的頸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於是祿東贊學起鷂鷹“瞿就兒——瞿就兒——”的叫聲,雞娃聽見,信以為真,急忙鑽到了各自母親的翅膀下藏起來,母雞與雛雞的關係再被確認開來。

第三試:規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隻羊,還要把羊皮揉好。比賽開始,別的使者和隨從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棄得滿地又是毛,又是血;接著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還沒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裡還顧得上揉皮子。祿東贊則讓跟從的一百名騎士排成隊殺了羊,並順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塊小塊地吃肉,一面揉皮子,邊吃邊喝邊乾邊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們就把酒喝完了,肉吃淨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試:唐皇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讓噶爾·東贊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爾遂令人將木頭全部運到河邊,投入水中。木頭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樹梢那邊較輕卻浮在水面,木頭根梢顯而易見。

第五試: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也有說是辨認京師萬祥門內的門)。一天晚上,宮中突然擂響大鼓,皇帝傳召各路使者赴宮中商量事情。祿東贊想到初來乍到長安,路途不熟,為不致迷路,就在關鍵路段做了“田”字記號(也有說是塗上顏色)。到了皇宮以後,皇帝又叫他們立即回去,看誰不走錯路回到自己的住處。結果,祿東贊憑著自己事先做好的記號,再次地取得了勝利。

第六試:辨認公主。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諸部大臣來到殿前親自主試。但見衣著華麗、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說500名或2500名)宮女,分左右兩隊依次從宮中排開,宛如300天仙從空中飄來,輕盈、瀟灑、俊美,看的人眼花繚亂。其他使者都沒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獨祿東贊因為事先得到了曾經服侍過公主的漢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體特徵:體態娟麗窈窕,膚色白皙,雙眸炯炯有神,性格堅毅而溫柔,右頰有骰子點紋,左頰有一蓮花紋,額間有黃丹圓圈,牙齒潔白細密,口生青蓮馨味,頸部有一個痣。祿東贊反覆辨認,最後終於在左邊排行中的第6位認出了公主。(參見薩迦·索南堅贊著,陳慶英等譯《王統世系明鑑》81—87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達賴喇嘛著,郭和卿譯《西藏王統記》31—33頁,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學史》29-30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婚試完畢,唐太宗非常高興,將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許婚於吐蕃首領松贊乾布,祿東贊終於完成了迎親使命,成為傳頌千年藏漢聯姻的佳話。為此,太宗很器重祿東贊的才識,封他為“右衛大將軍”,並欲以琅琊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長安,不時垂問。然祿東贊稱:“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娶。”婉言謝絕了太宗的好意,堅持要求回歸了故土。其後,祿東贊在太宗伐遼東後,又奉松贊乾布之命到長安朝賀,奏表雲“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祿東贊帶去高七尺,可裝酒三斛的黃金所制大鵝一隻,反映了蕃唐間的親密關係和祿東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政績事件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贊乾布謝世後(子公松公贊先亡),於是吐蕃王位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位,祿東贊因為年幼,政權故由大相祿東贊繼續攝理,掌管吐蕃軍政事務。他忠實地執行了松贊乾布的蕃唐友好和鞏固王室政權的各項既定國策。在此之前的貞觀八年(625年),平撫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動亂;永徽五年(654年);召集會議共商國事;次年(655年),寫定吐蕃法律條規;顯慶三年(658年),遵芒松芒贊命向唐高宗獻金盎、金頗羅等,並要求再度和婚。在吐蕃全境安定之後,祿東贊率兵12萬人於次年出擊白蘭氏(居地在今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巴隆或果洛、玉樹地區);顯慶五年(660年),命其子欽陵率兵攻打吐谷渾;3年後(663年)祿東贊依靠投奔之吐谷渾大臣素和貴,親自率兵滅掉吐谷渾,河源王慕容諾曷缽及弘化公主引吐部殘兵投涼州。鹹亨元年(670年),唐朝為吐谷渾之故與吐蕃交戰,不勝。吐蕃勢力漸大,其後“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蔫等州相接;南鄰天竺;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冊府元龜》卷一OOO,外臣部強盛·頁九·11733上。)

後世影響

儀鳳元年(676年),祿東贊因患頸部癰疽之症於“日布”地方不幸與世長辭。後人們為了緬懷他的光輝業績,曾以多種方法紀念他,其中以美術作品(包括長篇壁畫唐喀畫等)的形式再現了他的形象,最著名的當屬唐代名畫家閻立本所作的《步輦圖》。圖中那濃重的眉毛、高高的鼻樑、連鬢的鬍鬚、民族特點異常濃厚的祿東贊,身著動物飾樣的長袍、足蹬皂靴、頭扎免冠帶巾,在唐朝禮賓官員和譯員的陪同下,為松贊乾布請婚,進謁坐在步輦上的唐世宗李世民。但見祿東贊全身略向前傾,兩腳併攏,雙手拱合致禮、神態謙恭。而微微蹙起的眉頭與明亮的雙眸,揭示了他胸有韜略、善於審時度勢和為增進民族情誼的精神實質。

祿東贊逝世後其5個兒子(長贊悉若,早死;次欽陵;次贊婆;次悉多乾;次勃論)中之次子欽陵繼承了父志,於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出任吐蕃大相,掌握著兵馬大權,兄弟子侄分據四面八方,形成丁一個強大的祿氏家族統治網。祿東贊及其子掌管吐蕃國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